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善女人傳卷上(彭際清)

女人傳卷上

彭際清

  知歸子曰。自漢以上。傳列女者。大都以婦順為先。至其後而卓絕瑰異之行乃閑出。推其志節。皎如冰霜。殆將乘罡風。御顥氣。而翱翔乎清都者耶。夫誠欲斷生死流。登涅槃岸。必當棲神寂泊之場。高蹈人天之表。是非夙植凈因。堅固誓願者。未有不退然自畫者也。予既集居士傳。已而為女子授諸大乘經。因續采古今諸善女人得入法流者。凡百三十許人。合為傳。授二女子。俾傳而習之。

  楊苕華

  晉東莞楊德慎女也。少有才貌。許字同郡人王晞。未及行。苕華父母相繼沒。晞亦喪母。忽悟無常。即舍俗出家。改名僧度。苕華服畢。乃與度書。謂發膚不可毀傷。宗祀不可頓廢。宜顧世教。改遠志。佐盛明之代。休祖考之靈。慰神人之願。並贈詩五章。其一雲。人生世間。飄若風過牖。川上有餘吟。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娛耳。滋味可適口。羅紈可飾軀。華冠可耀首。安事自翦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區區。願言恤爾後。度答書雲。夫事君以治一國。未若宏願以濟萬邦。事親以成一家。未若宏道以濟三界。但吾德不及遠。未能兼被。以此為愧。然積簣成山。亦冀從微之著也。且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味般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煒耀之飾。不與易也。若能懸契。則同期於泥洹矣。又報詩五章。以申己志。苕華感悟。亦秉道以終身焉(高僧傳)。

  紀氏

  句容葛濟之妻。劉宋時人也。濟之為稚川後。世學仙術。紀氏獨心樂佛法。存誠不替。一日方織。仰首見雲日開朗。空中清明。忽有寶蓋幡幢。自西方來。中擁一如來金色晃耀。照徹雲表。紀氏停梭諦觀。中懷踴躍曰。經說無量壽佛。此其是耶。便頭面作禮。仍引濟之指示佛處。濟之但見半身。及諸幡蓋。俄而隱沒。於時鄉里老幼。咸共睹聞。從而歸佛者甚眾(冥祥記)。

  魏氏女

  梁郡人。其父兄皆修凈業。女亦篤志往生。無何化去。七日復甦。即升高座。誦無量壽經。既畢。下啟父言。兒去。便往無量壽國七寶池中。兒及父兄。各有一蓮華。當生其內。惟母獨無。不勝此悲。故來相報。語訖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記)。

  羅玙妻費氏

  寗蜀人。宋寗州刺史悅之女也。費氏少奉佛法。誦法華數年。嘗得心疾。垂絕。語所親曰。吾誦經勤懇。宜有善祐。不遽死。既絕。復甦。自言見佛從牖間。垂手摩其胸。霍然病起。一堂男女。悉睹金光照室。異香馥然。玙從妹時來省疾。見是靈應。發深信心。終身齋戒。每以此事。化誘子侄焉(述異記)。

  梁丁貴嬪

  名令光。譙國人。生於樊城。有神光滿室。故以光名。相者雲。此女當大貴。齊永泰中。梁武帝襄陽。聞而納焉。時年十四。郗後性猜刻。貴嬪小心祗敬。未嘗有過謫。生子統。是為昭明太子武帝即位。拜貴嬪。位在三夫人上。居顯陽殿。貴嬪姓仁恕。接馭群侍。皆得其歡心。不好華飾。器服無珍麗。及武帝佛教。貴嬪奉而行之。屏絕葷血。受戒日。甘露降於殿前。武帝所立經義。皆得其指歸。尤精維摩詰經。所受供賜。悉以充法事。普通七年薨。謚曰穆(梁書)。

  王氏

  隋時人。薛翁妻。僧頂蓋母也。讀誦諸經。勤修懺法。志求凈土。唐貞觀十一年。有疾。勤懇彌至。俄見床前有赤蓮華。大如五斛瓮。已又見青蓮華。充滿一室。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降臨空中。其孫大興侍側。見佛身高大。迥出二菩薩上。良久乃隱。而王氏逝矣(續高僧傳)。

  竇夫人盧氏

  唐芮公寬之姊也。適陳國公。素修福業。初誦金剛般若經。至卷末。未盡一紙。忽苦頭痛。就寢。益甚。夫人自念儻死。遂不得終經。因起坐。令婢取火。久之不得。夫人方嘆惋。忽見有火自階入堂。直至卧內。去地三尺許。光明若晝。夫人驚喜。取經誦之。便竟卷末。頭痛亦愈。有頃。家人然燭至。其光即滅。自此日誦五遍以為常。後芮公將死夫人往視。芮公謂曰。姊以誦經之福。當享長壽。生好處也。夫人年八十而終(法苑珠林)。

  博陵縣君崔氏

  太原王處廉妻也。處廉官終汾州司馬。徙家蒲州河東。長子維。官至尚書右丞。次子縉。代宗朝為宰相。初河東僧普寂者。傳神秀之道。神秀既卒。詔普寂統其眾。開元中。奉敕居都城。嚴重寡言。梵行純白。封大照禪師。崔氏從學佛法。精勤修習。維因於藍田縣輞谷。築堂奉母。既沒。維表請施庄為寺。雲臣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臣遂於藍田縣營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園。並是亡親宴坐之餘。經行之所。臣往丁凶釁。當即發心。願為伽藍。永劫追福。又屬元聖中興。群生受福。臣至庸朽。得備周行。無以報恩。將何答施。願獻如天之壽。長為率土之君。惟佛之力可憑。施寺之心轉切。敢以私情。冒觸天聽。伏乞施此庄為一小寺。兼望抽諸寺高行僧七人。精勤禪誦。齋戒住持。上報聖恩。下酬慈愛。無任懇款之至。詔從其請。寺名清源。崔氏墓在其西(唐書王右丞集陝西志)。

