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成居士:心靈鎖鑰 第一章: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二)煩惱的人類和人類的煩惱

  (二)煩惱人類人類煩惱——以苦惑為人生本質的佛教心理

  佛教是涉及人類全部精神心理的、實踐性的宗教學說。一方面,它大講世俗人生染污精神形態和心理狀態,並用一個苦字作了總結。佛教四聖諦中的苦、集二諦對此進行了細密的論證。當然,佛教講得更多的還是修行過程中——心靈的純凈和升華過程中的精神形態和心理狀態可以用禪悅或空來作為總結。佛教四聖諦中的滅、道二諦對此也作了細密的論證。

  在《心經》中提到了「苦厄」、「顛倒夢想」、「掛礙恐怖」、「一切苦」等人的心理狀態;也提到了從「無明」到「老死」的生命流轉的十二緣起;還提到了佛教的全部真理,即苦集滅道這個「四聖諦」。這些在《心經》中僅是點到為止的東西,其內涵一旦打開,人類精神心理的情態就一覽無餘了。

  首先,佛教人類社會所下的定義是「五濁惡世」。(「五濁惡性」是梵語娑婆世界」的意譯,指全部「欲界」,包括了天人修羅、人、非人——幽冥眾生畜生地獄這「六趣」,也就是處在「六道輪回」中的那些眾生,有哪五濁呢?這就是劫濁、眾生集結濁、命濁、煩惱濁、見濁。

  劫濁指的是「依報」於婆婆世界眾生處於長期的、歷史性的動盪不安之中,大同至世可望而不可及,戰亂、災疫等破壞此起彼伏,眾生不得安寧。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在光明黑暗的交織狀態中進行,每前進一步,都是踏著花叢和血腥。但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總是占人口極少數的那些「上層社會」分子,下層勞動大眾,包括眾多寒酸的知識分子,是難以享受這些成果——特別是物質文明的成果。

  黑格爾說過,惡,是惟動人類歷史發展的杠桿。從整個人類發展史來看,古埃及文明滅絕了,古巴比倫和瑪雅人的文明滅絕了。這些慘痛的滅絕,並非有什麼意外,其原因就在人類自身。從古希臘、古羅馬的連年征戰到十字軍東征;從法國大革命到兩次世界大戰;在今天,波黑、索馬利亞和盧安達的內戰和難民潮……翻開世界史一看,人類就沒有太平過一天。

  就中國而言,上有三皇五帝到春秋戰國的「無義戰」;從秦漢帝國的崩潰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屠殺,從殘唐五代的文化大殘破到晚民國時的列強欺凌。孔夫子所描繪的,老百姓幻想的大同世界太平盛世永遠是那樣的遙遠。古今中外的歷史,似乎都在有聲有色有淚地證明著佛教所痛心疾首的這個「劫濁」。

  再說眾生結集濁,這是指人與人之間不凈關系,相聚在一起必然產生利害矛盾是非。《周易》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社會本身就是人類的大結集。在整個人類社會中,大的有民族、種族、國家;小的有社團和或明或暗的幫會一一舊中國有青紅幫、歌老會等數不清的或義或暴的綠林山寨;西方社會也有黑手黨、暴力團等數不清的或義或暴的黑社會。與此相聯繫,好的叫「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孬的就與走私、販毒、賣淫、恐怖等有說不清關系。再小再弱一類的眾生結聚,就是指個人、家庭單位間的扯皮斗毆、官司訴訟等。結聚就難免有爭鬥,合法的叫競爭,非法的就只有深通此道的才說得清楚了。所有這些。造成了社會的動盪不安,許多災難性的社會惡果,就是因此而觸發的- 這是形成「劫濁」的「共業」所在。

