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成居士:雲門說寶鏡 之一 什麼是寶鏡三昧

雲門說寶鏡 之一 什麼是寶鏡三昧

序言

馮學成居士我認為他是當今的維摩居士,是深入不二法門的人。他很慈悲,為各地的祖師道場佛學院奉送了不少禪悅和法喜。尤其是幾年雲門佛學院送金送寶,講了不少祖師開示,如《三祖信心銘》、《禪林寶訓》、《中國禪宗史》等,去年又講了《寶鏡三昧》。講課前明向大和尚向大家作了介紹,但馮老師很謙虛,要我為之作序。我自慚無力,對《信心銘》、《寶鏡三昧》只能望而生嘆。因為《信心銘》是禪宗不傳之旨,《寶鏡三昧則是曹洞宗的綱宗,領會也難,焉敢作序?好在馮老師已明白無誤地指出了其中的奧妙,我們只要虛心學習,好好參究,有一長遠心,大家可以有「信心」成為「主中主」的。

佛源 二〇〇六年年閏七月初一於雲門

明向大和尚開講致語

各位法師常住師父們,尊敬同學們,今天我們非常有幸,請到馮學成老師給我們講洞山良價祖師的《寶鏡三昧》。馮老師參究佛學幾十年,在這方面的造詣和功底非常深厚,對禪宗機鋒棒喝更是純熟。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曾在雪山「閉關」多年,《五燈會元》這本書都被翻得陳舊破碎了,可見馮老師下了很大的功夫

老師出過很多佛學著作:比如編輯過四川省的《巴蜀禪燈錄》、編寫過我們的《雲門宗史話》,還出過《生活中的大圓滿法》、《棒喝截流》、《心靈鎖鑰》、《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四季禪》《趙州禪師語錄壁觀》等書,做了許多文字般若方面的工作,在佛教界和佛學院聲譽非常高,曾長期在四川省佛學院和四川尼眾佛學院任教,這些年又在我雲門佛學院、河北佛學院任課,定期來給我們做禪學講座。另外,馮老師在四川成都也辦了一個學修傳統文化的龍江書院,努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禪宗。所以我們今天非常高興,歡迎馮老師給我們講授曹洞宗的《寶鏡三昧》。

一、什麼是寶鏡三昧

1、我與《寶鏡三昧》的因緣

不好意思,大和尚美言了。其實呢,我是一個很差勁的人。我昨天到這里來,就是想看看老和尚,呆幾天就回去。教務長安排我給大家講講課。雲門寺藏龍卧虎,高人很多,原來是輪不上我來講什麼的,但是大和尚發了話,教務長也來安排,那麼我還在這兒湊個數。

《寶鏡三昧》應該說沒法講。大家都知道《寶鏡三昧》是曹洞宗代代相傳的,是很重要的綱宗秘籍。其言簡意賅,文字古奧。字大家可能基本上都能認得,但是裡邊好多都像道教里的「丹經」一樣讀起來很費力,所以很多人都說,《寶鏡三昧》是禪宗裡邊的密宗。它屬於秘密傳承的,因為其文字大家都認得,但是它裡邊到底說了些什麼,很多人都不知道。

1988年我在四川省佛教協會,賈題韜老先生在講《壇經》的時候就布置了注釋《寶鏡三昧》的任務。當時成都的老先生、老居士也多就叫他們來做這個事,但那批老先生們全謙虛,沒有一個人應戰,都不接招。於是賈老就對我說:「馮學成,乾脆這個事你來做。」我一聽,頭都大了,那個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現在大家翻開《寶鏡三昧》看一看,能明白裡邊說了些什麼嗎?但是《寶鏡三昧》卻又是曹洞宗傳法的最重要的典籍,最重要的傳承依據。

大家都知道從五宗七家到南宋以後,真正得到傳承的只有臨濟宗和曹洞宗,所以有「臨濟天下,曹洞宗一角」之說。(佛源)老和尚雲門寺之前本身就得受了曹洞的傳承,所以今天我們大家在這里學一學曹洞宗的《寶鏡三昧》,還是很有必要的。

2、你知道自己的寶鏡在哪裡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寶鏡」?什麼是「三昧」?說到三昧」,在座的法師我還熟,說「寶鏡」呢也比我熟,畢竟大家在寺廟裡成年累月地修行

先說「寶鏡」。大家都看過《六祖壇經》,也在佛學院聽過明向大和尚講《壇經》,都知道五祖大師傳法的時候,讓大家都作偈子,神秀大師先作了一個:「身是菩提樹心如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大師回了一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這里的「明鏡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麼,就是破參後所見的性,就是咱們的真如佛性禪宗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頓悟成佛。」三藏十二部,在藏經樓裡邊,這么一千多年來大家都在看、都在學,很多人教理是滾瓜爛熟,但是否真正見道,真正地明心見性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我們在說「寶鏡」的時候,有幾個人能知道自己的寶鏡呢?當年雲門祖師師父雪峰祖師出坡的時候,看到前邊有一猴子雪峰祖師就說,你看這群獼猴背上都有一面古鏡。回來後,就有人問他:「老和尚你說這面古鏡有多大?」雪峰祖師指著一個火爐說:「火爐有多大,這個古鏡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大,這個古鏡就有多大。」這里古鏡是指我們的心,我們的真如。這個真如說小就小,說大就大。