  烽子母

  豐州人也。永泰中。烽子陷西蕃。母日誦金剛經。禱於佛前。願子生還。烽子得近贊普子。為之執纛。一日賜與酪肉。悲泣不食。問其故。雲。家有老母。夜頻夢見不得歸省。是以悲耳。贊普子憐之。因私語之曰。蕃法嚴。無放還例。我與汝馬二匹。汝從間道遁歸可也。烽子得馬馳騁。馬力竭死。遂徒行。夜走沙磧中。為刺傷足。痛甚。忽風吹紙卷過其前。取以裹足。創痛頓平。母一日取經。忽裂去數幅。及子還家。脫裹創紙。視之。則裂去之經也。皆大驚嘆以為神。宋衎妻楊氏者。江淮人也。衎為鹽鐵院書手。有押綱者邀與俱北。其妻阻之。不從。猝遇暴風。舟盡覆。衎入水。得一束藁。乘之達岸。抱囊謝曰。吾之餘生。爾所賜也。負而歸。行數里宿一店。及旦。解藁曝之。中有一竹筒。開之。則金剛經在焉。有一老母謂曰。此汝妻所誦經也。衎還傢具言其事。妻曰。信。自君行後。即顧人書此經。持誦甚力。比來失去者已十日矣。內有訛字。別請一僧注入。尚可驗也。啟經視之。果然。遣人復詣河濱。跡店與老母。都無有矣。其後數歲。相國鄭絪為東都留守。召衎及妻。詢以始末。因求其經。供之府中。官其男。月給錢五千。貞元中。又有王從貴妹者。公安人。常持金剛經。未嫁也。忽暴死。埋之三日。家人省墓。聞呻吟聲。發視面如生。鼻間微有氣。遂舁歸。數日能言。雲冥官以女有持經功德。故放還。從貴為人道之如此(酉陽雜俎報應記)。

  龐行婆者

  襄陽居士襄蘊妻也。居士自參石頭。深達祖道。已而還家。為妻子說法。婆與女靈照。一時頓悟。機鋒迅捷。一日婆入鹿門寺設齋。維那請意旨。婆拈梳子插向髻後。曰。迴向了也。便出去。丹霞來訪居士。見靈照方洗菜。丹霞問居士在否。靈照放下菜籃。斂手而立。丹霞又問。靈照提籃便行。歸呈似居士居士曰。赤土搽朱奶。居士與靈照同賣漉籬。居士下橋撲地。靈照亦隨倒。居士曰。作么。靈照曰。見爺倒地。特地相扶。居士將入滅。謂靈照曰。視日早晚。及午以報。靈照出戶遽報曰。日已中矣。而有蝕也。居士避席臨窗。靈照乃據榻趺坐而逝居士拾薪燔之。頃之亦逝。或走告婆。婆曰。這痴女兒無知老漢。不報而去。何忍也。因住告子。子方劚劚=畬。釋鋤應曰。嗄。視之立而化矣。茶毗畢。婆遍詣鄉閭告別。不知所終(傳燈錄龐居士語錄)。

  煎茶婆者

  不知何許人也。麻谷南泉偕一僧將之徑山。路與婆遇。問徑山路向甚處去。婆曰。驀直去。麻谷曰。前頭水深。過得否。婆曰。不濕腳。又言。上岸稻得與么好。下岸稻得與么怯。婆曰。總被螃蟹吃卻也。又言。禾好香。婆曰。沒氣息。問婆住甚處。婆曰。只在這里。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攜盞三。謂曰。和尚神通者。即吃此茶。三人相顧間。婆曰。看老身自逞神通去也。即拈盞傾茶而去(傳燈錄)。

  鄭十三娘者

  不詳其里居。年十二。隨一師姑。參大溈禪師。師問這師姑甚麼住處。姑雲。南台江邊住。師喝出。又問鄭在甚處住。鄭近前叉手而立。師再問。鄭雲。已呈似和尚了也。師雲。去。鄭到法堂。師姑雲。十三娘尋常道會禪。今日大師問著。卻總無語。鄭曰。苦哉苦哉。作這個眼目。也道我行腳。脫取衲衣來。與十三娘著。鄭後舉似羅山。雲。某甲恁么祗對。還得平穩也無。羅山雲。不得無過。鄭雲。過在甚處。羅山叱之。鄭雲。錦上添花。保福與甘長老訪鄭。坐定。即問承聞十三娘參溈山是否。曰是。保福雲。溈山遷化。向甚處去。鄭起身近床而立。甘曰。閑時說禪。口似懸河。何不道取。鄭曰。鼓這兩片皮。堪作甚麼。甘曰。不鼓這兩片皮。又堪作甚麼。鄭曰。合取狗口(傳燈錄)。

  平田嫂者

  平田岸禪師之嫂也。臨濟訪岸。路遇嫂在田使牛。臨濟問平田路向甚處去。嫂打牛一棒。曰。這畜生到處走。路也不識。臨濟又問平田路向甚處去。嫂曰。這畜生五歲。尚使不得。臨濟心語曰。異哉此人便有抽釘拔楔之意。及見岸。岸問曾見我嫂也未。臨濟曰。已收下了也(傳燈錄)。

  賣餅婆者

  不知何許人也。德山鑒禪師。初講金剛經。著青龍疏抄。聞南方禪席頗盛。意甚不平。將往化導。遂擔疏抄出蜀。路過澧陽。逢婆賣餅。遂買餅點心。婆問擔何書。雲青龍疏抄。問講何經。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經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師無語。遂往龍潭。參信禪師。頓悟心要。取其疏抄焚之(傳燈錄)。

  凌行婆者

  不詳其里居。嘗參浮杯禪師。問盡力道不得的句。分付阿誰。師曰。浮杯無剩語。婆曰。未到浮杯。不妨疑著。師曰。別有長處。不妨拈出。婆斂手哭曰。蒼天中更添冤苦。師無語。婆曰。語不知偏正。理不識倒邪。為人即禍生。後有僧舉似南泉。南泉曰。苦哉浮杯。被這老婆摧折一上。婆聞而笑曰。王老師猶少機關在。僧澄一過婆。問如何是南泉猶少機關在。婆乃哭曰。可悲可痛。澄一罔措。婆曰。會么。澄一合掌而立。婆曰。伎死禪和。如麻似粟。澄一舉似趙州趙州曰。我若見這老婆。問教口啞。澄一曰。未審和尚怎生問他。趙州便打。澄一曰。為甚卻打某甲趙州曰。似這伎死漢。不打何待。連下數棒。婆聞而笑曰。趙州合吃婆棒。或以趙州趙州哭曰。可悲可痛。婆聞合掌嘆曰。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趙州遣僧往問。如何是趙州眼。婆乃豎起拳頭。僧回以告趙州趙州作偈曰。當機覿面提。覿面當機疾。報汝凌行婆。哭聲得失。婆答偈曰。哭聲師已嘵。已曉復誰知。當時摩竭國。幾喪目前機(傳燈錄)。

