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一)生活生死

  佛教兩個問題,一個是生活,一個是生死。實際上佛教有時候是把兩個問題揉合在一起,生死問題也包括了生活問題,生活問題也包括了生死問題。佛教是把兩者放在同一個位置、同一個點上來思考和處理的。

  這兩個問題在分析的時候做兩點來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解決的時候就要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決,不能分成兩次來解決,要一次性解決。解決生死問題就是解決生活問題,解決生活問題也就是解決生死問題。為什麼呢?我們眾生或者我們人類的一切活動就是生活,就是身口意三業的活動,它既包括生活問題,也包括生死問題,因為生死問題就存在於生活之中。

  我們一般人在討論生死問題的時候,總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認為我們從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到臨終咽氣的那一刻就是死。實際上這種看法是帶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實際上是貫穿在我生活的每一念當中,所謂念念生死。沒有生活當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種階段性的生死,如果把生死僅僅看做是生的那一刻、死的那一刻,就沒有因果相續。因為生死是一個因果念念相續過程,所以佛教在處理生活問題和生死問題時,把它們擺在一個點上做一個統一的思考、統一的處理。這一個點在什麼地方呢?這一個點就是歷代祖師所說的——當下一念。當下一念既有生活問題也有生死問題,把當下這一念處理好了生活問題解決了,生死問題也解決了。

  這樣講是不是有些玄呢?我們大家仔細思考一下,實際上問題就是這么直接。每天晚課都要念的放蒙山儀規,一開頭有四句話:『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麼是法界性呢?這就包括生死問題和生活問題,生死問題的本來、生活問題的本來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在哪個地方呢?一切唯心造。心有凡心、聖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區別何在?一念迷悟之別。一念迷就是生死心,一念悟就是聖賢心。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行不要繞圈子,而是直接了當地從當下這一念來修。當下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夠了生死生活中;當下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生活。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在修行生活,在生活修行。了生死目的是為了自利利他,進一步成佛眾生

  生活可以說就是生死問題,修行也可以說就是生活問題。為什麼呢修行就是覺悟生死是迷惑。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千頭萬緒,我們面對自己的心靈也是千頭萬緒,種種的問題,把它概括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個生死問題、一個生活問題,或者說一個迷的問題、一個覺的問題。無論職位高低、錢財多少、年齡大小、文化程度高低等等,皆有煩惱。但在覺悟面前煩惱轉化了。覺者也要對我人類所面對的這些問題,但是對覺者來說,他在煩惱當中把煩惱轉化了,所謂轉煩惱菩提156,轉生死涅槃157,在有些地方叫滅除煩惱、斷煩惱

  不是說修行的人就沒有煩惱了,他躲避不了的。不論任何情況,就是看你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以什麼樣的方法來處理。你處理得好,煩惱就是菩提;處理得不好煩惱成了生死了。

  所以,煩惱隨時會遇到,煩惱在我生命的每一念當中,我們每一念都有生死,所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煩惱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修行也同樣要如此,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而且還要不能有疲厭,不能有滿足感。這個很現實啊!我們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青的人也好,一定要把生死問題和生活問題同時來解決。要在生活中解決生死問題,在解決生死問題的同時來生活。這樣才是我們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能如此,我們一天24小時都沒有空過的時候。如果隨時都在觀照自己,我們一天24小時都能生活圓滿幸福安祥之中。

  因為沒有一念一念的遷流,哪有生死啊?這個念念遷流是從我們有這一生命、從你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如果把這個念念遷流往前延伸,那就可以延伸到過去的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過去的無量劫中;而把它往後延伸、往未來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來無量劫中,這就是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法身是無始終、無內外的。我們人人具足此法身。雖然在迷失當中你不能確知,但是這一點靈明不昧的覺知覺照,永遠沒有離開你,永遠是你最親密的朋友也可以說永遠都是你的本來面目當我們還沒有覺知的時候,他是我們的朋友當我們一念迴光返照的時候——啊!原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來面目從來都沒有離開過自己。所以學佛人要從根本上來學,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何愁末?本是體,末是用,得了體,自然就能起用。

  人類這個問題科學家也存在,農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而且他的這個問題更突出。所以,人們經常看到那些偉人面對茫茫苦海也會發出長嘆。什麼是茫茫的苦海就是我這一念的迷失,我們不要以為在我們心之外有個苦海苦海在我們方寸之間,把方寸之間的問題解決好了那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頭是很快的,一步也不用走動,就到了彼岸學佛要學到這樣的地步了,那麼對佛法可以說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所以,再建議大家認真地讀《六祖壇經》,讀《金剛經》,讀《普賢行願品》。

  (二)修行要經常看經典,經常親近知識聽聞正法

  修行要經常看經典,經常親近知識聽聞正法158。能夠經常得到善知識啟發修行就可以走彎路就能夠沿著一條捷徑來修。如果把這個方法比做革命的話,它是要革自己當下的命,不是等待很久,不是革別人的命,而是革自己命。你當下的煩惱怎麼解決?一事當前你是怎麼面對的?人家罵你,你是跟人家沒完沒了,還是問問自己他為什麼會罵我如果你反問自己,你就不會去想對方怎麼樣怎麼樣,你就會想到你自己有什麼不對。

  我們很多的事情往往總不知道要求自己,總是要求別人;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總是希望別人做的事事都滿你的意,怎麼可能呢?我們每個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聽你的話,家裡人所想的一切問題,都跟你想的一樣。怎麼可能呢?一百個人就有一百條心,滿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滿第二個人的意,張三這么想,李四那麼想,王五又是一個想法,怎麼辦呢?大家總要取得一些妥協,取得一些諒解,能做到大體上過得去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了生死這一法門就是生活禪。生活當中要有禪,要在禪悅當中生活,在在處處都用得上,都有力量

  總之,生死問題和生活問題,佛教的根本出發點是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考慮,因為解決好了生活問題也就解決了生死問題,解決了生死問題也解決好了生活問題。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就是時時覺照,念念覺照。因為生死在念念中,所以需要念念覺照,真正做到在生活修行,在修行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生活。進而成佛眾生

  備註:

  156 【菩提】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成就涅槃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157 【涅槃】譯為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158 【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說教法。又作白法、凈法,或稱妙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