宋元居士名家文集:龍舒凈土文序

龍舒凈土文序

  序

  第一卷 凈土起信

  第二卷 凈土總要

  第三卷 普勸修持

  第四卷 修持法門

  第五卷 往生事跡

  第六卷 特為勸論

  第七卷 指迷歸要

  第八卷 現世感應

  第九卷 助修上品

  第十卷 凈濁如一

  龍舒增廣凈土文卷第十一

  龍舒增廣凈土文卷第十二(附錄)

  丞相周益公贊

  晉軒李居士

  王龍舒國學

  王虛中傳節錄

  龍舒凈土文序

  阿彌如來。以大願力。攝受群品。繫念甚簡。證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嘗為之言阿彌陀佛即汝性是。極樂國土即汝心是。眾生背覺合塵。淪於七趣。立我與佛。天地懸隔。佛為是故。慈悲方便。開示悟入。現諸無量如幻三昧庄嚴其國。備極華好。復以辯智而為演說。令諸眾生歡喜愛樂。於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如來。欲生其國。即此一念清凈堅固。還性所有與佛無異。當是念時。不起於坐。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悉皆現前。如是修習乃至純熟。幻身壞時。此性不壞金蓮華台。由性種生往生其中。如歸吾廬。諸佛菩薩即我眷屬。性無異故自相親愛。友人龍舒王虛中。端靜簡潔。博通群書。訓傳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旦指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西方之歸。自是精進。惟佛惟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風雨寒暑弗皇恤。閑居日課千拜。夜分乃寢。面目奕奕有光。望之者信其為有道之士也。紹興辛巳秋。過家君於宣城。留兩月。始見其凈土文。凡修習法門與感驗章著具有顛末。將求信道鋟木傳焉。諉余序其書。故為之題其端。雲虛中名日休。十月旦狀元歷陽張孝祥序。

  龍舒凈土文序

  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然世之所謂修凈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凈土乃西方極樂世界。其中種種殊勝庄嚴阿彌陀經載之詳矣。阿彌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願。願願度人。眾生願生彼國者。一稱其名。隨念往生。末世之人皆於命終氣絕之後。令他人稱念十聲。謂之十念。何益於事。卻不知。於平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念不離西方凈土。念念願見彼佛彌陀。直至命終。不差不亂蓮台上品決定化生五濁惡世更不再入。但闡提之流不信有之被惡業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獄。如箭射。誠可憫也。譬如遐邦絕域之人居處服食無異禽獸。安知有中國富貴快樂。一旦或有語之者。咸以為妄。其中乃至一人聽而信之。念慕中國。大厭彼土。願身歿而生焉。今生中國之人。豈無若乎此輩。世界中。豈無遐邦絕域乎。既有南贍部洲。便有西方凈土。又安知不同在此天地之間哉。舍此生彼。亦理之常。烏得而不信。諸佛妄語佛語不誤人。先賢達士及禪門宗師亦多修凈土。惟龍舒王居士信之篤。修之勤。正念現前臨終明白。凈土之歸無疑矣。自利利他。又作凈土文十三卷。引三教經書為證。方便利益開導後人。可謂一念萬年歲久板翳不任披閱。吾侄元益遜齋自號康廬客。乃先兄道山左丞之子夙植善本來生我家。行已立。身靡不在道。饑寒病苦周恤有恆。道釋諸經印施饒益修行凈業。惟己自知。紛紛盆盎中。見此古罍洗。余甚嘉之。宜其咸稱為善人君子也。發心重為刊梓。欲壽其傳。願一切眾生悉歸凈土。刊至第四卷第九卷十板。鐵筆有礙。出舍利三顆。嵌罅深隱。光彩[火*崔]燦。眾驚異焉。此皆阿彌陀佛悲智示現龍舒居士願力不泯。吾侄信心堅固所致。謂佛法靈驗西方無凈土可乎。舊板重刊善緣圓滿。諸仁者切忌。莫於紙上板上作背向兩般錯會。雖然本性彌陀惟心凈土。豈欺我耶。吁仁智之見有不同。中人以上可語也。於是乎書。

  延祐三年歲次丙辰中秋日。同修凈土信士奉訓大夫前江淮守處財賦都總府副總官古壽呂師說。書於潯陽寓舍之信堂。

  龍舒凈土文序

  凈土之說乃超脫輪迴捷徑。龍舒居士著為成書廣行流布。蓋欲勉人以必為要人以必至。其用心誠非淺淺。凡欲披閱。須詳味其言諦思其義。若大概涉獵過目。殆亦徒然苟為他事所汨。或覺心意稍懈。姑置少時。然後再觀。則庶無遺意。否則非但意義不相屬。而信心亦無自而起。茲文如其無用。望轉施信士勿徒束之高閣。庶不負龍舒居士用心。而予區區鋟木之勤殆亦不虛設矣 呂元益書。