  李行婆者

  不詳其里居。嘗參潭州曠禪師。師問憶得在絳州時事么。婆曰。非師不委。師曰。多虛少實在。婆曰。有甚諱處。師曰。念你是女人。放汝拄杖。婆曰。某甲終不見尊宿過。師曰。老僧過在甚處。婆曰。和尚無過。婆豈有過。師曰。無過的人作么生。婆乃豎拳曰。與么總成顛倒。師曰。實無諱處(傳燈錄)。

  台山婆者

  不知何許人也。一僧游五台。路與婆遇。問台山路向甚處去。婆曰。驀直去。僧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么去。後有僧舉似趙州趙州曰。待我去勘過。明日。趙州便去。問台山路向甚處去。婆曰。驀直去。趙州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么去。趙州歸院。謂僧曰。台山婆子。為汝勘破了也。又一婆遣人送錢趙州。請轉藏經趙州受施。卻下禪床轉一匝。乃曰。傳語婆。轉藏經已竟。其人回舉似婆。婆曰。比來請轉全藏。如何只轉半藏。又一婆與趙州遇於塗。趙州問甚處去。曰。偷趙州筍去。曰。忽遇趙州作么生。婆便與一掌。趙州休去。又一婆入趙州法堂。方齋次。婆曰。這一堂師僧。總是婆生得的。惟有大的孩兒。忤逆不孝趙州才顧視。婆便出去。趙州行田間。遇一婆插田。曰。忽遇猛虎作么生。婆曰。無一法可當情。趙州曰。嗏。婆亦曰。嗏。趙州曰。猶有這個在。又一婆向晚入院。趙州曰。作么。婆曰。寄宿。趙州曰。這里是什麼所在。婆呵呵大笑而去(傳燈錄)。

  何軫妻劉氏

  荊州人。少斷酒肉。常持金剛經。自誓佛前。願年止四十五。預知死日。太和四年。年四十五矣。悉舍資裝供僧。遍別親故。至歲除日。請僧授八關齋戒。沐浴更衣。趺坐一室。高聲誦經。已而悄然。及明。兒女排室入。則化去矣。頂熱可灼手。軫以僧禮葬之北郭焉(酉陽雜俎)。

  姚婆

  上黨人。與范婆善。范婆勸令念阿彌陀佛。姚婆從之。遂屏息家緣。一心念佛臨終見阿彌陀佛降臨空中。二菩薩侍左右。姚婆白佛。不遇范婆。安得見佛。請佛少住。與渠作別。及范婆至。佛猶儼然。姚婆遂立化(凈土文)。

  溫靜文妻

  並州人。久病卧床。靜文教念阿彌陀佛。妻從之。默誦佛名。二年不絕。一日告靜文言。吾已見佛。後月定去。前歿之三日。蓮華現前。大如日輪。及期。具食獻父母雲。今幸得生凈土。願父母與夫。專念阿彌陀佛。便當相見。言訖而終(凈土文)。

  燒庵婆者

  不知何許人也。供一庵主。垂二十年。常令一女子送飯。一日。令女子近前一拶。曰。正恁么時如何。僧曰。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女子告婆。婆曰。我二十年來只供得一俗漢。遂遣僧出。燒其庵(傳燈錄)。

  陳道婆

  溫州人。嘗遍叩諸名宿。後於山凈和尚語下發明。有偈曰。高坡平頂上。盡是采樵翁。人人盡懷刀斧意。不見山華映水紅(傳燈燈)。

  鍾離夫人任氏

  宋知開封府會稽鍾離瑾之母也。平生篤志凈業。刻旃檀彌陀佛像。常頂戴行道。年九十八。起居如常時。一日忽戒瑾曰。人人有個彌陀。奈何拋去。處處無非極樂。不解歸來。予將行矣。汝其念之。翼日晨起。焚香持佛名。頃之。合掌而化。瑾自是感奮。亦專修凈土臨終。自言夫人報我。往生期至。趺跏坐逝(佛祖統紀)。

  越國夫人王氏

  哲宗從父荊王之妻也。專修凈土晝夜無間。導諸妾婢。並志西歸。中有一婢獨懈慢。夫人曰。不可以一人壞我規矩。擯之。婢悚悔。遂發憤精進。久之弗倦。一日。謂同事曰。吾其行矣。夜聞異香滿室。無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言。夜夢化去之婢。令致謝夫人。幸蒙訓責。得生西方。感德無量。夫人曰。彼能入我夢。乃可信爾。其夕。夫人夢婢致謝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導夫人行。頃之。見一大池。中有蓮華。大小間錯。或榮或悴。夫人問其故。婢曰。世間修西方者。才發一念。此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亦異。精進者榮。怠廢者悴。若歷久不息。念熟觀成。形消神謝。決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瓔珞庄嚴其身。夫人問曰。何人也。婢曰。楊傑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其華頗悴。夫人又問何人。曰。馬圩也。時傑已化去。而圩尚存。兩人修凈土。而傑行解具足。悲智雙圓。尤弗可及矣。夫人曰。我當生何處。婢導之行可數里。望見一華台。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生處。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覺。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起晨。秉爐爇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屬方趣前為壽。視之則已化去矣。宣和中直閣黃策傳其事。為越國夫人往生記(樂邦文類)。

  陳媼

  錢塘人。從靈芝律師菩薩戒。專心念佛。日課千拜。經案間迸出舍利臨終。見佛來迎。顧語旁人。言未竟。已寂然而化(佛祖統紀)。

  袁媼

  錢唐人。從靈芝受菩薩戒。即斷葷酒。篤修凈業家人皆化之。如是二十年。一日示疾。請圓凈律師說法。俄見佛菩薩眾。現前接引。端坐而化(佛祖統紀)。

  陳媼

  長蘆賾禪師之母也。師嘗作蓮華勝會錄。普勸緇白求生西方。其住廣平普會寺。迎母居方丈東室。朝夕持佛名。已而有疾。集眾唱佛。盡二日。忽合掌瞻像。泊然而化。前一日。師夢母謂曰。吾見尼師十餘。來相召。師曰。此往生之祥也。言已。坐滅。面如珂玉。既卒之明日。頂微溫。面白。如夢所見然(佛祖統紀)。

