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居士名家文集:歷代三寶紀卷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大隋)(費長房)

歷代三寶紀卷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大隋)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

  帝年下者。始自三皇天唯一主。終乎兩漢地無二臣。爰洎魏晉已來逮我大隋馭世。其間京邑將若蝟毛。鴟蹲鶴立之都二十有二國。其一吳三秦涼魏齊陳等。此之八國雖曰各保名器。並皆宣譯佛經。能使三寶住持則是四生蒙賴。所以務善者流慶。故致世錄相沿焉。而紀目無聞乘。時霸王者十有四國既不闡揚聖教。於事莫知祖修。今各依彼志書粗略標其年世。庶知強弱始末廢興。曹魏文帝黃初二年辛丑。劉備都蜀號漢。二主四十三年。還入魏元帝。西晉惠帝太安元年壬戌。張軌起涼州號涼。是為前涼。七主六十二年。入前秦符永固。晉惠永安元年甲子。劉淵起平陽。初號漢後稱趙。是為前趙。四主二十六年。入後趙石勒。同永安元年。李雄起蜀。初號大成。後改稱漢。四主四十四年。為晉穆所滅。東晉元帝太興三年庚辰。石勒初起襄國。後徙都鄴號趙。是為後趙。四主通冉閔三十五年。入前燕慕容俊。晉穆永和十一年乙卯。慕容俊創起黃龍。後徙都鄴號燕。是為前燕。二主一十九年。入前秦符永固。晉孝武太元十一年丙戌。慕容垂起於中山還襲燕號。是為後燕。徙都黃龍。五主二十六年。入北燕馮跋。至十二年丁亥。呂光起涼州。還號為涼。是曰後涼。四主一十六年。入後秦姚興。晉安帝隆安元年丁酉。禿發烏狐起於西平。亦號為涼。是曰南涼。三主一十八年。入西秦乞伏叱槃。至二年戊戌慕容德起於廣固。亦號為燕。是曰南燕。二主一十三年。還為晉安帝所滅。至四年庚子。李暠起於燉煌。亦號為涼。是曰西涼。二主二十二年。入北涼沮渠蒙遜。晉安帝義熙三年丁未。赫連勃勃起於朔漠。都統萬城。號為大夏。三主二十五年。入北魏太武至六年庚戌。馮跋起滅後燕。都於昌黎。號為大燕是為北燕。二主二十八年。亦入北魏太武。至宋文帝元嘉六年已卯。是北魏太延五年。太武西征遂滅北涼。自是諸國相吞略盡。唯北魏存。至齊明帝隆昌元年甲戌。是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南遷都於洛邑。至梁武帝大通六年甲寅。是南魏永熙三年。武帝元循西遷長安。依周太祖宇文黑泰。齊太祖高歡別立清河王子元善見為主。北都於鄴。緣是復分為西東。魏梁孝元帝繹承聖四年乙亥。都在江陵。為西魏滅。自是南朝歷數北旋。其年即魏後元二年。蕭衍孫察魏賜嗣立紹繼梁基。是曰後梁。既為附庸則是影國。周受魏禪因而跱之。仍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絕於開皇七年丁未。始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受後漢禪。二年辛丑天下三分。五十九年。至晉武帝咸寧五年己亥。宇宙之內文軌復同。二十三年到晉惠帝永寧元年辛酉。州土幅坼競建國都。至今開皇九年己酉。其間二百八十八年。故實沈已前天步孔艱。猶二六合。大梁之後王道清泰。還一九州。車書契來已九年矣。化有功被民無得稱魏。至大隋四十四。主紀歷三百七十八年。七代五都世錄雲爾。

  魏文帝(七年都雒陽)

  明帝(十三年)

  齊帝(十四年)

  高貴鄉公(六年)

  元帝(五年)

  (西晉)武帝(二十五年都雒陽)

  惠帝(十六年)

  懷帝(六年)

  愍帝(四年長安)

  (東晉)元帝(六年都建康)

  明帝(三年)

  成帝(十七年)

  康帝(二年)

  穆帝(十七年)

  哀帝(四年)

  海西公(五年)

  簡文帝(二年)