我們要善於去體會自己的是怎麼回事?來來去去的念頭,它可以無窮無盡地來,一會兒又無影無蹤。那麼念頭來去去的時候,我們這個鏡子是否把它照住了呢?你知道你在想什麼,你心裡邊明白,哪怕你是迷著的,你心裡邊也是明白的。我今天打妄想我也知道自己在打妄想,我今天發善念,我也知道自己在發善念,總之我對這個是清楚的、明白的,這里就體現了鏡子作用——照。自己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是通過鏡子一照,我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了。我長得美嗎?我長得丑嗎?我臉上洗乾淨了沒有啊?我身上穿戴整齊了嗎?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面鏡子來觀照自己,來糾正自己的形象。當自己的念頭來去去的時候,它為什麼來?它到什麼地方去?佛經都在說這個話嘛,就是說自己對自己的念頭能作主嗎?一分鐘以後你說什麼話,你能知道嗎?一分鐘以後你的念頭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說老實我也不知道。

今天教務長讓我來這里講課,我也不知道要說什麼話,要說多少話,心裡邊也沒數。但是念頭出來的時候,你知道你的念頭來了你就明白它來了

3、把心用在頭上

但是你首先要知道一點,念頭和知道念頭的「那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們經常被念頭所左右,妄念來了就跟著妄念走了,善念來的時候就跟著善念走了;一會兒空,就跟著空走;一會兒有,就跟著有走了;一會兒非空非有,又跟著非空非有走了。《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而生其心。」眼、耳、鼻、舌、身、意所見到的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應該生心。比如說:佛法多麼的好,多麼的妙,我天天善念不斷。這么生心行不行呢?從禪宗的角度上來說,也不行!你干好事可以,你如法修行可以,但是不能把它放在心窩子裡邊。放在心窩子裡邊反而成了障道的,成了知見障,成了所知障了,還是不行。

什麼呢?因為我所知、能知的這些東西本身是無形無相的。當我們這個鏡子照到一隻孔雀的時候,那隻孔雀是很美的;當我們這個鏡子照到癩蛤蟆烏鴉的時候,或者說照到一條毒蛇的時候,那麼鏡子裡邊的形象就是很醜陋很可怕的。但是這些影像都是生滅不定的,來來去去的,對鏡子本身來說,它是沒有這個東西的。它可以生起這些東西,它可以容忍任何東西在它的身上來去去,但是鏡子永遠是「那個」它自已。

我們用心,就應該用到這個份上。念頭來去我們心裡頭要明白,要知道,但不能讓這個念頭把我們的心拴去了、勾住了;更不能去著相,更不能去著意;妄想不留,善法也不留。只有到了這個份上,才能真正證悟,其功能才能體現。真正的功能是這樣體現的,並不是說我們學三藏十二部,我們的文字般若功夫很高明了,就什麼都懂了。如果這樣裝一肚皮的佛法,那這一肚皮的佛法全不是佛法。這是從禪宗的角度來說,從究竟義的角度來說的。從唯識學的「五蘊」來說,這也僅僅停留在「受」或「想」的階段,若要進入「行」,就必須「造作」,這可是自性流露,是如實思維修不可或缺的。到了「識」的階段你能「了別總持」了,轉識成智了,才叫破參。

如果從次第上講,對一個從沒學過佛法、接觸過佛法的人來說,他就必須按照規矩,從無到有,老老實實地學習佛法知識,接受佛陀的教育,像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習過程一樣,一級一級地,依照戒、定、慧慢慢修行修行到需要進入禪宗真參實證的時候,你才會知道真如滋味

4、三昧滋味

這里僅就「寶鏡」這兩個字來談都是其味無窮的,再翻開佛教的典籍,翻開禪宗的典籍,經常有對「寶鏡」的闡述。那「三昧」呢?知道教的人都知道,「三昧」就是定、正受、等持。但是在中國漢傳佛教裡邊一說到三昧」,就有人把這個「三昧」神化了,把它跟什麼「七十二變」,《封神榜》里的「三昧真火」,還有現在的什麼「三昧神水」等等聯繫到一起了。

本來印度翻譯的「三昧」就是一個等持,心一境性就是一個定,就是我們注意力的一個方向,就是不錯、不亂、等持,就是參禪入定。我們能達到這么一個不動心、不為外物牽著走的狀態,才能被稱之為「三昧」。千萬不能胡亂聯繫,把自己的心思弄到一邊去了。大家認認真真聽課,認認真真看書,念頭不放逸,那就是在定中。如果我們的注意力能貫穿,不為外境八風所動,我們就已經有了定的基礎了。在這基礎上,慢慢地修習四禪八定,才有本錢。如果平時自己心裡邊都是忙的、慌的、熱熱鬧鬧的,一點也坐不住,靜不下來,那麼你怎麼知道什麼叫三昧」呢?那就離「三昧」十萬八千里了。因為你實際修為里根本就沒有三昧,沒有這么一個感覺,沒有「三昧」的滋味

我們在這里把「三昧」和「寶鏡」結合在一起,實際上「寶鏡」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寶鏡」,「寶鏡」和「三昧」是不二而二的。「三昧」是「寶鏡」的用,「寶鏡」是「三昧」的體,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明白了這個,我們就明白了曹洞宗代代相傳的《寶鏡三昧是怎麼回事在這個題目上,我們就會有一定的把握,有一定感覺

在學《寶鏡三昧》之前,我感覺還是應該把臨濟大師法語先學一下。如果不學臨濟大師法語,那麼我們對《寶鏡三昧》的第一句「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就不知所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