  於媼

  錢唐秦氏女也。其夫販魚為業。有子遭官事破家。媼愁苦。欲沉身於江。遇靜住寺照師勸之曰。夙世業緣。總宜順受。枉自沉江。不如念佛。媼猛省。即然一指佛前。誓長齋。日稱佛名。十年不怠。見一切人。皆稱為佛子。一日。請僧誦觀無量壽佛經。而己持珠誦佛名。至觀像章。寂然而化(佛祖統紀)。

  王氏

  合肥馬永逸之妻也。永逸世修凈業。事載居士傳。王氏亦持佛名。行天竺十念法。又嘗持破地獄偈。偈出華嚴經雲。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一夕。夢地獄主者來謝雲。幸蒙持偈功德。獄中眾生。出生善道者多矣。其後寢疾。持佛名不絕口。既逝。諸親屬及其侍女。皆夢王氏報雲。吾已得生凈土矣(樂邦文類)。

  空室道人

  名智通。龍圖范珣之女也。幼而聰慧。長歸丞相蘇頌之孫悌。未幾。厭棄塵累。還家求祝髮。父難之。遂獨處焚修。閱法界觀有省。作二偈。一曰。浩浩塵中體一如。縱橫交互印毗盧。全波是水波非水。全水成波水自殊。次曰。物我元無異。森羅鏡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徹真空。一體含多法。交參帝網中。重重無盡處。動靜悉圓通。其後父母俱亡。兄涓領分寗尉。道人偕行。聞黃龍死心名。往謁之。死心一見。知其所得。便問常啼菩薩賣卻心肝。教誰學般若道人曰。你若無心我也休。又問。一雨所滋。根荄有異。無陰陽地上。生個甚麼。道人曰。和尚惜取眉毛好。死心打曰。這婦女亂作次第。道人禮拜。死心然之。政和間。居金陵。嘗設浴於保寧寺。揭榜於門曰。一物也無。洗個甚麼。纖塵若有。起自何來。道取一句子元。方可大家入浴。盡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卻。晚為尼。住蘇州之西竺。道風甚著。俄示疾。書偈。趺坐而終。有明心錄行世(五燈會元)。

  俞道婆者

  金陵人也。市油糍為業。嘗參琅玡起禪師。師以臨濟無位真人話示之。一日聞丐者唱蓮華樂雲。不因柳毅傳書信。何緣得到洞庭湖。忽大悟。以糍盤投地。夫旁睨曰。你顛邪。婆曰。非汝境界。復往見琅玡。琅玡問那個是無位真人。婆應聲曰。有一無位真人。六臂三頭努力嗔。一劈華山分兩路。萬年流水不知春。自是機鋒迅捷。叢林憚之。圓悟勤禪師開堂蔣山。方至法座前。婆從眾中躍出。以身一拶。便歸眾。圓悟雲。見怪不怪。其怪自壞。悟次日至其家。婆不出。厲聲曰。這般黃口小兒。也道出來開堂說法。圓悟曰。婆子少賣弄。我識得你了也。婆大笑。出相見。凡有僧至。則曰兒兒。僧擬議。即掩門。佛燈珣禪師往勘之。婆見師。即曰兒兒。佛燈曰。爺在甚處。婆轉身拜露柱。佛燈即與踏倒。曰將謂有多少奇特。便出。婆蹶起曰。兒兒來。惜你則個。佛燈不顧而去。安首座自德山至。婆問甚處來。曰德山。婆曰。德山泰乃老婆兒子。安曰。婆是甚人兒子。婆曰。被上座一問。直得立地放尿。婆嘗頌馬祖示疾因緣雲。日面月面。虛空閃電。雖然截斷天下衲僧舌頭分明只道得一半(五燈會元)。

  覺庵道人祖氏

  建寧人。幼不肯字人。深信祖道。一日聞圓悟示眾語。瞭然明白。自呈所見。圓悟雲。更須颺卻所見。始得自由道人呈偈曰。露柱抽橫骨。虛空弄爪牙。直饒圓會得。猶是眼中沙(五燈會元)。

  明室道人

  名本明。不詳其氏族。自契機圓悟。遍參名宿。皆蒙印可。紹興十年二月望。手書三偈。寄呈草堂清微。偈曰。不識煩惱菩提。若隨煩惱愚痴。起滅之時須要會。鷂過新羅人不知。又一偈曰。不識煩惱菩提。凈華生淤泥人來問我何為。吃粥吃飯了洗缽盂。又一偈曰。莫管它。莫管它。終日痴憨弄海沙。要識本來真面目。便是祖師一木義。道不得的叉下死。道得的也叉下死。畢竟如何。不許夜行。投明須到。居數日。別諸親故。脫然而逝草堂跋其偈。刊行於世(五燈會元)。

  寂壽道人范氏

  成都人。孀居歲久。常坐不卧。聞圓悟住昭覺寺。往請垂示。圓悟教參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麼。道人如教。久無所契。復問圓悟曰。此外有何方便。令我會去。圓悟雲。有個方便。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道人有省。乃曰。元來得甚麼近(宗門武庫)。

  善化婆者

  不知何許人也。居潭州善化縣。日常誦金剛經。街頭乞食。夜則歸宿岩下。頃之。不行乞者數日矣。市人怪之。跡其住處。群鴉噪集。見婆傍岩而化。懷經一本則金剛也。群鴉為負土覆之(宗門武庫)。