  重刊龍舒凈土文序

  如來設教之不同也。兼但對帶。顯密偏圓。三乘五行。隨自隨他。種種差別。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在凡具惑用三觀智顯本性佛。法智祖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凈。不礙緣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見此觀佛三昧之正訣具眼者能之。若夫稱唱瞻禮讀誦持戒。皆凈業之正因。正觀之助行。雖登台之有金銀入品之有上下。趣無生而階不退則一也。有宋王龍舒作凈土文並附錄。總十三卷。嘉禾僧巹點校厘為十二卷。漏澤僧誦特刊行之。終日念心。終日念佛。介爾有心。三千具足。心想彼境。復了此心。念心是佛。全佛是心。然後般若德顯。解脫德彰。法身德圓。法界圓融不思議體即此論功不在禹下。 

  時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佛成道日。鄞江南溪秋月序

  錄印光大師代王弘願阿闍黎作重刻龍舒土文題詞並序

  眾生心性。與佛同儔。由迷背故。輪迴不休。如來慈愍。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無奈根性。萬有不齊。非出格人。決難出離。因茲特開凈土一門。普攝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惡地獄相現。一念投誠。即登彼岸。等覺菩薩德與佛齊。尚須往生。方證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煩惱。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語世人。同生信願。執持佛號。始終莫變。待至臨終。蒙佛接引頓出五濁。直登九品。見佛聞法親證無生。乘大願輪。普度有情

  凈士法門者。如來徹底悲心。普度眾生法門也。令彼無力斷惑具縳凡夫。信願持名。現生了脫。與觀音勢至同為伴。上而至於等覺菩薩。位鄰佛果。尚須往生。方成正覺。至頓至圓徹上徹下。超越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以故當佛說阿彌陀經時。六方諸佛出廣長舌。一音讚歎。稱為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又謂我釋迦尊。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敘宿因。謂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證菩提。為一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令其聞者信受奉行。以究暢己出世之本懷而已。然此法甚深難測。雖經諸佛本師交相勸信。而世之疑者。猶復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知識。猶或疑之。不但知識不信。即已證真諦。業盡情空之聲聞緣覺。猶或疑之。不但小聖不信。即權位菩薩。猶或疑之。即法身大士。雖能諦信。尚不窮源徹底。良以此之法門。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若得聞此不思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乎哉。

  溯自大教東來。遠公創開蓮社。嗣後宗教高人。無不弘贊。如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以其為初機入道之第一要門。華嚴成佛末後一著也。由是具縳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者。非算數譬所能知也。

  當南宋時。吾宗先德有龍舒居士。名日休。字虛中者。乘願再來以身說法。雖在塵俗。不納妻室。雖入國學。不履仕途。發揮儒佛之正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凈土。作為此書。普倡導。言淺而典。理深而著。俯順劣機。循循善誘。曲盡婆心。無所不至。恐其畏難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攝群機之最勝方便。待其漸入漸深。如得嘉餚。既知其味。則日用雲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於一荼之頃以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願。畢生持十念。決定往生。況更能功用行者乎。不但此也。即絕無信。絕不修持。知有彌陀聖號。亦為不可思議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緣。便能提起。如陳企被所殺之怨鬼見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現。因茲畢世念佛臨終往生。且能而敘因。親現生西本身妙相。使先未預聞。則使被鬼奪命。永劫沉淪矣。所以觀經三福。初則世善皆堪迴向。及至九品。末則獄現。當獲往生。平於一心不亂。妙觀圓成。證三昧往生者。更不須言矣。是知凈土法門。普攝群機。了無棄物。猗歟大哉。其書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即生決定往生為宗。詳觀斷疑生信。普勸修持往生事跡。特為勸喻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末後所現。則上中下三根。無根不被。信願行三法。無法不彰矣。爰付剞劂。普遍流通。企酬釋迦說法諸佛證明。列祖傳鐙。居士著書之大慈悲心於煞塵海滴雲耳。

  序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雲。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能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臨終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

  龍舒居士著成此書。曲盡婆心。勸人修行念佛語意懇切。循循善誘。蓋欲勉人以必為。要人以必至。其愛人之心。可謂懇且切矣。普願讀者詳味其言。諦思其義。息心實求其益。發菩提心。生真信。願勇猛精進。持佛聖號。求生西方。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如願往生極樂世界。庶不辜負龍舒居士勸人念佛之婆心焉。

  戊戌年元旦日林俠庵頓首敬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