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群疑(十五)

(一)

問:古德雲:『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有時心中一片空靈,連一句佛號念頭也提不起來,是否即保任空靈狀態?這里指念十方佛,是否有取代雜念的意思?



答:我不清楚居士所引古德句的出處,不敢臆斷。至於用功到達空靈狀態,尚能念佛名號,乃是不可能的事。應否守住空靈狀態,當有兩說:一者繫心不動,任其繼續沉澱澄清,以至於不見一物,虛空沉寂,自亦不覺處於空靈狀態,是為正途;否則,若滯於空靈──例如『光音澄湛,空曠無涯』的覺受之中,尚未真入深定,僅勝於輕安境界



二種方法即是用參話頭工夫,打破空靈狀態。若由念佛名號而至空靈狀態,當下提起『念佛是誰』的話頭,以此時心念專註,易發疑情,促成疑團,是為禪法的活路;否則,耽滯於空靈,而誤以為保任,那就浪費時間,誤了前程。



念佛法門,在四祖道信,即曾引用《文殊般若經》的專念一佛名號的一行三昧,非關凈土目的乃在由定發慧。散心時念佛名號,實乃無上妙法,念至無佛可念,可能出現空靈,亦未必出現空靈



(二)

問:小乘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皆論及觀心法門,不知有何不同?得以截長補短、相輔相成否?



答:四念處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一科,雖雲小乘觀法,然於《大智度論》卷十九也有介紹,是觀身、受、心、法的不凈、苦、無常無我,而破凡夫我執我見,乃是通用於大小乘基礎佛法。所以近世日本禪宗的龍澤寺派,教授初學禪眾時也用數息法,我本人亦常以數息法教人,偶而教人不凈觀,此乃四念處觀的流類或基礎,觀行攝心,散心已攝,則繼之以大乘禪法。



禪法可分作兩類:1、是六祖惠能及早期禪宗祖師們所揭示的『直指』,不用任何觀法,頓斷煩惱,頓悟自性,那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無可依附,不假修行自然天成的。類似的利根機人,究竟不太普遍,故有第2類的參話頭、參公案話頭公案,是用來堵塞偷心和妄情的,有人終身抱定一句話頭,參問下去,猶如念佛法門之抱定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此即適合於一切根機的觀行法。



再說大手印,是某派密教的觀法,它跟『頓悟』、『直指』的禪法不同,大約類似前舉,由空靈狀態,而進入虛空沉寂的境地,禪門曹洞宗的默照禪,可能與此相近。



居士所說:『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粗見則不然。修行貴在一門深入,所舉諸法門,固有其共通處,然皆有其特勝處。修行過程中,最好順從師教,抱持一門,勿作調人,否則可能會成為顧此失彼而兩頭落空。《楞嚴經》列舉二十五位菩薩,各各專精一門,最後始臻門門圓通,不是初學之時,即能嘗試相輔相成的。



(三)

問:四年前某天早上上班,突然身心內外一片空,實則連空的感覺也沒有。從停車庫到辦公室的電梯口,原來要走五分鐘,似乎一秒鐘就到了。雖然五官功能照常,但絲毫不覺知。到電梯口才『醒』過來,其實,在那失去知覺時才正是醒,這到底是何現象



答:這種經驗,通常發生努力修行某一方法或沉潛於某一觀念的思考之後,其他宗教徒的身上也可發生。當此種經驗發生以後,會有身心舒暢、如釋重負的感覺,觀察任何事物,均較平常清楚明朗,但卻不宜也無法立即做需要思考、計畫的工作。此乃處於一度專心狀態之後,究然失去了心所依託的觀象,程度淺的,會感到恐慌,程度深的,便有如置身心世界環境於另一度空間之外的感受,仁者得此經驗,實是可嘉。



(四)

問:大約四年前開始,偶而感到有氣脹脹地從左腳心,經背脊,到達眉心,後來則經常發生,偶而頭頂中央,亦會感到脹脹地,上午七、八點左右,中午十二點至一點左右,下午五、六點左右,感受較強,工作勞累或疲倦時,感受也強,不知是何現象