  張夫人黃氏

  邵武人。尚書右丞履之女。朝奉大夫直龍圖閣鄱陽張根之妻也。幼穎悟絕人。讀書日記數百言。輒了其義尤深於老莊之書。既歸張氏。事兩世舅姑盡誠謹。寬以馭眾。喜慍不形於色。中年篤好釋教。世味益薄。獨掃一室。燕坐終日。以禪悅自娛。龍圖性剛直。遇事無所顧避。以是不容於時。閑居逾十年。夫人處之泰然。未嘗一語及榮利。其後復起為南轉運使。夫人戒之曰。釋氏六波羅密。以般若為宗。貴夫以方便善巧濟一切也。今公欲有為於當世。而不知此。其可乎。龍圖感其言。益自磨礱。為委曲行道計。既而以言事得罪。夫人謂曰。公知所謂般若矣。獨於忍辱波羅密。抑猶未盡乎。自龍圖罷歸。夫人有厭世意。嘗夢金人長丈余。以手援之。驚喜而寤。召諸子告戒甚悉。一日晨興。遍詣諸娣姒。若敘別者。且曰。吾當從夢中逝。不復以疾病煩人也。夜分粥罷就寢。明且。顧左右。具龍圖葯餌。如常時。少頃。諸子候之。已奄然逝矣。側卧西向。手結印。固不可解。時宣和二年。年五十九。李忠定公綱自沙陽謫官歸。過龍圖家。拜夫人於堂。聽其言。以為所見超卓。雖老於禪學者。弗能及也。夫人卒。為之志。道其詳焉(李忠定公文集)。

  秦國夫人計氏

  名法真。魏國公張浚之母也。少寡。性嚴毅。教子有法度。居常蔬食。喜布施。誦經禮佛。日有常課。大慧禪師住徑山。嘗遣其徒道謙。奉書至長沙候魏公。魏公謂曰。老母修行四十年。只欠此一著。且留公早晚伴話。既見夫人夫人問曰。徑山和尚。如何教人。道謙曰。和尚只教人看狗子無佛性。及竹篦子話。只是不得下語。不得思量。不得向舉起處會。不得向開口處承當。要辦此事。須是輟去看經禮佛。息心參究。莫使工夫閑斷。若一向執著看經禮佛。希求功德。亦是障道。俟一念相應。依舊看經禮佛。乃至一香一華一瞻一拜。盡是佛之妙用。但相聽信。決不相誤。夫人信之。遂力究前話。一夕五更起坐。忽有省。作偈呈大慧。其一雲。逐日看經文。如逢舊識人。莫言頻有礙。一舉一回新。大慧答書雲。謙禪歸。領賜教。及親書數頌。初甚疑之。及詢謙。方知本末。曠劫未明之事。豁爾現前。不從人乞。為之歡喜累日。兒子宰相。身作國夫人。未足為貴。糞掃堆頭。拾得無價之寶。百劫千生。受用不盡。方為真貴。然切不得執著此貴。若執著。則墮在尊貴中。不復興慈運悲。憐愍有情耳。紹興二十六年夫人將卒。語魏公言。老身有私恩未報。命迎供大慧一年。遂遣使迎大慧。及至。夫人逝矣。館之光孝寺東堂。喪歸乃還(大慧語錄年譜)。

  廣平郡夫人馮氏

  名法信。贈少師珣之女。鎮洮軍承宣使陳思恭之妻也。少多病。及歸陳。病日劇。時慈受深禪師居王城。唱導佛法夫人造其室。求卻病方。慈受教以持齋。誦西方佛名。夫人信受。還家未逾月。遂屏葷血。卻膏沐。衣掃塔衣。修西方凈觀。自翻經行道。及起居動靜。一以西方為歸。頃之。病良已。理家事如初。亦不凈業。如是十年無惰容。無矜色。心安體舒。神氣日王。一日。索筆書偈曰。隨緣任業許多年。枉作耕牛大可憐。打疊身心早脫去。免將鼻孔被人牽。見者怪之。夫人曰。清凈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緣盡。行即西歸。適我願兮。何怪之有。其年九月。示疾。至十二月。一夕語侍者雲。吾已神遊凈土。面禮慈尊。觀音左顧。勢至右盼。百千萬億清凈佛子稽首我得生其國。至如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十六觀經所說。無二無別。到者方知。非可以語汝曹也。侍者呼思恭至。語其故。乃相與合掌誦佛名。至明晨。右脅而逝。三日而殮。家人輒聞妙香。及茶毗啟視。面如生時。年三十六。初。思恭未知佛法夫人實勸發之。平居接待諸親屬。恩意周至。卒之日。外內哭者皆失聲。至有煉頂灼臂以薦福者。紹興三年。待制王以寧親得之思恭。為廣平夫人往生記(樂邦文類)。

  吳氏

  都官員外郎呂宏妻也。宏素明佛理。與吳氏合志清修。有二侍女。亦絕葷血。其一頗好禪。俄而得疾。談笑坐逝。如委蛻然。其一奉戒刻苦。或終月不食。但日飲吳氏所咒觀音凈水。一盞而已。一日。忽見金蓮華現前。其上雙趺隱然。數日見膝。又數日見身。又數日頭面悉見。相好具足。其中阿彌陀佛。左右則觀音勢至也。已而宮殿樹林。皎若指掌。清凈男子。經行其際。如是三年。瞬息不隔。或問曾聞佛說法否。曰我但得天眼。未得天耳。佛所說法。未得聞也。頃之。自言往生時至。遂化去。吳氏事觀音甚虔。室中列瓶數十。注以凈水。日誦大悲咒。輒見觀音放光入瓶中。有病者。飲水輒愈。其水積歲。色味不變。雖大寒不凍。故世號吳氏為觀音縣君(凈土文)。

  龔氏

  錢塘人。孫忭之母也。誦彌陀經。常持佛名。一日有疾。請清照律師至。稱說凈土庄嚴事。語未及終。端坐而化。老妾於氏。亦常持佛號。頃之。夢龔氏告曰。吾已生凈土。卻後七日。汝當來也。及期亦逝(佛祖統紀)。

  孫氏女

  亦錢塘人也。常持佛名。兼習梵咒。已而有疾。請清照律師至。告曰。久病厭世。安得脫離五濁。受諸妙樂乎。師為稱說凈土因緣。女大喜。其夜夢師授葯一盞。服之。脫然病癒。後三日。語侍人曰。迦葉尊者在此。大好金蓮華座。吾其行矣。結印而化(佛祖統紀)。

  郭氏

  名妙圓。仁和人。清照律師之妹也。長齋誦佛名。課法華彌陀二經。兼行方等懺法。每諦觀落日。注想西方。忽聞空中聲雲。郭妙圓決生凈土。嘗往律師所。作。繫念會。齋百僧。臨終師說法。即時坐脫(佛祖統紀)。