  孝武帝(二十四年)

  安帝(二十二年)

  恭帝(一年)

  宋武帝(三年都建康)

  前廢帝(一年)

  文帝(三十年)

  孝武帝(九年)

  中廢帝(一年)

  明帝(八年)

  後廢帝(五年)

  順帝(二年)

  齊高帝(五年都建康)

  武帝(十年)

  廢帝(半年)

  新安王(半年)

  明帝(四年)

  東昏侯(二年)

  南康王(一年)

  梁武帝(四十八年都建康)

  簡文帝(二年)

  孝元帝(四年江陵)

  周愍帝(一年都長安)

  明帝(三年)

  武帝(十八年)

  宣帝(二年)

  靜帝(一年)

  大隋開皇來(十七年都大興)

  魏(庚子)文帝丕(曹氏字子桓黃初元都雒陽佛入涅槃來至此已八百二十九年)

  (辛丑)二 (壬寅)三   吳(孫權字仲謀立二十八年都建業號黃武元稱太皇帝)

  (癸卯)四   二

  (甲辰)五   三(維只難於武昌郡譯阿差末菩薩經等二部合六卷)

  (乙巳)六 (丙午)七   四 五

  (丁未)明帝睿(文帝泰和元)   六

  (戊申)二   七

  (己酉)三   黃龍元

  (庚戌)四   二(竺律炎於楊都出三摩竭等經二卷)

  (辛亥)五   三

  (壬子)六   嘉禾元

  (癸丑)青龍元   二

  (甲寅)二 (乙卯)三   三 四

  (丙辰)四   五

  (丁巳)景初元   六(一本嘉禾止五年)

  (戊午)二   赤烏元

  (己未)三   二

  (庚申)少帝芳(正始元)   三

  (辛酉)二   四

  (壬戌)三   五(立子禾為太子)

  (癸亥)四 (甲子)五   六 七

  (乙丑)六 (丙寅)七   八 九

  (丁卯)八   十(康僧會。感得舍利放光。孫權信伏。即為會造建初寺。此江東寺之先也)

  (戊辰)九   十一

  (己巳)嘉平元   十二(廢太子和立子亮為太子)

  (庚午)二(曇柯羅於雒陽譯僧祇戒本一卷)   十三

  (辛未)三   太元元年(康僧會於楊都建初寺譯六度集等經四部一十六卷)

  (壬申)四(康僧鎧於雒陽譯郁伽長者所問經二卷)   神鳳元年權薨   建興元年四月亮立改元

  (癸酉)五   二(支謙。從黃武年至此。凡出明度經等一百二十部一百四十九卷如吳錄所載)

  (甲戌)廢帝高貴鄉公髦(正元元年。曇諦於雒陽出曇無德羯磨一卷)   五鳳元

  (乙亥)甘露元   二

  (丙子)二   泰平元

  (丁丑)三(白延於雒陽出首楞嚴等五部六卷)   二

  (戊寅)四   三(八月亮薨九月休立。是為景帝改永安元)

  (己卯)五(穎川朱士行。最先出家。即漢地沙門之始也)   永安二

  (庚辰)元帝陳留王煥(景元元)   三

  (辛巳)二 (壬午)三   四 五

  (癸未)四   六

  (甲申)咸熙元(魏禪晉)   七(六月休薨七月皓立改元興元年)

  西晉(乙酉)武帝炎(泰始元司馬氏字安世都雒陽)   甘露

  (丙戌)二(十一月八日。竺法護於長安白馬寺譯須真天子經二卷)   寶鼎元

  (丁亥)三 (戊子)四   二 三

  (己丑)五(七月二十五日竺法護出大般泥洹經二卷)   建衡元

  (庚寅)六(九月護又出寶藏經二卷。光德太子經一卷賴吒和羅所問光德太子經一卷)   二

  (辛卯)七   三

  (壬辰)八(護又出新道行經十卷)   鳳凰

  (癸巳)九   二

  (甲午)十(護又出無盡意經四卷)   三

  (乙未)咸寧元   天冊元

  (丙申)二   天璽元

  (丁酉)三   天紀元

  (戊戌)四 (己亥)五   二 三

  (庚子)泰康元   四(為晉將王浚所滅入雒封。皓為歸命侯。合五十八年。凡獲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五十二萬戶。三百四十萬。口兵士二十三萬吏三萬二千。後宮婇女五千人盡以賜將士)。

