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答問:凈土法門法師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6

學佛答問  (第六集)  2000/7/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1-90-06

  今天我們利用這個時間,為遠到的同修們做三皈五戒儀式。三皈是學佛正式的開始,皈依儀式雖然簡單隆重,但這是凡聖的轉捩點;從今天起我們發心要轉凡成聖。這個願望確實不容易達到,但凈宗有特別的方便法門能滿一切眾生願,只要我們如理如法的修學,發菩提心,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就能滿眾生的願。

  有些同修問,「學佛要如何學法?」這個問題世尊在《無量壽經為我講得很多。就總綱領來說,就是《無量壽經》講的三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三個真實最重要的就是「住真實慧」,你不能住真實慧,前面兩個真實達不到。「真實之際」,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這是自度的圓滿;「惠以真實之利」,這是菩薩化他;自行化他都能止於至善,這就是住真實慧。住真實慧的先決條件,是把我自私自利念頭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過來,念念為正法久住。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怎樣令正法久住?我們必須依教奉行正法才能久住,如果不能依教奉行,正法就會在這個世間消失。唯有住真實的人才會認真努力奉行佛法,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一定做到,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會違犯,這個人就是住真實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社會做好樣子這是真實慧。我們這樣修行就能達到究竟的善好,儒家講「止於至善」,至善就是最好的,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要從這個地方入門

  「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今天起我們真正發心回頭,依靠佛菩薩的教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不再隨順自私自利,要從這裡回頭,這叫皈。決定依靠佛陀教誨,為什麼?依靠佛陀教誨是學佛學佛才能成佛,不學佛我們怎能成佛?「三皈」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清楚明了,否則只做這種儀式,這種形式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名字皈依,實際上沒有皈也沒有依。所以,真正發心皈依,這時候是起了一個很大的轉變。三皈的意義,我們詳細講過幾次,都保留著錄音帶與錄像帶,還有同學發心從錄像帶寫出文字,所以有一本「三皈傳授」的小冊子。諸位一定要多看多聽,真正了解三皈戒的意義,信受奉行,我們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

  皈依決不是皈依一個人,皈依一個人就錯了,是皈依三寶。我們宣讀皈依誓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說皈依某某法師這一定要清楚明白。如果迷惑顛倒,找一位有名氣的法師,炫耀自己,「我是某某法師弟子」、「我皈依某某法師」,你起這種分別執著,你將來果報阿鼻地獄。為什麼?因為你破和合僧,你在僧團中起分化作用,這個罪過是五逆罪最後一條「破和合僧」。

  一定要懂得,皈依之後,無論是哪個僧團,我們都是真誠清凈平等心對待。這個僧團如理如法修行,我們可以跟他學;這個僧團破戒、不如法,造作很多罪業,我們對他恭敬,不批評他,不跟他學,所謂是敬而遠之這就對了。他墮落,我們不可以跟他墮落,跟他墮落這是絕大的過失。佛跟魔的差別,魔是教人斗爭,教人彼此互相猜疑、瞋恨,那是魔,那就是邪法不是正法。是佛、是正法決定是教大家和解,勸導大家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辨別是正法道場、還是邪法道場,是佛道場、還是魔道場,只要自己稍稍留意就不難辨別。邪法毀謗正法正法恭敬邪法,這不相同,正法何以能恭敬邪法?邪法的性也是佛性,只不過是迷了而已。善性跟惡性沒有兩樣,是一個性,我們從體上去看,不要從相上去觀察,相有善惡,體無善惡。從體上看就得禮敬諸佛,從相上看正法讚歎,不是正法不讚歎,禮敬不讚歎,差別在此地。如果是正法、善法,禮敬也要讚歎,這是華嚴經》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皈依決定是隨順佛陀教誨。

  說「佛、法、僧」,這太抽象了。皈依凡夫總希望這個心地能踏實,真的找到依靠,若沒有依靠,雖受三皈,還是不知往哪裡去皈。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情形為我開示,我們皈依佛,這個佛是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皈依彌陀佛。我們皈依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歡喜,我們皈依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搖頭,「唉!這個學生不聽話,徒弟不聽話。」教你皈依彌陀佛,我們就皈依彌陀佛,我們有依靠了。常念阿彌陀佛,大勢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我們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教導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一定要遵守。

  皈依法,法寶經典經典太多了我們依哪一部經?在此地,我們為諸位提出來,我們皈依《無量壽經》。現在世間《無量壽經》流通有九種不同的版本,每一個本子都好。九種本子中最好的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我們每個星期六講演的《無量壽經》就是採取夏蓮居的會集本。別人有分別,我們沒有分別,我們對九個本子一律平等看待。我們採用這個會集本,這個本子方便、言簡意賅,文字簡單通順,讀起來很流暢,意思很明顯,不講也能懂,所以我們一定要依這個本子這是皈依法,法寶有了依靠。

