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題韜居士:論開悟 第二講 教下的開悟

第二講  教下的開悟
 
一談『開悟』不少人會為之咋舌,以為不是一般境界,不是輕易可談的事。我曾經對佛教開悟也懷疑過,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甚至懷疑到底有無此事呢!雖然看了不少經論,對之總是茫然的。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接觸到禪宗。啟示了我,感到開悟是可能的。繼續摸索一段時期確實解決了我思想上不少的問題。
 
諸位同學都為解決人生問題而出了家,一定要相信有開悟回事希望大家把勇氣、勁頭拿出來,不要把開悟看得太難。人人有生命,而生命的奧秘卻很少有人能反省一下,開悟就是生命奧秘的觸證,生命的開花,這須要發懇切心。發心要大,發心開悟的正因。請謹記著儀軌中習誦的發菩提心的願詞:『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證阿蓐多羅三藐三菩提。』依此而信而修,就會開悟的時節。
 
再說一句,不要把開悟看得太難,只要發此心,你一定會如願以償。『開悟』的事不是佛法才有,更不是禪宗才有,行行都有開悟的。比如說牛頓他是個科學家,他究心於物理學和數學,他在花園裡頭看到蘋果落地,忽然想到這蘋果怎麼不往上跑,而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心有『吸力』以至萬有引力的關系。五代時,南唐有一位詩僧,中秋賦詩道:『團團一片月,漸漸照庭除。今夜一輪滿』,到此索句不得,停下來。直到第二年中秋賞月,觸景生情,忽然得句:『清光何處無』。高興得手舞足蹈不能自已,半夜起來拿起鍾錘亂撞,驚動了全城,還被拿到李先主面問哩,這也是一種開悟境界。但是請看,牛頓由於心在物理方面,所悟的只限於物理,而詩僧由於心在詩句方面,所悟的只在於詩句。因此要發大心,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如釋迦菩提樹下得到開悟,如是因,如是果,『彼人也,我亦人也『,不要懷疑自己。同理,如果不發心,沒有為解決人生問題爭取開悟的趣向,沒有因,怎麼會有果?那就一輩子也難以開悟,或者說永遠不能開悟自然就談不上解決人生問題,談下上解脫
 
佛教各派最強調開悟的是禪宗。但在有關開悟的問題上,宗下、教下是有爭論的。『宗下』指禪宗;『教下』指禪宗以外的重視經論的各教派。『教下』批判『宗下』空疏狂妄,不切實際,所謂開悟不是真正的開悟。『宗下』批判『教下』支離破碎,說食不飽,把開悟說得那麼神氣,那麼遙遠。現在,我先就教下所謂的開悟談起,然後再談談禪宗,以供大家的研索,講得對不對,請同學們抉擇.教下把道位的歷程列為五位,資糧位(道)、加行位(道)、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道),此中見道就是開悟。資糧位屬於準備階段,對開悟來說不是直接的,為節省時間,我從加行位講起,依次對小乘唯識中觀的說法都作個概略的介紹,以資比較。
 
所謂『加行』,就是加功行道的意思,加行位有四個階段,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這四位都屬於定位,不同於一般散心的聞、思、修。這里的定是對趣向開發無漏慧而言,見道是無漏慧緣真如境界。『暖位』稱明得定,為無漏慧開現的前相,如鑽木取火先得到『暖』;「頂位』稱為明增定,明相增長,喻如登山至頂。『忍位』為印順定,對四諦理印可決定,有順流而人之勢。『世第一位』,入無間定,謂從此無間,生起無漏慧,世間諸定無有超過此者。真正得定,雖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出家人既脫塵俗之累,有具足的戒體為之奠基,較之在家人要容易得多。因定既需要心理條件,還需要生理條件生理條件上的優越性,也就是得定的物質基礎禪定的『喜樂』,離開一定的物質基礎是不能發生的。沒有『喜、樂『就不能開慧智,不能引發神通,這正顯示了出家身份之可貴。喜,是心裡歡喜;樂是身體感覺舒適。這和絕欲有著莫大的關系,出家人具有戒體。在這一點上,在家人是絕不能相比的。所謂三無漏學,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依此而獲得三明六通,斷煩惱,出生死份量是偏重在出家人說的。希望同學們在修定上利用出家人這一優勢,精進修持。『定』分為『止』和『觀』。『止』是偏向於不起分別,專注一境;『觀』是通過邏輯思維形像思維,以分別止分別。如見美容而起貪心,當觀其本身不凈不過是一具臭皮囊,實則是臭穢不堪,令人作嘔,誠如經論中所深刻揭示的稱之為『行廁』,貪心便息。『止』與『觀』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單修止,不修觀,難免墮入『愚痴』,這是佛法佛法以外的各派在修定方法上大有區別的所在。
 