  (辛丑)二(強良婁至出十二游經一卷) (壬寅)三 (癸卯)四 (甲辰)五(二月二十三日。護出修行經七卷) (乙巳)六(七月十日。護出海龍王經四卷) (丙午)七(八月十日護出正法華經十卷十月二十七日出普超經四卷十一月二十五日出光贊般若經十卷) (丁未)八(正月十一日。出普門品經一卷四月二十七日出寶女問經一卷) (戊申)九 (己酉)十(四月八日。護出文殊師利凈律經一卷。十二月二日。出離垢施女經一卷。並魔逆經等。並在洛陽白馬寺出) (庚戌)泰熙元(四月武帝崩。太子哀立。是為惠帝。改元永平年) (辛亥)元康元 (壬子)二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丙辰)六 (丁巳)七 (戊午)八 (己未)九 (庚申)永康元 (辛酉)(始元元。正月倫篡改永寧元四月帝反正改) (壬戌)二(十二月改元安元) (癸亥)(永安元正月改建武元七月改) (甲子)永興元(八月改) (乙丑)二 (丙寅)光熙元 (丁卯)懷帝熾(惠帝弟稱永嘉元) (戊辰)二(法護出普曜經八卷) (己巳)三 (庚午)四 (辛未)五(帝為劉曜所執送向平陽) (壬申)六 (癸酉)愍帝業(武帝孫建興。元都長安。吳縣民朱鷹共東雲寺帛尼及信者數人。於松江滬瀆口接得二石像。背有銘志。一名維衛佛二名葉佛將還安置在通玄寺)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東晉)(丁丑)元帝睿(武帝從子建武元都建康) (戊寅)泰興元(二年三月帝崩元帝方即位改元)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 (壬午)永昌元(閏十二月帝崩) (癸未)明帝紹(元帝子稱太寧元) (甲申)二 (乙酉)三(閏八月帝崩) (丙戌)成帝衍(明帝子稱咸和元) (丁亥)二 (戊子)三 (己丑)四(丹陽尹高悝旦行至張[色-巴+(廠@矢)]橋。望自中有五色光。出水上高數尺。悝往看異之。遣人入水。乃得一金像。無光趺工。制殊常悝乃下車載像將還。至長干寺安置。委曲具在高僧劉薩何傳。臨海人張繫世。常於海中捕魚見水上有光往。視乃是銅蓮華趺。即表上帝。敕安此像腳下。齊同如一。其趺上有梵書。外國僧讀雲。是阿育王第四女造開皇九年平陳此像今在京大興善寺) (庚寅)五 (辛卯)六 (壬辰)七 (癸巳)八 (甲午)九 (乙未)咸康元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七 (壬寅)八(六月帝崩) (癸卯)康帝岳(成帝弟稱建元元年) (甲辰)二(九月帝崩) (乙巳)穆帝聃(康帝子稱永和元) (丙午)二 (丁未)三 (戊申)四 (己酉)五 (庚戌)六 (辛亥)七 (壬子)八 (癸丑)九。

  (甲寅)十 (乙卯)十一   (符秦)帝健(皇始元都長安) 二

  (丙辰)十二   三

  (丁巳)昇平元 (戊午)二   四 五

  (己未)三 (庚申)四   帝生 壽光元(建子立) 二

  (辛酉)五(五月帝崩)   帝(永固立生從兄。改永興元) 二

  (壬戌)哀帝丕(成帝子稱隆和元)   甘露元 二

  (癸亥)興寧元 (甲子)二   三 四

  (乙丑)三(二月帝崩)   五 六

  (丙寅)廢帝海西公弈(哀帝弟稱太和元)   建元元 二

  (丁卯)二 (戊辰)三   三 四

  (己巳)四 (庚午)五(十一月帝崩)   五 六

  (辛未)簡文帝昱(元帝第六子。稱咸安元。交州合浦郡人。董宗之常以採珠為業。嘗於海底見光照曜。往取乃。得佛光。即表上台。帝敕安阿育王像背。冥然即合。四十餘年乃方具足帝即於長干寺阿育王塔上。起三層木浮圖)   七 八