答:左腳心是肺、胃、左腎、心、十二指腸、胰、脾等內髒的反射區,跟脊椎都有關連。從睾丸與肛門之間的會陰向後,經背脊、頭頂的百會,至人中,是督脈;從會陰經腹部、胸部,至下巴,是任脈道家練氣行脈,要將任督二脈前後打通,稱為小周天。仁者尚未打通二脈,故氣動時,有脹脹現象。隨著各人體質及勞逸等健康狀況的不同,故有時段現象的症狀。此在禪宗,一向採取不予理會的方式,否則,便成吐納導引的道術而非禪法了。其治療方法有三:1、不予理會,2、將注意力集中於腳心,3、用參話頭來轉移注意。



(五)

問:大約也在四年前開始,在靜坐時偶有舉陽現象及性交快感,導致性慾沖動,出精外漏數次,事後身心均感不適,最近則極少有此現象。如何才能突破男女關?將來結婚後,為了修行,是否以『有名無實』較妥當?



答:依據生理現象,性沖動或性反應的原因,大別有二:1、是新陳代謝正常,精力充沛,血氣旺盛,自然發生性的沖動以及尋求性的發泄,乃至所謂精滿自溢,偶有夢遺現象亦無健康。2、是身體虛弱,腎水不足,肝火旺盛,脈動精搖,心氣浮躁,亦會產生亢陽的性沖動而夢遺、滑精;雖也有舉陽現象,唯其舉而無力精液外泄,勢將愈漏愈衰,必須治療。



靜坐的初步功能,在於調理生理機能,使弱者強而衰者健。當一個人的氣脈運行比較通暢時,內分泌腺自然活潑,當氣行至生殖系統而不及時向任督二脈乃至全身疏散,稍久即會引起性慾亢奮的現象,舉陽、快感,逼著要求射精。此時如果放棄靜坐而去求助於太太或以手淫,使精液外漏,都是最傷元氣的事。



習定之人,必需寶愛精氣,故在靜坐放腿之後,亦不得立即如廁,最好先作柔軟運動,使精氣疏至全身;否則,精氣隨著便溺外泄,對健康無益。



如果坐中性慾沖動,宜起座禮拜、經行,若以冷水毛巾敷小腹,最為快速,唯體弱者不宜用。如果氣脈已經暢通無滯,便不會由於氣聚生殖系統而致引發性慾沖動現象了。如能專精於方法,不顧生理反應,氣脈極易通暢,而得輕安境界。別說獲致定樂,即使輕安之樂,亦較性交快感快樂十倍;故在定功得力之人,不易貪愛男女色,亦不易有性沖動



定境至初禪以上,稱為色界,已無慾念,更無欲事。不過,凡有身在,如果不在定中,縱然已無慾念欲事,縱然已經心得解脫,仍可能有舉陽泄漏的性徵,此在部派佛教的初期,即有為了羅漢不應該尚有夜眠遺精的問題而起過諍論。



至於如何突破男女關?對於出家人,尚不容易做到,何況在家居士。出家人以戒防身,以定製心,故較在家為易。在家之身,能不邪淫即好,夫婦仍以正常隨俗為宜。今日社會居士生活,也不允許有離群獨居,專精於禪修的可能;若能保持五戒清凈,並且訂有禪修靜坐及讀經、禮誦的日課,以健康身心,對家庭社會眾生,盡其所能,即是菩薩道的行者



(六)

問:實施觀心法門後,雜念妄想不多,比較常能保持空念或無念狀態。唯古德有雲:『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時是煩惱魔。』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究竟如何才好?大概只要不執著即可。又何謂天魔、陰魔、煩惱魔?