  僧寶找誰?阿彌陀佛旁邊兩位助手就是僧寶;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菩薩僧。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大勢菩薩代表圓滿智慧,由此可知,僧寶教導我們什麼?教導我們要用智慧慈悲。不能用感情隨順感情麻煩就會造作惡業就會墮落,所以慈悲隨順理智。換言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僧寶是教導我們用理智不要用感情,從感情裡面回過頭來依理智,這就皈依僧寶。一定要知道「皈」是什麼意思,從哪裡回歸;「依」是依靠,依靠什麼;搞清楚了,從今而後認真努力依教奉行,你就決定能得三寶殊勝利益

  《無量壽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一經文,是為我們細說五戒十善,裡面有道理、有事相、有方法,也給我們說明善惡果報。這一就不特別講了。過去我們《無量壽經》講過很多遍,都留著有錄像帶、錄音帶,諸位可以從錄像帶、光牒、vcd,反覆的多看多聽,我們必須認識清楚,才曉得持戒清涼自在的。戒律不會帶給我們麻煩、不方便,你真去做,會帶給你真正的清涼自在煩惱輕、智慧長。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利益都在持戒裡面得到,不持戒的人不知道,你給他講,他也沒辦法體會。

  一些初學的人學佛他說:「佛經道理不錯,可以聽聽。戒律不行,戒律太可怕了,是吃人的戒律,約束我們,動都不能動,一動就犯戒了,全部的自由都被削剝了。」這是錯誤觀念,他沒有了解戒律真正的利益好處。而戒律決定不難受持戒律就是諸佛菩薩日常生活,它不是有意定下來的,是我們把諸佛菩薩生活寫下來,就變成了戒律它是正常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不正常,我們在六道輪回,不正常生活習慣了,遇到正常的生活害怕、排斥。正常生活是佛菩薩生活,是真正自由自在生活。現在人講自由自在,在佛法里講「解脫」,解脫就是自由自在,一個解脫生活,我們嚮往而得不到,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佛告訴我們:只要依照戒律生活工作去處待人接物諸佛菩薩自在幸福快樂生活你也可以得到,這個得到就是證得,你得到了。

  今天我說的話就到此地。很多錄像帶、小冊子你們可以參考。我跟大家在此做一個簡單儀式,我們人多,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佛法在行不在說,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為大家做一個簡單儀式

  問:「在日常生活中舉心動念,應如何落實五戒十善?」

  答:你想想應該如何去落實五戒十善?只要把十善業道做好,五戒自然在其中。最近我們在研討《十善道經》,經中教導我們的作法,我們要多讀、多思惟,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把它做到。怎樣落實?佛在《無量壽經為我們講的一個綱領:「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從這裡下手。從不妄語開始,進而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從這裡實踐。

  問:「老法師常說:『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否世出世間之事都不用去計畫、策略?若不策劃周到,又怎能做得完善?」

  答:你還是用分別執著去做好了,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意思很深,《金剛經》講這個境界太高,不是我們的境界,是法身菩薩境界,我們決定做不到。你真正明了《金剛經》講的「三心可得」,你的問題就沒有了,你就不會來問我了。由此可見,你對於三心可得」,只是聽說,不懂得它的意義你也沒有辦法做到。

  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是讓你心地得到清凈。你工作時要不要去計畫?要。當我們工作時就很認真的用思考去工作,做完之後,心地清凈,一塵不染。我們從這裡下手。工作做完之後還放不下,日夜都還想著,你就很苦了,你得不到休息,你沒有辦法智慧,這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你的智慧我們現在不能不用,用了馬上就放下,不讓它相續這就對了。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釋迦牟尼佛來講經說法,試問問,釋迦牟尼佛要不要事先準備、要不要去想「我要跟他講些什麼」?沒有,真的毫無準備。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講經說法都是隨問隨答,哪裡有準備的,這已是契入境界了。我們沒有契入境界,需要充分準備,做事情也需要計畫。佛菩薩辦事不需要計畫、策略,他做得比誰都圓滿;我們需要計畫、策略,往往還犯很多過失,還做得圓滿。所以人家是住真實智慧道理在此地。

  問:「請問生天道是否也坐蓮花台?」

  答:生天道沒有坐蓮花台,只有佛道是坐蓮花台的。尤其是凈土宗,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世界其他的世界不一定是蓮花化生蓮花化生才見到蓮花,不是蓮花化生沒有這個境界,所以生天道沒有坐蓮花台。

  問:「生天道的人,是否有蓮台來迎接?」

  答:生天道的人,多半是由天人、天童、天女來迎接,那個也非常莊嚴,但是沒有蓮花迎接。

  問:「某人是從事冷凍批發,其本人不直接殺生。前幾年是小生意,才五、六個員工,現在員工已有七、八十人的規模,員工都很認真努力工作事業是大家做出來的,若現在不做這個生意,將會有大部員工失業,故尚不能立即不做。日前生意已由別人代管,而其本人現在開花藝社,自己生活簡樸,也多善事,別人都叫他居士。請問他是否能皈依三寶?」