  施氏

  錢塘沈銓妻也。與夫同修凈業。請照律師依觀經。繪九品往生圖。以資觀想。平居供佛飯僧。印施般若經。建徑山天寧諸寺殿。所有善功。悉迴向凈土。與夫先後化去。皆見化佛垂手。面西而逝(佛祖統紀)。

  王氏

  明州人。日持金剛經。懷孕二十八月。羸瘦日甚。偶倚門立。一異僧過之。謂曰。汝有善根。何不印施金剛經千卷。王氏從之。又齋千僧。誦金剛經千卷。至夜三更。見金剛神以杵指王氏腹。及覺。已生二男在床矣。王氏遂持齋。誦經不輟。年六十一。暴卒。二使者引見冥王。自供從幼持金剛經。王賜金床。命坐殿側朗誦一遍。王問何不念咒。答雲。世間無本。敕鬼吏於藏中取咒本付王氏。囑曰。汝至陽間。展轉流通。切勿遺墜。汝向後壽終。徑生極樂世界。不復來此處矣。王氏遂還。後至九十一歲。無疾坐化。其補闕真言曰。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莎訶。事在紹興九年(金剛證果)。

  王百娘

  明州人也。少孤。既嫁而寡。依其舅舍人陳安行。從之官舍。紹興二年夏。忽病喑聾。有所欲。但書之紙上。安行教令歸誠觀音大士。百娘遂晨夕禮拜。一日假寐。忽睹大士現身。示以修行捷徑。令日向西方作禮阿彌陀佛。因授以偈曰。凈土周沙界。雲何獨禮西。但能回一念。觸處是菩提。又雲。可普勸人誦持。未逾月。二病頓愈。安行謂其念力純至。應答如響。為鐫其事以廣其傳(夷堅志)。

  鄒氏

  鄱陽焦德一之母也。平昔好善。寡言語。不談人是非。唯篤志奉佛。壯歲苦氣疾。屢發。一日在堂中。見一物從空而下。墜於坐隅。跳躑不已。取視之。乃崇寧當三大錢也。鄒氏以為祥。佩之衣帶間。自是三十餘年。未嘗有疾。年八十四。忽失錢所在。晨起命婦子具湯盥沐。合掌敬禮西方。趺坐而逝。事在淳熙十二年(夷堅志)。

  李氏

  饒州德興縣董性母也。淳熙十二年五月。患腹疾。日殆。至七月九日。夜半氣絕。翼日。將就木。既旦。忽欠身起坐。言曰。吾始入冥。行曠野數里。入一城。聞人聲嘈嘈。而眼界絕闇。無所睹。自分必死矣。因念言。吾受持普門品三十年。今忽入鬼錄。佛如有靈。當來援我。遂大聲唱救苦觀世音菩薩。僅百聲。俄有人挽其左臂而行。至三十餘步。漸覺光明如晝。見一婦人相好端嚴。瓔珞被體。璀璨照耀。香氣馥然。心知菩薩示現。遂跪而乞命。菩薩曰。爾數已盡。緣素有善根。故來相援。宜急歸。更半紀復相見。吾方作禮而起。則菩薩漸遠。向西方而去。遙見幡蓋前導。金碧眩目。頃之。乃隱。不覺身之在此榻也。自是病癒。其後五年。為紹熙元年。八月十七日。無疾坐逝。性為文記之如此(夷堅志)。

  朱氏

  名如一。欽成皇後之侄。明州薛生妻也。年二十餘。即素服齋居。虔修凈業。嘗以黃絹。請善書者寫法華經綉以碧絨。針鋒綿密。點畫較然。閱十年而成。中間唱禮佛名至八萬四千。復綉阿彌陀觀世音像。習法華經。三月成誦。次閱華嚴般若楞嚴圓覺。俱能通利。又鐫木為圖。勸人誦阿彌陀佛。受圖者滿十萬聲。為迴向西方。所化至二十萬人。尋結廬墓旁。一室奉佛。一室宴坐。一室書經。給侍惟一婢子。甘苦共之。紹熙四年春。盡斥賣奩具。為三日會。飯千比邱。合緇白萬人。共唱西方佛名。建寶幢。裝所綉經七軸。並書會者姓名。送羅睺羅道場僧堂供奉。十二月。示微疾。垂瞑。輒起趺坐。薛生曰。我家無是法也。請就寢。遂右脅而逝。年三十七。僧寶曇過羅睺羅道場。展所綉經。審其事。為之傳(樂邦文類)。

  程氏

  樂平徐熙載之母也。信奉佛法。年七十餘。雞鳴起。即炷香誦經。寒暑不輟。奉觀音大士尤謹。紹熙四年。熙載挈二子夜渡江。暴風起。江漲。舟且覆。熙載與同舟人齊唱觀世音菩薩良久。值一巨桑觸舟。挽之系舟旁乃定。到曉視之。則舟在淺沙。而巨桑已無有矣。午後至家。母迎笑曰。夜夢一婦人抱汝歸來。不妄也。熙載以前事告。輒相感嘆。自是奉法益虔(夷堅志)。

  王宜人陸氏

  錢塘人。朝請王玙妻也。常誦法華。篤意凈土。禮懺一會。唱佛萬聲。如是三十年。偶感微疾。忽聞天鼓自鳴。即面西端坐。兩手結印而逝。其侄陸師壽著續凈土傳。表其事焉(佛祖統紀)。

  項氏

  名妙智。鄞縣人。夫歿後。奉法甚勤。日常持佛名。有女二人。悉令為尼。嘗預治一棺。及將逝。謂其女曰。吾欲坐脫。如此棺何。女曰。佛用金棺。無嫌也。遂諷觀經上品章。轉身西向。兩手結印。微笑而逝。事在紹定六年(佛祖統紀)。

  沈氏

  名妙智。慈溪人。歸章氏。幼而長齋。日課佛號。既嫁。篤志不變。憐憫有情。周其凍餒。已而得微疾。念佛益切。忽見阿彌陀佛。踴現虛空菩薩聖眾。左右圍繞。放白毫光。至行者所。若長虹駕空。千燈普照。頃之。吉祥而逝。事在端平二年(佛祖統紀)。