答:居士的保持空念、無念,並非湯有遣空的中道之空,是沈空滯寂的頑空,甚至可能尚在無所事事的無事殼中,所以不能徹見空性的法身而悟入佛之知見



禪者用功,必須從念念一摑一掌血的切實感,而至念念不留痕跡自在解脫,方為真工夫、真見地。有念有著是凡夫,無念無執是死屍,無念有著是定境,有念無著是自在境。著有念固不對,住空念也不對。永嘉玄覺主張:『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惺惺不空、寂寂是無妄想。雖無妄想而仍清清楚楚,故非住於空念或無念。



居士所引古德句,我也不知出處。魔的分類有多種,如三魔、四魔、十魔。通常多稱四魔:1、貪等煩惱,名煩惱魔,2、色、受、想、行、識的五陰,稱為陰魔,3、死亡稱為死魔,4、欲界第六天天子,稱為天魔居士所引句,大概是說天魔未入定,故起心動念;陰魔不修定,也不知起心動念為何事;煩惱則是由於分別起念和不起念而產生的。總之,乃在說明,不論起心動念或不起心動念,都不是禪修工夫,正如居士所言:『只要不執著即可。』



我們必須明了,中國的禪修者,不主張修傳統的次第禪觀,也不主張入次第禪定,而在於當下直指,雖不能直指,亦當不以『住空守無』為修行



(七)

問:經由觀心,了解念頭因緣而生,是假非實;但雖知假,仍被念頭所迷失,受其左右而不自覺,以致無法攝心歸空,並進而造業受苦,是何道理



答:觀想法,只是工具,用佛說的觀想法,理解佛說因緣法,從理論上已能接受。此是由教育的功能所得認知,不是由自己內心深處發現的親證實悟。由教育所得認知,當然也有用處,只是遇到心相活動的微細處、粗重煩惱的相應處,往往無法自主,也無能自覺故稱為障──業障、報障、煩惱障。要想做到念念分明、時時操之在我剎那剎那都能自己的主人,必須付出禪修工夫時間努力。縱然見性之後,仍得隨時修持,始能稱為保任。居士有公務在身,有家庭責任,只要經常保持細水長流,必定也能日有進境,水到渠成的。



(八)

問:我已很能接受『無我』、『無常』及『一切唯心,萬心唯識』的觀點,但總覺得在內心深處,仍有一個模模糊糊、似有似無的『我』在,不論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或在修行之時都有這個『我』在作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真正『無我』?



答:由理解佛法認知無我』,並不等於親證『無我』。我有一篇短文,題為〈從小我到無我〉(編案:收在《禪》中英文對照本,本社印行),說明小我也是有用,若無小我,即無能夠主宰生活方向的人亦無能夠發心修行的人。由修行而從各個分別的小我,可進而成為全體統一的大我,再從大我的徹底粉碎,即是到了大地落沈,虛空也無的境地,才是無我。此一無我,是無小我,也無大我即是金剛經》、《圓覺經》等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又說:『無法相亦無法相』,『若取法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執著有我,是我;執著無我,也是我。唯有用禪修的方法,如參話頭,才能將妄情逼盡,使真正『無我』顯現,屆時便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吸呼,也與一切眾生同樣地吃飯睡覺、屙屎撒尿。居士情況是因為尚在信解起行的階段,未能實證感覺有我,乃是正常的。



(九)

問:通常將起貪嗔之時,反觀此心,便能不起,可知觀心法門,亦頗殊勝。唯其遇到煩惱太強之時,雖然用心觀照,也無法消除,此時輔以念佛法門,將注意力移至佛號,或許有用。如果觀心與念佛,都無法消除強烈的煩惱之時,則應如何對治?



答:居士所用的『觀心法門』,不知何處學得?從信中所見,雖有點像默照禪,大體上仍是靜坐層次,不同於次第禪觀的修法也不同於正宗禪修方法,所以僅能在風浪微小之時有用,尚無反制煩惱功能,更無消滅煩惱功能



的確,高聲唱佛號,最能轉移煩惱.即使默念佛號,也較靜坐有效。但是驅除強烈煩惱方法,莫過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將心專註禮拜時的每一個動作,久久即能遣除強烈煩惱於不知覺中了。至於久修禪法的人,自不應有太強的煩惱生起,用一句話頭來對治,便已足夠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