  第三是命濁。以佛教標準來看,人類居於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欲界之中—— 有欲故不凈,所以人類這一眾生命根大多「濁亂」——聖賢們在未到佛菩薩的地位尚且不能徹底潔凈,何況常人。命有兩重含義,一是指維持生命手段方法不潔不凈這是現在因。小的如欺哄駭詐到偷盜搶掠;大的從非法的走私販毒、偷稅漏稅到各種「合法」的、隱蔽的貪贓枉法。歸根到底,都是私慾膨脹,鋌而走險、不守法度、傷生害命等等。第二是指身體命運而言,佛教認為這是果,可以分為「現在果」和「未來果」,果即果報,這與前面的因有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系。間接的如前世因得今世果,如身體殘陋、命運蹇頹、生計艱難等。直接果即損人者人必損之,害人終害己。命根不凈,貪婪兇殘的人或許能得逞於一時,但終無長久的安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一般中國人長期受佛教因果說教薰習下所得到的常識。這樣的人,或恐懼暗室,或傷殘於爭鬥,或枷鎖監獄。或斃命於刑律。他們雖然自作自受,但對眾多守分守法的小老百姓來說,對社會穩定來說,無疑是不安定因素這是造成眾生結聚濁的原因基礎

  第四是煩惱濁。佛教認為,煩惱生死苦海的根本因,是先天含藏與後天薰染的結合體。並與見濁一起狼狽為奸,同流合污而造成命濁眾生結聚濁和劫濁。佛教唯識學認為,煩惱的根本依據在於第七末那識,也就是「我」的這個有形或無形的主觀觀念。這個「我」把自己和世界分割開來,從而使自己陷於了孤立。但「我」並不甘心於孤立,時時刻刻都在想重新與世界和為一體。但這不是小我與大我自然的、本原的融合,而是從小我出發,使用手段世界的佔有,這就是貪;貪而不得,故有嗔;沉迷於貪;故有痴;唯我獨尊,故有慢;四顧仿徨,患得患失故有疑。這貪嗔慢痴疑被佛教稱為根本煩惱,五者交融互用,在不同的利害得失、榮辱是非環境中,就變成了光怪陸離難以揣測的各種各樣的心理狀態心理現象。俗話說「江山易政,本性難移」。煩惱是以第七識為根,第六識——人的理性認識對它往往無可奈何,並常常處於受其奴役的狀態,於是就形成了見濁。

  見濁在五濁中最為危險,因為是「化了妝」,經過打扮:並裝上了翅膀的煩惱濁。見在佛教里泛指世間知識和理論,也指一般的所謂「見解」。以佛教觀點來看,世間道或世間法中,除少許崇高的聖人言教外,大多知識理論都是受到煩惱濁污染的、不潔凈的。借用中國古人的話來說,這些見濁,就是「增悲導怨」、「縱慾敗度」。那些蠱惑人心,敗壞風俗,惡化人慾、誹謗正法——包括佛法王法世間聖賢言教的知識和理論都可以稱為見濁。見濁必然造成人心混亂使人們步入歧途,進而引起社會的不安和動亂。因為見濁不同於一般的、顯而易見的那些煩惱它是通過修飾的、美化的,又帶有理論性和權威性,所以對社會的危害就特別嚴重。見濁與煩惱濁結合在一起,如風助火,如火借風,其勢就難以遏制了。從佛教修行的角度看,見濁為煩惱濁穿上了盔甲,送上戈矛,能攻能守,要除掉煩惱就相當困難了。