  (壬申)二(二月帝崩)   九(大史奏。有德星現外國分野。當有聖人入輔。遣符丕將十萬眾攻晉襄陽取彌天釋道安)。

  (癸酉)孝武帝曜(簡文子。稱寧康元)   十 十一

  (甲戌)二 (乙亥)三   十二(竺佛念。出菩薩瓔珞經一十二卷) 十三

  (丙子)泰元元 (丁丑)二   十四

  (戊寅)三 (己卯)四   十五

  (庚辰)五 (辛巳)六   十六

  (壬午)七 (癸未)八   十七

  (甲申)九 (乙酉)十   十八

  (丙戌)十一   (姚秦)帝萇(稱建初元改。長安為常安而都之)   十九(僧伽提婆出阿毗曇八揵度二十卷)。

  (丁亥)十二   二(二月八日。曇摩難提譯王子法益經一卷)   (乞伏秦)國仁(稱建義元都宛州)   二十(僧伽跋燈出婆須蜜經十卷)。

  (戊子)十三   三   二   二十一(二月八日。彌天釋道安卒)

  (己丑)十四   四   三   大安元(苻丕立改)

  (庚寅)十五   五   干歸立(稱太初元)

  (辛卯)十六   六   二   太初元(苻登立改)

  (壬辰)十七   七   三   二

  (癸巳)十八   八   四   三

  (甲午)十九   皇初元(萇子興立改皇初元)   五   四

  (乙未)二十   二   六   五

  (丙申)二十一(九月帝崩)   三   魏道武帝(元氏立稱皇始元年都中山)   七   六

  (丁酉)安帝(德宗改隆安元)   四   二   北涼(沮渠氏字蒙遜立稱神璽元都姑臧郡)   八   建初元(符崇立為干歸所滅四十四年)

  (戊戌)二   弘始元   天興元   二   九

  (己亥)三   二   二   永初元(徙都張掖)   十

  (庚子)四   三(春廟庭樹生連理。冬羅什至常安弘法)   三   二   十一

  (辛丑)五(改元興元)   四(三月五日出賢劫經十卷。十二月出思益經四卷。並什出)   四   三   十二

  (壬寅)大亨元(桓玄篡)   五(四月二十三日什於逍遙園。出大品般若經四十卷興親對)   五   四   十三(干歸為姚興所擒封歸義[色-巴+(廠@矢)])

  (癸卯)永始元   六(十月十七日弗若多羅。於中寺出十誦律五十八卷)   六   五   留姚立(徙都金城稱更始元)

  (甲辰)太和元   七(正月什出妙法華經七卷六月又出佛藏經三卷)   天賜元   六   二

  (乙巳)義熙元   八(華首經十卷羅什出)   二   七   三

  (丙午)二(師子國遣沙門曇摩。來獻白王像高四尺二寸此像今來在興善寺)   九(曇摩耶舍。出舍利弗阿毗曇三十卷)   三   八   四

  (丁未)三   十(什出小品經十卷)   四   九   五

  (戊申)四   十一(八月二十日。什卒於逍遙園依外國法焚惟舌不灰)   五   十   六

  (己酉)五   十二   明元立(改永興元)   十一   七

  (庚戌)六   十三   二   十二   八

  (辛亥)七   十四   三   十三   九

  (壬子)八   十五   四   玄始元(還治姑藏讖初到涼土也)   叱槃立(改永康元)