  答:他可以皈依三寶。皈是回頭,回頭就行了。每個人這一生的福報前世修的,諸位細讀《了凡四訓》就明白了,確實古今中外任何一人沒有例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給你定的?是你自己定的,不是別人定的。

  佛經講,人在這個世間兩種業報:第一種是「引業」,引導你在十法界到哪裡去投生。我們過去造的業因,這個引業就是五戒十善。過去生中五戒十善修得不錯,所以這個業力引導我們到人道來受生,得人身。你到哪一家投胎,誰做你的父母,也是有緣分的,你跟父母沒有緣分,不會到他家投胎。這個緣很複雜,佛說得很清楚,大概總不外乎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報恩,你的小孩就是孝子賢孫,天性很好。如果是報怨,麻煩大了將來會搞得你家破人亡;為什麼?他來報仇的。如果來討債,就是你歡歡喜供養他,把他養大就死了,你花的這些錢都是欠他的,他討完就走了。如果是還債,他是來供養父母,照顧父母晚年生活,他沒有恭敬心、孝順心,但是父母生活所需他都顧到,他欠父母的。緣都是四種關係,沒有這四種關係不會到你家來。我們明了之後,把這些業緣轉變成法緣,這就覺悟。過去你來報恩、報怨,不管你是如何,我們都勸你念佛,都勸你學佛,都勸你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把過去生中的業緣轉變成法緣,把冤親債務一筆勾銷,這是真正的智慧,這個好!

  第二種是「滿業」,就是我們得人身之後,這一生的受用。你這一生中所得財富,在社會上的地位、功名(今天講的學位),是過去生中修善、作惡的果報。別人發大財,是過去生中財布施,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果報;法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果報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果報你這三種布施都做,你的果報非常圓滿你有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是圓滿福報。我們看到許多人發大財,自己並沒有聰明智慧,甚至於小學都沒有念過,可是他緣分很好,很多大學博士的人替他做事。他當老闆,底下員工替他賣力,前世欠他的,那些員工來報恩的。所以人一定要修善積德,我們的滿業就好了

  過去生中所修的有欠缺,修得不多,這一生當然各個方面比較艱難。可是你懂得佛法之後,我們現在認真努力修還來得及。真的認真很努力去做,三年之後果報就現前,這樣的例子我們看到很多。三年、五年、十年,果報一定現前,你的命運一定改變了。命運決定有,但命運可以改造,我們心善、念頭善、行為善,我們的果報愈來愈好,愈來愈殊勝;我們念頭不善、行為不善,雖有福報,這個福報就會消失,享福的時間也會縮短,福享盡了惡業就現前了。我們看到現前社會許多大富人家,像一些廠商沒有經營幾年就倒閉破產了,這就是過去生中雖有福報,這一生沒有行善,所以福報盡了。這些道理,我們都必須要懂得。

  問:「念佛起五逆十惡之念,應如何對治?最近,心行好像非常邪惡,請問是否著魔?」

  答:你是不是著魔,自己很清楚,用不著問別人。如果有這些事情念佛的時候要懺悔惡念不好你要把這些惡念懺除。在念佛堂裡面多拜佛、多看佛,用觀像念佛念佛堂四周都懸掛著阿彌陀聖像,無論走到哪個方向都能看到,看佛的相好,把自己的念頭放下;最好也多拜佛,心裡頭所有一念頭統統放下意志集中念阿彌陀佛,觀察阿彌陀佛,禮拜彌陀佛,這就是修懺悔法門這樣做非常好。

  問:「念佛大約兩年時間,半年前,每當靜坐和休息時耳邊都會聽到佛號,請問是好是壞?」

  答:你不要去理會它,這是境界。你常去作意、去想這個事情就不好。世尊在《楞嚴經》教導我們一個道理境界現前不著相、不理會是好境界,只要一著相就不是好境界著相,就是你已經起心動念了,所以不要去理會。這個現象,一般功夫得力時都會有,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你心一靜下來就會聽到佛號,聽到時跟著一起念佛,不要去它是魔境還是佛境,想佛境也是魔境,想魔境當然更是魔境,所以都不要想它,這樣就好

  問:每天都供水、燭、一杯飯,供佛時間大約一小時,但是每回供佛之後,中間一杯總是減少。請開示

  答:你供的飯、水,當中杯子或者碗里的東西會減少,這是有人受用,很好你不要去管它,它多也好少也好,都沒有關係。我們供養是自己一個恭敬心,在這裡面起分別執著恭敬就會失掉,所以都不要去理會,都是境界

  問:「請問念佛時,念珠必須怎麼拿?」

  答:你喜歡怎麼拿就怎麼拿,只要自己拿得舒服、拿得習慣就好,沒有一定的拿法。有人說捻珠時不可捻過珠頭,因為有一念珠頭裡面有佛像,是這個關係念珠頭裡面有佛像當你佛像恭敬,所以才調過頭來。我們一般念珠都沒有佛像,沒有佛像就可以沒有任何忌諱

  時間到了,我只能答覆到此地,剩下來的問題,我們再找時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