  見濁在佛教里稱為現薰煩惱;即後天在社會生活中薰習而成煩惱。與前面那五根本煩惱——俱生煩惱相對應。現薰煩惱也分為五種一是身見,來源於對自找,對白我這身體執著萬事我為主,以我為中心,以我為準繩——這是人的客觀認識現象,也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又叫我見」。各人的性格、氣質、甚至嗜好不同,都可以形成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我見」。二是邊見,即偏見,指狹隘偏激,固執一隅,不知全局,不達變通的那些觀點和認識,如瞎子摸象一樣,相互爭吵不休。邊見一是因其執著愚痴而引起秀才遇著兵,有埋說不清一是因其執著貪慾而引起——可以文過飾非,使貪慾合理合法。三是邪見,與真理對立邪惡的認識及其理論。在佛教中又指那些不信正法不信因果、誹謗聖賢、破壞善事知識和認識。四是禁見,指同為佛法人類社會公理公法所禁止的危險的認識及其理論。有些認識和理論違反人間正道,破壞人倫常,妖言惑眾。村社會有直接的破壞性、腐蝕性,所以為世間王法所不容而遭查禁。對佛教而言,那些破壞正見干擾修持,為佛法所禁的知識或理論也稱為禁見。五是見見,又叫見取見。見見就是以各仲邪見為見,以不正見為見,泛指一切不善的、非真理的理論系統。在見濁的這五種煩惱見中,身、邊、邪、禁四見一般已成為過街老鼠,難以形成太大的危害,唯有見見,一般人是不易察覺其非的,甚至還可以橫行一時,如希特勒的法西斯理論,在當時不是也蒙蔽和鼓動了不少的人嗎?

  在這五濁積聚的世俗社會中,在見濁和煩惱濁充斥的人生歷程中,人們精神心理所感受、所承受的是「苦」就不足為怪了。

  佛教人生之苦講述極多,如二苦——內苦和外苦。內苦包括了生理心理上的種種痛苦;外苦則包括了自然的和社會人為所帶來的種種不測和災禍。在二苦的基礎上還有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一百一十種苦等無數苦。中國佛教中最常講的是八苦,分別為:

  l.生苦,佛教為人眾生都是處在六道輪回之中,當人從上一世進入這一世,必先受胎,在母腹中昏天黑地,如水牢一般。加之形體脆弱,六根六識尚在發育,毫無自由可言。母親喜怒哀樂、冷暖飢渴都會使之痛苦,生時落地,觸身即痛。出身後更是眾苦不斷,更有老、病、死等自然之苦難以避免。

  2.老苦,人至老年,身體衰退,五官失靈,四肢不便,牙齒脫落,因而衣食住行種種不便。且神昏意滯,青春壯年風采盪然無存,無能無依,又直接面對死亡,其苦可知。

  3.病苦,分為身病與心病兩種。身病是身體頭部軀干四肢五臟六腑之病痛傷殘,因而成工作生活障礙,不僅身體受苦,也給精神帶來痛苦心病七情內傷,六欲煎熬。心志閉塞,懷緒難開,苦不堪言。

  4.死苦,一是自然死亡,人生無常生命有盡,因老因病,由不得自已半點主張。面臨死亡這一陌生未來,這種痛苦可以說變成了恐懼。還有非自然死亡,一般指凶死。如受極刑、如死於兇殺、自殺這是人為的;還有非人為的,如雷劈火燒、墜岩墮樓、撞車觸電、誤食葯毒等。非自然死亡所帶來的恐怖,則又遠大於自然死亡。

  5.怨憎會苦,不是冤家不聚頭。人們都有親親惡惡的習性,對仇怨憎惡之人,唯恐避之不遠,但偏偏又聚在一起,其苦滋味可知。如反目成仇,又離不了婚的夫妻,分不了家的兄弟姊妹和必須共事的冤家對頭等。

  6.愛離別苦,與怨憎會苦恰好相反。「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已的相好、情人、夫妻、父子、朋友同事原本情深誼長,偏偏老天不作美,要各奔東西,甚至生離死別,進而造成孤獨、苦寂等種種傷心之苦

  7.求不得苦,貪慾是人的根本煩惱,其大者有理想、追求,小者有嗜好、惰性,但往往事與願違,得非所求慾望淺的痛苦淺,慾望深重痛苦深重

  8.五蘊熬煎苦,一切痛苦都是人身——人生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承受而不能轉移的。前面那七種苦,歸根結底是精神肉體這兩大類,精神則更是最終的承受者。反過來,因為有了這個五蘊身,就必然在生命——生活過程中產生和承受這七種苦。