  (癸丑)九   十六   五   二   二

  (甲寅)十   十七   神瑞元   三(曇無讖出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三

  (乙卯)十一   十八   二   四   四

  (丙辰)十二   帝泓立(興子。改永和元)   泰常元   五   五

  (丁巳)十三   二(為晉將劉裕所滅滅凡三十二年)   二   六   六

  (戊午)十四(十二月帝崩)   三   三   七(讖出海龍王經四卷)   七

  (己未)恭帝德文(安帝弟號元熙元年禪宋)   四   八   八

  宋(庚申)武帝裕(稱永初元)   五   九   九

  (辛酉)二(覺賢於道場寺。譯華嚴經五十卷或六十卷。起義熙十四年至此訖)   六   十(曇無讖譯經至此年都訖)   十

  (壬戌)三(五月帝崩)   七   十一   十一

  (癸亥)廢帝義符(武帝太子稱景平元五月廢之八月。隆立)   太武立(改)   十二   十二

  (甲子)文帝義隆(武帝二子元嘉元年)   始光元(宼天師謙之到國)   十三   十三

  (乙丑)二   二(置道壇)   十四   十四

  (丙寅)三   三   承玄元   十五

  (丁卯)四   四   二   十六

  (戊辰)五   神嘉元(十一月十三日晝昏星現竟日)   義和元   十七

  (己巳)六   二   二   木末立(改永和元)

  (庚午)七   三   三   二(為夏赫連氏所滅還入魏凡四十四年)

  (辛未)八   四(州鎮悉立道壇置生各二百人)   虔立(遜子。稱永和元)

  (壬申)九   延和元   二

  (癸酉)十   二   三

  (甲戌)十一   三   四(曇無讖。自知命卒此年)

  (乙亥)十二   太延元   五

  (丙子)十三   二   六

  (丁丑)十四   三   七

  (戊寅)十五   四   八

  (己卯)十六   五(太武親西征)   九(為魏所滅。涼立凡四十三年)

  (庚辰)十七   太平真君元

  (辛巳)十八   二

  (壬午)十九   三

  (癸未)二十   四

  (甲申)二十一   五

  (乙酉)二十二   六

  (丙戌)二十三   七(破浮圖滅佛法)

  (丁亥)二十四   八

  (戊子)二十五   九

  (己丑)二十六   十

  (庚寅)二十七   十一(誅崔晧)

  (辛卯)二十八   正平元

  (壬辰)二十九   文成立(稱興安元。還起浮圖復三寶)

  (癸巳)三十(二月帝崩。太子劭立。至四月誅劭。劭弟立稱太初元)   二

  (甲午)孝武帝駿(稱孝建元)   興光元

  (乙未)二   太安元

  (丙申)三   二

  (丁酉)大明元   三

  (戊戌)二   四

  (己亥)三   五

  (庚子)四(廣州獻三角牛。河南獻舞馬。肅慎獻楛矢)   和平

  (辛丑)五   二

  (壬寅)六   三(昭玄沙門曇曜欣三寶再興。遂於北台石窟寺。躬譯凈度三昧經一卷。付法藏傳四卷流通像法也)

  (癸卯)七(武帝子業立。號永光元。後改景和元)   四

  (甲辰)八(十二月廢業。業弟或字休炳立。是為明帝。改元)   五

  (乙巳)泰始元   六

  (丙午)二   獻文立(號天安元)

  (丁未)三   皇興元

  (戊申)四   二

  (己酉)五   三

  (庚戌)六   四

  (辛亥)七   孝文立(號延興元)

  (壬子)泰豫元(明帝子昱立改元)   二(吉迦夜為僧正曇曜譯雜寶藏等經四部合二十卷。具在魏世錄)

  (癸丑)元徽元   三

  (甲寅)二   四

  (乙卯)三(東莞人徐坦妻懷身。兒在腹中啼)   五

  (丙辰)四   承明元(北台有百餘寺。僧尼二千餘人。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人。見魏史)

  (丁巳)順帝准立(昱弟稱升明元)   泰和

  (戊午)二(禪齊)   二

  (己未)齊高帝道成(稱建元元)   三

  (庚申)二   四

  (辛酉)三   五

  (壬戌)四   六

  (癸亥)五   七

  (甲子)武帝賾立(高帝子稱永明元年)   八

  (乙丑)二   九

  (丙寅)三   十

  (丁卯)四(三月一日有石重數十斛。從海浮出江。取以獻。鑿為像坐。高三尺余)   十一

  (戊辰)五(正月交州獻一珠高二寸。具作佛坐像形。五月枳園寺沙門得三果)   十二(冀州送九尾孤大赦)

