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咒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分二卷八品,唐代佛經翻譯師不空所譯。該經講述了“仁王護國”的道理,所以又稱《仁王護國經》、《新譯仁王經》、《仁王經》。本經文字簡約,義理豐富,傳入中國,先後共有四譯,即晉竺法護、姚秦鳩摩羅什、梁真諦、唐不空等譯。此四種譯本,晉、梁二譯已經失傳,僅存秦譯和唐譯。秦譯和唐譯內容相同,僅文字略異。

仁王護國咒的修學方法

uploads/content/2022/june/6a7bea11a2f580d9739a231fdbf17ffd.jpg" />

  仁王護國咒的修學方法

  仁王護國咒

  仁為美德之稱,王是自在之義。施行仁政,恩惠黎民,統御四方,而得自在故稱仁王。

  護者護持,國是國土。由仁王修德行仁,化被萬民,國土安穩。則仁王為能護,國土是所護,此第二重能所也。

  若以仁王望般若,則般若為能護,而仁王國土,皆所護耳。由王受持般若大法,則法力加被,能令王身安隱,國界太平,此第三重能所也。

  若以般若望仁王,則仁王為能護,而般若國土,皆所護耳。由王宏護般若大法,則法力普及,能令人民信仰國土安寧,此第四重能所也。

  國若不護,則國危,總論仁王般若皆能護,國土為所護。護國之法,應以宏法化民,為先務之急,此第五重能所也。

  般若梵語,乃五種不翻中,尊重不翻。如‘大智度論’第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稱,般若是實相,甚深極重;智慧二字,尚未足以盡其義,是故不可稱。故諸經論中,皆仍存梵語不翻也。

  若欲翻之,當翻妙智,或翻凈慧,是無漏法故。智慧通於世間法,以世間智慧,雖能發明科學,種種技術,令物質文明,日形進步,而不能挽救人心,創造世界和平,何況能度眾生,出離生死之苦厄也。

  ‘成實論’釋雲:真慧名智,即慧是智也。‘凈名經’雲: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於慧業。釋雲:智是有,慧是空。有智故不住空,有慧故不住有。余雲:般若,當翻妙智,或凈慧者,亦即此義。妙則空有雙離,凈則無所住著。離相無住,是真般若

  修學方法

  又般若為五度之先導。由有般若智照,能離愚痴;以無痴故,能行布施,而度慳貪;能持凈戒,而度諸惡;能修忍辱,而度嗔恨;能勤精進,而度懈怠;能修禪定,而度散亂。果能以般若之法而化民,則民修六度,國集千祥,而國不求護而自護矣。

  波羅密者注梵語波羅,譯雲彼岸,密名為到。生死是此岸,煩惱是中流,涅槃彼岸。須以六度為船筏,方能得離此岸而到彼岸也。

  又能修般若,真智現前,了知生死即是涅槃煩惱即是菩提凡夫即是諸佛。自可不離此岸,誕登彼岸矣。

  大地眾生,悉具如來智慧,只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是知眾生之欲到彼岸,證涅槃者,但離妄想可也。離妄法門,經論所言,無量無數;然其最殊勝者,則莫如‘般若’。六祖雲: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誠篤論也。蓋般若觀照,能見諸法皆空諸法空,則妄想無生處,而無生法忍現前矣。觀照之法,‘仁王護國般若經’,著有明訓:一則曰不觀色如,再則曰修無修為修,即全經之扼要語。夫不觀色者,不觀有也;不觀如者,不觀空也。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悉皆不觀,則不著二邊,契乎中道。契乎中道,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以名之,名之曰修無修為修。果能如是,是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持修至此,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到彼岸而證涅槃矣。‘四十二章經’曰: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亦此旨也。惟‘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言之最詳。

  圓瑛法師,具大智慧,複發宏法之菩提心。今年秋,蒞講此經於南京毗盧寺,不依文字不離文字,上合佛旨,下契生機。講演之餘,復編成講義,以示後之學者。余幸側法筵,獲餐道味,得未曾有。故略敘緣由,藉申贊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