  鍾婆

  嘉禾人。日誦阿彌陀經。兼持佛號。垂二十年。一日語其子曰。西方眾聖。遍於虛空大白蓮華光明普耀。吾其行矣。端坐聳身。合掌而化(佛祖統紀)。

  梁氏女

  汾陽人。少而盲。遇一少門。教持阿彌陀佛。越三年。兩目忽明。女持佛名不輟。一日見空中。幡蓋下臨。佛及菩薩同來接引。遂化去(佛祖統紀)。

  黃婆

  潮山人。專持佛號。兼誦法華金剛二經。偶病下痢。自知時至。便卻食。日飲水數盂。一夕。鄰庵僧善修。夢婆來別。雲。將往西方。越二日。西向念佛。端坐而逝。紅霞爛然。覆其屋上。里人皆見之(佛祖統紀)。

  崔婆

  淄州人。東平梁氏之乳媼也。為人朴願。早斷葷血。主母晁氏。留意禪學。婆在旁。惟日誦阿彌陀佛。未嘗有間。亦莫計其數。年七十二。下痢。持念益力。忽唱一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無條嶺下無坑。去時不用著鞋襪。為有蓮華步步生。或問婆何時當去。曰。申時去。已而果然。茶毗時。舌獨不化。若蓮華然(往生集)。

  陶氏

  常熟人。喪偶獨居。常持普門品。夢白衣大士。以蓮華授之。又夢梵僧授經一卷。啟之。乃阿彌陀經也。既覺。取經誦之。宛如夙習。一夕室中有光。朗然若晝。阿彌陀佛。現身立經函上。由是持誦益虔。經卷舍利迸出。積至合許(佛祖統紀)。

  李氏

  上虞胡生之妻也。夫喪後。日誦佛名。及阿彌陀經。夜以繼晝。聲徹內外。凡十餘年。一日方端坐念佛。有僧現前。覆以緋蓋。曰十五日子時。汝當往生。問師何人。曰汝所念者。李氏遂別諸親故。至期。異香郁然。光明照室。端坐而逝。七日茶毗。齒舌目睛皆不壞舍利無數。次日。茶毗處生一華。色白。周圓二寸余。莫知其何名也(佛祖統紀)。

  盛媼

  錢塘人。日誦佛名。兼課觀無量壽佛經。無何。得病。一日起。命左右具湯浴畢。面西端坐。問左右。曰聞磬聲乎。凈土眾聖且至。已而合掌微笑曰。佛菩薩已至。金台現前。吾其行矣。言訖而化(佛祖統紀)。

  黃氏

  明州人。早喪夫。還家依父。精修凈業臨終。見佛來迎。結印徐行。屹然立化。家人篩灰於地。晨起驗之。生蓮華一朵(佛祖統紀)。

  王氏

  吉安人。少慕凈業。日誦彌陀觀音金剛諸經。母病亡。將斂。流血被體。女誓曰。若我孝心真實。願母體不生臭穢。誓已。流血即止。及斂。即之。絕無穢氣。已而父娶繼室。與同修凈業。一日。女得疾。請僧說凈土觀門。俄起索衣。吉祥而卧。手攬觀音像前寶幡。奄然示寂。將斂。繼母篩灰於室。出蓮華數朵(佛祖統紀)。

  樓氏

  名慧靜。寺簿周元卿妻也。嘗閱傳燈錄。發明見地。已而歸心凈土念佛不輟。晚年得疾。忽見蓮台現前。化佛無數。異香滿室。頃刻而化。有女名妙聰。因母發心。亦篤志念佛病中請僧行懺。恍惚見己身著新凈衣。升七寶樓閣。繞佛作禮。謂家人曰。勤修凈業。西方現前。西向右脅而逝(佛祖統紀)。

  周婆

  太平人。早修凈業。至老益虔。一夕。胡跪。稱佛名。泊然而化。鄰人見數僧振錫而行。婆在其後。須臾之間。冉冉騰空。向西而沒(佛祖統紀)。

  朱氏

  霅川人。持佛名者三十年矣。兼持金剛經。開卷時。每謂眾聖監臨。不敢踞坐。忽斷食。日飲水數盂。閱四旬。夢三比邱手執蓮華。謂媼曰。吾先為汝種此華。今日當開。故來迓汝。既覺。請僧同唱佛名。端坐而化(佛祖統紀)。

  裴氏女

  汾陽人。清凈自居。專志念佛臨終。索火焚香。言佛來迎我。我當往生。已而天華飛墜。安坐而化(佛祖統紀)。

  孫媼

  明州人。孀居三十年。日常念佛。兼手制衣衾襪履。施諸比邱。一日微疾。夢至懺堂。身掛縵衣。隨諸比邱。經行繞佛。既覺。沐浴更凈衣。請僧行懺。親詣佛前。誦阿彌陀經。至一心不亂左手結印。寂然坐逝。空中奏天樂聲。聞於遠近(佛祖統紀)。

  秦媼

  名凈堅。松江人。志慕大法厭惡女身。與夫別處。嚴持戒律。晨夕修凈土懺儀。禮佛千拜。兼閱華嚴般若法華光明大乘經。日無虛晷。一日。方端坐室中。忽有光明照空。逾於皎日。面西而逝(佛祖統紀)。

  蔣十八妻者

  海鹽人。中歲與其夫斷除愛欲。日誦大乘經。歷四十餘年。一日。各洗漱更衣。炷香唱佛名。並書一頌而逝。蔣頌曰。這個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歸其根。諸幻既滅。灰飛煙絕。如空中風。猶碧天月。既無障礙。又能皎潔。一切永斷。無有言說。四十年來。脫離嗜欲。惟闡大乘。朝誦暮讀。今朝擺手西歸。自有現成果足。其妻頌曰。看過蓮經萬四千。平生香火有因緣。西方自是吾歸路。風月同乘般若船(閑窗括異志)。

  沈媼

  錢塘人。持佛號十餘年。日益精進。嘗屬畫師繪八尺阿彌陀像。及有疾。安設床前。晨夕繫念。並請僧同持佛號。忽語眾曰。有一大僧授我金座。吾當乘之。遂聳身前席。眾唱佛益力。媼曰。念佛功德。已登蓮台。吾其往矣。遂瞑(佛祖統紀)。

  孟氏

  醴泉人。既嫁。得痼疾。有僧教以專持佛名。行之三年。忽謂夫曰。可急報諸親屬。吾將去矣。已而送者畢集。孟氏焚香。與眾唱佛名。頃之。見一沙門振錫空中曰。汝當往生。俄而幡蓋翩翻。佛與菩薩。同時俱至。遂化去(佛祖統紀)。