行道的觀行是什麼呢?觀察『四諦』;止,止於什麼呢止於四諦』。『四諦』是苦、集、滅、道。是聖者所證的真實道理,故又稱『四聖諦』。『苦』和『集』是屬於流轉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滅』和『道』是屬於還滅因果,道是因,滅是果。為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現察四諦各具有四相。
 
『苦諦』的四相是:無常、苦、空、無我。『無常是指事物的變動不居;『苦』是指身心所受的種種逼惱;『空』是指屬於我所有的一切終於抓不住,了不可得;『無我是指沒有超然的主宰力可稱之為『我』,因為沒有任何事物不受條件的限制而能力所欲為的。以此四相觀察苦諦。
 
『集諦』的四相是『因』、『集』、『生』、『緣』。依十二因緣來講:『因』指『無明』、『行』,又稱惑業,『集』指『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由惑業為因招感之五趣果報身心形態。『生』指『愛』、『取』,即依據報得之身心形態等又起惑業,『緣』指『有』即所造的業,以此為條件而有此後的『生』、『老死』等,由此輪回生死沉淪苦海。以此四相觀察集諦。
 
『滅諦』的四相是:『滅』、『靜』、『妙』、『離』。『滅』是滅煩惱。『靜』是寂靜不為煩惱所擾亂。『妙』是靜妙安穩,難以言喻。『離』就是離開生死輪回之苦直截的說,『滅』就是涅磐,以此四相觀察滅諦。
 
『道諦』的四相是:『道』、『如』、『行』、『出』。『道』是指趣向涅磐的道路。『如』是如理,如理作意,可達對治顛倒,如三十七道品等。『行』是由行道而成辦凈心。『出』是能出離生死。以此四相而觀察道諦。總括起來稱為『四諦、十六行』。這四諦十六行就是加行道觀行的所緣,暖位要修四諦十六行,頂位也要四諦十六行,到暖位必得涅磐,到頂位則不斷善根
 
『忍』分下、中、上三位,下忍位如暖、頂繼續修四諦十六行觀,再加修上界十六行觀,合計為三十二行,至中忍位則變為減緣、減行修法,依次修至第三十一位時減去未一位『出』,不作現行,稱為減行。又從頭──苦的無常行修起到『如』位,減去行位,又從頭修起,減至道位,叫作減緣。至此,即減去上界所緣之道諦四相,以此類推,總稱為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減至第二位『苦』為止,保留第一位,『無常』無間引起上忍位。此位又以一剎那觀苦諦一相入世第一位。到世第一位時,仍緣苦諦一相,只需一行一剎那後即得無漏智慧,入見道位,即為開悟,就獲漏智。由有分別智而入無分別智生起現觀,獲八忍八智。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如表:
 
(表略)
 
前十二剎那為預流向,向是趣向,第十六剎那──道類智,證得預流果,也就是前十五剎那算作開悟,算作見道,最後一剎那──道類智就屬於修道位所攝了。到此就好比頸項上生了一個大瘤子,忽然完全消除一樣,自然有說不盡的輕鬆愉快。也就是說無量劫生死無明一旦覷破、見惑頓斷,揭開人生宇宙底蘊,能不慶快平生嘛!所以大乘把見道後的行位稱為『歡喜地』。誠哉其為歡喜也。
 
行道中,雖說以四諦十六觀行為所緣,但開合繁簡,有所不同,為了對『四諦道理有明確的認識,故暖、頂位分別開為十六現行,至下忍位,更增加上界(色界無色界)十六觀行合為三十二數,一一簡擇,周遍觀察,務令於『四諦道理得到決定不疑。但由於所緣太廣,觀力難免散漫,對引生無漏智趣入見道反而成為滯礙,所以入中忍位又『由博反約』依次對三十二行,減緣減行,減至最後集中觀察苦諦中的一行(苦、空、無常無我任一行都可以),使觀慧集中,成為見道的殊勝上緣凈土念佛禪宗的看話頭,正是此處舍繁從簡,全力攻關的道理,希勿泛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