  (己巳)六(六月東陽獻六眼龜腹下有文字。又禪靈寺剎上放光)   十三

  (庚午)七   十四

  (辛未)八   十五

  (壬申)九   十六

  (癸酉)十   十七(遷廟向洛陽)

  (甲戌)隆昌元(七月帝崩。太子綽立。十月綽弟新安王昭文立。十二月昭文叔鸞立)   十八

  (乙亥)延熙元   十九(大赦制衣冠章服定四海立門弟頒律令正言音改拓拔為元姓修禮樂)

  (丙子)二   二十

  (丁丑)三   二十

  (戊寅)四   二十

  (己卯)永泰元(東昏侯寶卷立)   二十

  (庚辰)永元元   宣武立(孝文子改景明元)

  (辛巳)中興元(南康王寶融立改元禪梁)   二(曇摩流支。於洛陽白馬寺為宣武譯如來諸佛境界經二卷)

  梁(壬午)武帝衍(天監元都建康)   三

  (癸未)二(沙門陀羅。出寶雲等經三部合十卷)   四

  (甲申)三 (沙門僧盛出教誡比丘法一卷沙門道歡出眾經要覽法一卷)   正始元(曇摩流支。出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至二年方訖)

  (乙酉)四   二

  (丙戌)五   三

  (丁亥)六   四(曇摩流支。出金色王經一卷)

  (戊子)七(敕庄嚴沙門僧旻等。撰眾經要抄並目錄八十八卷)   永平元(即正始五年。十地論十二卷。寶積經四卷或三卷。法華經論一卷。三部並勒那摩提出。三具足論一卷菩提流支提出)。

  (己丑)八   二(金剛般若經一卷論三卷。菩提流支於雒陽胡相國宅出)

  (庚寅)九   三

  (辛卯)十   四

  (壬辰)十一(阿育王經十卷僧伽婆羅出)   延昌元

  (癸巳)十二   二(魏史雲。此年撮天下僧尼寺積有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去承明來始三十餘年。入楞伽經十卷菩提流支於雒陽出)

  (甲午)十三   三(深密解脫經五卷。菩提流支於雒陽出)

  (乙未)十四(敕安樂沙門僧紹撰經目四卷。解脫道經一十三卷僧伽出)   四(法集經四卷菩提流支於洛陽出)

  (丙申)十五(敕沙門寶唱。撰經律異相五十卷。優婁頻經一卷木道賢出)   孝明立(宣武子。改熙平元。造永寧寺。遣沙門慧生使西域取經。凡七年還。得經論一百七十部。並行於世)。

  (丁酉)十六(敕沙門寶唱。撰眾經佛名六月廢省諸州道士館)   二(太後胡氏秉政)

  (戊戌)十七(敕沙門寶唱。撰眾經目錄四卷。文殊問經一卷僧伽出)   神龜元(勝思惟經六卷。菩提流支於洛陽出)

  (己亥)十八(敕沙門寶唱撰名僧傳三十一卷)   二

  (庚子)普通元(十法經僧伽婆羅出為一卷)   正光元(大薩遮尼乾子經十卷。佛名經十二卷。不增不減經二卷。差摩經二卷等。並菩提流支。為司州牧汝南王於第出)

  (辛丑)二(九月二十三日建立同泰寺。初豎剎。帝親自幸。百司盡陪)   二

  (壬寅)三   三(沙門慧生。凡歷七年從西域還。得梵經論一百七十部。即就翻譯並行於世。見魏史)

  (癸卯)四   四

  (甲辰)五   五

  (乙巳)六   孝昌元(即正光六年無畏德女經一卷。金剛三昧陀羅尼經一卷。如來師子吼經一卷並佛陀扇多出)

  (丙午)七   二

  (丁未)大通元(同泰寺成帝親幸改元大赦)   三

  (戊申)二   四(武泰元。正月改三月孝明崩胡太後立臨洮王子三歲為帝。建義元。四月改爾朱榮殺幼主。誅太後沈屍於河。立長樂王。永安元九月改誅葛榮。爾朱自號為天柱王。秉國政總百寮)。