  依據佛教十二緣起和輪回的學說,以上這八苦還僅僅為一世之苦,即現在世的苦。現在世之前為過去世,現在世之後為未來世,是謂三世、三世皆苦。這樣一來,這個苦就被放置在無窮的時間和空間之中,變成無限和無窮了。我們前面看到的那個《阿毗達磨論》的偈語,前三句「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生諸趣」正是對這個苦的一種說明,也就是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就是「四諦法」中的集諦。「集」是集合的集,人生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組合而成的。苦諦是人生之果,而集諦則是因。這個集諦,集合的是什麼呢?集就是集聚上面所談到的那些煩惱佛教講「業力不滅」,那些煩惱及其行為並不會因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消失,它仍然積聚在我們這個五蘊身內,其反覆展開就形成了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佛教論證生命流轉的重要理論,是佛教所特有的理論系統之一,其公式如下: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無明,通俗說來就是指愚昧無知佛教認為,不懂四諦法和般若學說的人,不論世間才智有多高,仍然是處於無明之中。無明指第六識的被污染狀態,因其處於第七識的禁錮之中而不智慧光明。因認識的失誤,造成行為的失誤,再加上業力不滅,十二緣起就如車輪一樣轉動不息了。

  業力不滅佛教的一個根本定律。在自然科學中,物質不滅能量不滅這兩大定律可以說是自然科學的支柱,沒有這兩大支柱,科學殿堂就會崩潰。而業力不滅則是佛教生命學說的兩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業感緣起」)。業是指生命的、精神的活動和行為。如果這個業是虛幻不實的,沒有延續性的,那麼過去就不會延伸到今天,人類文明也談不上積累。沒有業力不滅的這個原則,人們就不可能感知、記憶和回憶,更談不上發明和創造。人們受想行識這四大功能,就建立在這基礎之上。這個業力,與物質能量一樣,可以從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或寄寓於其它形態之中,並因「業感緣起之故,運轉為十二緣起,就建構為過去、現在、未來這樣一條生命的環鏈。十二緣起的次第關系如下:

  無明緣行:佛教認為,人和一切眾生,因為沒有見到真理——萬法皆空道理,而有種種貪慾執著。行就是世俗的行為活動。這些世俗的行為活動因無明而起,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行緣識:識指人的精神主體,在十二緣起中也指投胎轉世時生命的一種超自然狀態。行緣識就是因業力不滅前世的「行」不自覺地使自已的那個超自然生命載體向相應的、因業感而緣起環境(父母)受胎投生。

  識緣名色:名指精神或心,色指生命物質結構。「名色」合稱在十二緣起中就是指處於母體中的有精神生命胎兒。這里,無明、行和識都重新聚積在母胎之中。

  名色緣六入:六入即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名色緣六入,指混沌的無明、行、識和名色得母體養育,發育出不同的認識器官——這就是十月懷胎的過程

  六入緣觸:觸指對外在環境的感觸。胎兒誕生後,其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接觸交流,並終其一生都處在這種根塵交融的狀態中。

  觸緣受:受指感受、接受和儲存。即把六根六塵交融所得信息感受和儲存。這是業力不滅的重要論證。

  受緣愛:愛泛指貪慾、追求等。因有主觀的感受,必然會產生對外部事物的種種貪愛和追求。

  愛緣取:取指對所貪愛和追求的對象產生的行為——現在的業行活動。

  取緣有:有指業,即業力活動由動態轉為靜態,因業力不滅而把種種發生過的業行轉化為凝固的信息狀態,並儲藏在第八識——人們的生命之中。

  有緣生:生指來世之生,由於前面的種種業行活動的積累和儲存,產生柑應的果報,從而導致來世的再生。

  生緣老死:從生至死是一切生命的必然狀態,是誰也避免不了的客觀規律

  這十二緣起,由於業力不滅緣故,輾轉感果,所以稱之為因;它們之間又互為條件,所以又稱之為緣——十二緣起又稱為十二因緣。這十二緣起,深刻地說明了眾生生死流轉這個生命流動的動態形象及其因果關系佛教認為,任何有情有識的生命體,在沒有修持佛法得到解脫之前,這條生命因果鏈是不可超越的。