  陳氏

  吳興人。受持齋戒。以禪誦為樂。持佛名者三十年。兼誦法華經五千部。金剛彌陀二經。各五千四十八部。一日不食家人問何欲。曰。欲求見佛耳。遂右脅而化(佛祖統紀)。

  胡媼

  名凈安。會稽人。專修凈業。禮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好。每一相好。各禮一拜。如是者四度。偶得微疾。見佛來迎。安癢坐逝。路人皆聞空中樂聲。隱隱西去(佛祖統紀)。

  周氏

  嘉禾人。適孫氏。與舅姑同修凈業。感室中佛像現光。香華盈案。或空中現諸佛菩薩。時聞天樂。或聞空中誦經聲(佛祖統紀)。

  李氏女

  江陵人。父名元宗。女年十三。夢一梵僧謂曰。汝有善根。何不持誦金剛經世間人日誦是經一卷。陽間增壽。命終即生天。若能究竟般若。直到涅槃彼岸。即或未達經意。陰府亦不能拘錄。當受種種勝報。女信之。遂日誦金剛經三十卷。年二十四。不願有家。忽患傷寒。三日卒。冥王雲。此女般若功。即放還。臨去。王囑曰。汝父造業。已減壽二紀。緣平日好取生魚作鱠。今有魚七千餘頭。訴冤索命。歸白汝父。每夜夢落網中。晝則頭痛。此魚冤也。女還白父。元宗大驚。遂偕往天寧寺。齋百僧。斷葷酒。手書金剛經四十九卷。書畢。元宗忽夢數千青衣童子。向之拜曰。我等負冤日久今蒙寫經功德。咸乘善力。出離苦趣。生善道矣。君既釋冤。又當益壽。元宗自此持誦益虔。壽至百二十歲。無疾沐浴坐逝(金剛證果)。

  王迪功妻

  奉佛甚虔。日誦金剛經。迪功好獵。一日獵罷歸家。值其妻誦經。要迪功同誦第十五分。未終卷。即捨去。後五年。迪功中風。經年卧床。一日為二使者追去。見閻摩王。王怒責曰。汝受爵祿。不知修善。卻好殺害生命。減算絕祿。不足蔽罪。令獄吏驅八鑊湯。鬼吏檢簿告王曰。此人殺業雖重。生前曾與妻同念金剛經一分。合免罪放還。王敕於鑊湯內取一杓湯淋其背。使知警戒。遂放還。而疽發於背。痛不可忍。呼妻佛前代誓。不敢再傷物命。且願手書金剛經。終身受持其夜夢一僧手摩其背。三匝。天明。脫然而愈(金剛持驗記)。

  蔣氏女

  上海鶴沙人。生當元季。年十三。夢白衣大士摩其頂曰。汝有身毒國夙緣。當離塵八道。為授五戒。名曰道本。女覺。白其夢於母。即絕葷血。日誦梵經。越八年。告訣於母曰。某月日當逝。請剃髮。服比邱尼服。從之。至期。沐浴坐化。時至正四年三月廿八日也。茶毗日。五色光起。舍利如凝脂。異香經日不散。送者千人。莫不嘆異(五茸志異)。

  鄭氏

  名凈安。錢塘人。常持佛名。偶得疾。聞空中聲曰。汝西行有期。毋得自怠。已而佛現在前。身真金色。即起面西端坐。有子義修。已出家矣。召之。令諷阿彌陀安然而化。其女夜夢母報曰。吾已得生凈土矣(佛祖統紀)。

  周婆

  鄞縣人。精修凈土遇歲首。常持不語戒。晝夜端坐。盡月而止。暑月則施茶湯。歷久不廢。一夕。夢大蓮葉遍覆市衢。己手執數珠。經行葉上。既而微疾。鄰人夜見寶蓋幡幢自空中來。入其門內。黎明。婆合掌。唱佛而逝(往生集)。

  張夫人

  不詳其里居。晚而長齋。日誦西方佛名。年七十九矣。每夜坐息燭。四壁放光。現諸纓絡。臨終。焚香案上。篆煙宛轉。結成佛像。須臾之間作真金色。眉目若畫。一手下垂。若接引狀。篆煙甫消。而夫人寂矣(凈土節要)。

  三空道人

  不詳其氏族。參天寗曇禪師。提趙州無字。閱三十年。一日。復見師。問生死來時如何。師曰。生是誰耶。死是誰耶。道人低頭問訊。師問如前。道人又低頭問訊。師呵曰。切忌死在這里。道人拈起念珠。曰數珠一百八。不數日。示微疾。說偈而化(續燈存稿)。

  陳氏女

  名妙珍。處州麗水人。父為神祠祝史。蚤夭。母更適他姓。妙珍依大母林氏以居。林疾病。妙珍刲股。雜淖麋以進。疾有閑或以告林。林悲泣自懟。疾復如初。妙珍則賣衣走佛寺。作諸禳禜事。皆不應。乃然香右臂上。稽顙籲天。乞以身代。至正四年四月壬申。夜夢一丈夫。冠烏紗巾。服青布袍。來告曰。爾勿憂。能剔肝以食大母。則愈矣。問欲剔將焉從。丈夫指右脅示之。且俾吞紅葯半丸。吞已遂覺。甲戌。妙珍復具湯沐浴。露禱上下神祗。時天雨。至妙珍身。獨不沾濕。遂持刀視脅下。見紅痕若縷。長可三寸許。就痕間剖之。血滂然流。再剖之。了無所見。妙珍窘。乃擲杯珓卜於神。俯身拾之。而肝忽出。下懸。亟刃之。置幾上。自誓雲。倘大母得生。願(終身)持菩薩戒。不復適人矣。切肝。雜筍烹之以進。林食之而甘。其疾頓愈而妙珍創甚。幾殆。復夢神語之曰。無傷也。但練紙作灰傅之。從其言。創合如初。時妙珍年十四矣。後三年。林以壽終。妙珍造塔[療-(日/小)+土]之。復然頂申前誓。為優婆夷終其身。八年。郡錄事高明來上其事。部使者高履聞於朝。詔旌其門。仍月給粟一斛(護法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