  (己酉)中大通元(九月十五日。帝幸同泰寺。遜位為仆。地震。百寮請複位。凡十五日。十月一日駕還宮)   二(孝基元。五月改北海王顥立長樂王。棄殿北走保建興。建武元六月改北海王升殿大赦。爾朱復奉長樂南攻。顥走為人斬送。還復永安號)。

  (庚戌)二   三(九月長樂殺爾朱榮。十月爾朱世隆立長廣於高都。改建明元。十二月擒長樂送並州殺之。謚曰庄帝。隆後又廢長廣立廣陵雲)

  (辛亥)三   廣陵王位(改普泰元。攝大乘論本三卷。佛陀扇多出勝思惟經論無量壽優波提舍等。菩提流支出)

  (壬子)四   平陽王立(改永熙元。是為武帝)

  (癸丑)五   二

  (甲寅)六   (西晉)三(武帝入關。西移都長安。就周大祖宇文黑泰。是為西魏)   魏天平元(齊太祖高歡。別立清河王子善見為主。徙都於鄴。是為東魏)

  (乙卯)大同元   大統元(寶炬立改元。是文帝。宇文黑泰輔政為大丞相)   二(文殊菩提經二卷。菩提流支出)

  (丙辰)二   二(四月甘露降。秋谷不熟。民飢死者半)   三

  (丁巳)三   三   四

  (戊午)四   四(納茹皇後)   元象元(迦葉等經三部七卷。月婆首那出。般若流支亦出)

  (己未)五   五   興和元(正法念經七十卷。般若流支出)

  (庚申)六   六   二(總計天下僧尼大數。二百萬矣寺三萬有餘。此去延昌未滿三十年。承明出六十年)

  (辛酉)七   七   三(解脫戒本一卷。謗佛經一卷。業成就論一卷等。並般若流支出)

  (壬戌)八   八   四

  (癸亥)九   九   武定元

  (甲子)十   十(正月詔寬刑罰。廣學業。敦禮教。斷草書。去文存質)   二

  (乙丑)十一   十一   三

  (丙寅)中大同元   十二   四

  (丁卯)太清元   十三   五

  (戊辰)二(侯景背魏奔梁。梁封為河南王)   十四   六

  (己巳)三(侯景作逆。五月帝崩簡文立。景為丞相萬機)   十五(詔依古禮男女異路)   七(東魏禪高齊)

  (庚午)大寶元(湘東王在江陵。簡文密詔以王為相國丞制)   十六   齊天保元(歡第二子洋立。是為文宣帝)

  (辛未)(天正元景廢帝立暕。改元太始元。景殺暕自立。改元)   十七   二

  (壬申)(承聖元湘東在江。陵即帝位改元天正元。武陵在蜀即位又改元)   前元(廢帝立)   三

  (癸酉)二   二(四月命大將軍魏安公尉遲向伐蜀八月擒秦王肅撝送長安)   四

  (甲戌)三(十一月平江陵地入岳陽。是為後梁附庸國也)   後元(齊王廓立。十月命柱國燕國公討江陵殺湘東王)   五

  (乙亥)四(三月送梁國圖籍墳典來長安為西魏所滅)   二   六

  (丙子)五   陳永定元(霸先立承梁末。仍都建康)   七

  周(丁丑)愍帝覺(宇文黑泰子稱周元)   二(無上依經二卷真諦出)   八(月燈三昧經十一卷。那連提耶捨出)

  (戊寅)二(廢覺立覺庶兄毓。是為明帝。稱武成元)   三(立世阿毗曇十卷真諦出)   九(大悲經五卷耶捨出)

  (己卯)二(武成元)   四   十(乾明元正月洋子殷立皇建元八月洋弟演立)

  (庚辰)三(武帝邕立明帝弟)   天嘉元(茜立)

  (辛巳)武帝邕(保定元)   二   大寧元(演薨弟湛立)

  (壬午)二   三   河清元

  (癸未)三   四(攝大乘論十五卷真諦出或十二卷)   二

  (甲申)四(佛頂咒並功能一卷。闍那耶捨出)   五   三(法勝阿毗曇七卷。那連提耶捨出)