  佛教依據業力不滅、業感緣起這個十二緣起作為基礎,也根據深入禪定,達到超意識狀態所觀察的結果,向人們介紹了世界生命層次和結構:即三界六道輪回這一體性宇宙生命——精神之網。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六道天人、人、阿修羅畜生幽冥眾生(鬼類)和地獄眾生六道差別在於善惡的業行和業報;色界、無色界高居於欲界天之上,有十七層色界天和四層無色界天,都是修持甚深的四禪八定才能進入。四禪是色界四種禪定,八定是色界四定再加無色界的四無色定。以四無色定來看,修「空無邊定」進入「空無邊天」,修「識無邊定」進入「識無邊天」,修「無所有定」進入「無所有天」,修「非想非非想定」進入「非想非非想天」。一切都唯識所變」,一切都自己的主觀精神相契合。浩瀚的佛法,全都離不開人們心意識的活動,人們的善惡行為,導致其善惡不同的果報

  色界和無色界離我們太遠了,也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沒有多大的關系,何況佛教對他們也未必推崇。對我生死有密切關系的是六道輪回,變人變天人當然令人接受,但變為畜生,或墜落在幽冥世界成為孤魂野鬼餓鬼,或被打入地獄那就苦不堪言了。

  佛教認為世間苦是根本苦、決定苦,並不是著不見世間光明的一面。但人生之樂,種種幸福和舒適都是虛幻和不實的,是空。人們不可能不修佛法而得到永恆的精神幸福,許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而痛苦則是任何人都會敏感、強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與幸福的那種薄弱感受形成鮮明的對照。何況幸福的感受幾乎立刻會轉化為貪慾——更多的佔有,這樣就必然成為痛苦的源泉。

  佛教人生是苦歸結為苦諦,並在「三法印」的「有漏皆苦」中加以確認——這是眾生的實際存在。在《心經》中還有「掛礙」、「恐怖」和「顛倒夢想」這些不同層次心理現象。下面分別略作解釋。

  佛教把掛礙分為五種一是物質生活的掛礙,二是對情慾的掛礙,三是名譽的掛礙,四是對地位的掛礙,五是泛指一切精神生活的掛礙。這五種掛礙,實際上就是現代心理學中所講的人們的那些動機和需要。佛教因這些屬於貪慾不凈的范疇,故稱之為掛礙。

  佛教恐怖也大致列為五種一是造諸惡業而帶來的恐怖。二是受諸痛苦而帶來的恐怖三是對失勢的恐怖——這是特指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的一種心理障礙。四是對訟事官司的恐怖——老百姓怕見官,作姦犯科的人則更怕見官,這是中國人常見的心理障礙。五是對死亡的恐怖。這五種恐怖,實際上是掛礙和苦的極端心理效應,其根源在於人們的煩惱濁和見濁。心地清凈善良的人們,奉公守法的人們,也有一般的精神掛礙和生活之苦,但恐怖對他們而言,則相對要輕得多。對恐怖敏感的人,往往是缺德事、過惡事做得太多的人。所謂上有天理,下有王法,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惡貫滿盈的人,逃得了恐怖嗎?

  什麼是顛倒夢想呢?顛倒就是顛倒見、不正見,前面見濁中所談到的現薰五種煩惱就是顛倒見。沒有修持佛法的人,沒有具備佛法正知正見世間聖賢正知正見的人,則免不了從生至死都浸泡在顛倒見之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行為反覆污染,帶來難以擺脫的困苦

  人們在顛倒見的支配下,在欲貪煩惱的帶動下,就會產生種種違背現實夢想夢想當然是不真實的,沒有依據的、不能實現的,而且是非分的。小的方面,不外酒色財氣,大的方面,則是稱王稱霸,甚至成仙成佛

  這只是就《心經》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精神心理狀態方面所作的略說,在後面的章節中,還要就精神心理、認識等許多功能作進一步的介紹,但僅這一些,也可以看到《心經》的分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