  (乙酉)五   六(勝天王般若經七卷。月婆首那出)   天統元(湛子緯立)

  (丙戌)天和元   天康元(頊立)   二

  (丁亥)二   光大元   三(月藏經十二卷。那連耶捨出)

  (戊子)三   二   四(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四卷。那連耶捨出)

  (己丑)四(婆羅門天文二十卷。達摩流支出)   太建元   五

  (庚寅)五(大乘同性經四卷。闍那耶捨出)   二   武平元(大雲輪請雨經一卷沙門圓明筆受闍那提耶捨出)

  (辛卯)六(定意天子所問經五卷。闍那耶捨出)   三   二

  (壬辰)建德元(如來不思議經三卷寶積經三卷闍那崛多出)   四   三

  (癸巳)二   五   四

  (甲午)三(廢二教毀浮圖)   六   五

  (乙未)四   七   六(沙門智周等一十一人。往西域尋求佛經論等)

  (丙申)五   八   隆化元

  (丁酉)六   九   承光元(緯子恆立為周所滅。封緯為溫國公)

  (戊戌)宣帝贇(武帝子。稱宣政元)   十

  (己亥)(大成元正月改大象元二月改)   十一

  (庚子)二(靜帝闡立。宣帝子。禪大隋即興三寶)   十二

  (大隋)(辛丑)開皇元(春奉璽禪隋。冬沙門智周等齎婆羅門經論二百六十部應運來至敕旨付司訪人令翻譯)   十三

  (壬寅)二(業報差別經一卷。洋川郡守曇法智出。象頭精舍經一卷。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毗尼多流支出)   十四

  (癸卯)三(牢固女經一卷。百佛名經一卷。大庄嚴法門經二卷。德護長者經二卷。等四部合六卷。並那連提耶捨出)   至德元(正月十日頊子叔寶立)

  (甲辰)四(蓮華面經二卷。大雲輪請雨經二卷。力庄嚴三昧經三卷。等三部七卷。並那連提耶捨出)   二

  (乙巳)五(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從四年五月起首翻至五年二月方訖。那連耶捨出)   三

  (丙午)六(大集經六十卷沙門僧就合大威燈經八佛名號希有校量經善恭敬師經文殊屍利行經合五經並闍那崛多出)   四

  (丁未)七(虛空菩薩經。二卷如來方便善巧咒經一卷。不空罥索觀世音心咒經一卷金剛場陀羅尼一卷四部合五卷並闍那崛多出)   五

  (戊申)八(佛本行集經凡六十卷。七年七月起首至此年得十卷善恭敬善巧咒等經崛多出)   六(為大隋晉王所滅。自是九州復一統矣)

  (己酉)九(佛本行集經又出一十五卷) (庚戌)十(佛本行集經又出二十卷) (辛亥)十一(佛本行集經又出一十五卷凡首尾五年方訖六十卷並闍那崛多譯月上女經善思童子等二經) (壬子)十二(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闍那崛多出) (癸丑)十三(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四童子三昧經三卷並闍那崛多出) (甲寅)十四(諸佛護念經十卷。賢護菩薩經六卷。並闍那崛多出 敕沙門法經二十大德。撰眾經目錄七卷 敕有司撰眾經法式十卷制約僧尼) (乙卯)十五(大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觀察諸法行經四卷。諸法本無經三卷。譬喻王經二卷。發覺凈心經二卷。並闍那崛多譯) (丙辰)十六(金光明經囑累一品。闍那崛多譯) (丁巳)十七(金光明經前後三翻。今總為一部八卷。沙門寶貴合。開皇已來新所譯經並此年正月二十四日奏聞) (戊午)十八(超世經十卷崛多出) (己未)十九(三聚經二卷崛多等出) (庚申)二十(十月三日夜後分地大震) (辛酉)仁壽元(正月一日改) (壬戌)二 (癸亥)三 (甲子)四 (乙丑)大業元煬帝廣立(高祖文帝二子在位十三年)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七 (壬申)八 (癸酉)九(穿汴河日使百萬人米斗一千文) (甲戌)十 (乙亥)十一 (丙子)十二 (丁丑)十三。

  (大唐)戊寅 (武德元)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