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讀經、聽經的重要性

摘自《學佛答問》(答澳洲參學同修提問之五)
 

   問:人一定要肯定一切眾生本性本善,儒家教童蒙,《三字經》上第一句話非常重要,「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是純凈純善,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佛性,一切眾生個個都有。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

    答:迷失了本性,迷了之後,你就被外面環境染污。所以《三字經》上講得好,「性相近,習相遠」,那個習就是習氣,就是染污染污是我們跟自己的本性距離愈來愈遠,是這個道理聖賢的教育沒有別的,是怎樣幫助我們從習性回過頭來,恢復到本性,儒釋道三家的教學都是以這個為目標,所以叫聖賢教育。染污雖然很深,我們現在聽到了聖教能生歡喜這就是一線光明;換句話說,像世間人講,這個人還有救。如果聽到聖賢教育搖頭,不歡喜那他就沒救了,緣沒有。你能夠聽到聖教還能歡喜心,行,只要你能夠繼續不斷認真努力

    你要曉得佛經上常說的「四緣生法」,親因緣大家都有,所緣緣不相同。今天我們把自己所緣的緣,緣佛、緣菩薩這是無比的殊勝,一心一意想作佛、想作菩薩。佛菩薩的緣在哪裡?增上緣就是經教,要在經教裡面去學習,不要看人。人,他不管是大法師、老法師,他要沒有依經教去學,跟我凡夫一樣。不去看人,看人你就起分別、起執著,這個對自己不好。我們從經教裡面去學,不看人,我們對人還會恭敬;一看人,這個破戒,那個不如法對他就起分別、起執著,這個不好對我們自己修學有很大的傷害。

    所以真正修學的人,每天一定要讀經,讀經就是親近菩薩。讀經什麼?讀一種,沒有開悟的時候讀一種,讀一種你會開悟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很有道理你要讀很多,就不行了,那就很難。就是讀一種,讀一種讀久了,為什麼會開悟?久了他心定了,就這個道理;心定了,定能生慧,就開悟!所以讀一部經,天天去讀它,年年去讀它,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目的在哪裡?目的在心定下來,哪一天心定下來,智慧就爆發。智慧透出來之後,你就可以什麼經都可以看,什麼東西都可以學,為什麼?太容易了,一看就明了。
在過去,龍樹菩薩開悟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流傳在這世間,我們講《大藏經》,我們學起來多困難。龍樹菩薩釋迦牟尼佛留在世間的《大藏經》,三個月學完了,開悟了!所以他起傲慢心,認為這個世間東西沒有了,再沒有東西好學了,其他宗教東西都很容易。在這個時候,大龍菩薩把他帶到龍宮,看看龍宮裡面收藏的佛所講的《華嚴經》。《華嚴經》在定中講的,那個本子是(這是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的)「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微塵品」。龍樹菩薩看到這個就呆了,
傲慢心馬上就沒有了,知道自己懂的太少太少,還能夠有傲慢心嗎?才知道佛的智慧不可思議。龍樹菩薩開悟在初地,那個初地是別教初地,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菩薩,這要懂得。這也是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示範,一門深入有好處,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一切法門都通,這才叫走快捷方式你要是一部經一部經去學,那還得了嗎?你學到哪輩子才能通?

    我跟老師學經教,李老師把這個方法給我,所以聽經專心聽,不能寫筆記。為什麼?寫筆記分心,你又在搞妄想執著。就是聚精會神聽,聽懂多少就懂多少,不懂要去理會,教我這方法。所以他跟我講,學教要從教理上下手,為什麼?教理通一切經,這一經學通了,什麼經都通了。如果自己不是這種根器,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學教義也不錯。教義是什麼?通一宗。譬如我們凈土宗,我學《無量壽經》,我從教義上下手,凈土宗經典我都沒有問題;從教理上,那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全通了。教理是最高,理是見性這是最高的,都是要從戒定慧上下手。所以,基本就是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今天出家人不成就,連最基礎戒律沙彌律儀》你沒做到,在家人不能成就,三皈、五戒十善你沒做到;無論你用什麼功夫一門也好,是多門也好,你一生都不成就

    最後一個方法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或許你還往生往生就是成就,除這個法子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真正往生還是得力於戒、定,沒有戒、定的人不能往生。也許說這個往生的人也沒有學戒,他也沒有學定,你不曉得他往生的時候專心,心是一個,只有一念,沒有二念,這叫做定共戒,所以他能往生。戒裡頭有定共戒、有道共戒,那就不是形式,這個要懂得。戒律的擴充,三聚凈戒,除律儀戒之外,並沒有經文,沒有條文,你要懂得。總而言之,這樣才能夠清凈心,清凈心生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

    所以經教,學還是學一樣好,不能學多。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十年學五部經。我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小乘經;第二部學的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算是一部大經;第五部是《楞嚴經》。十年學五部經,我是以我的能力老師教導我的。《法華》我沒學過,我講《法華大意好像講了六十多個小時那時候沒有錄相,我不知道有沒有錄音帶。《華嚴》沒有學過,很多經論都沒有學過,但是展開的時候,這經卷意思我都懂,我能講。我雖然沒有辦法教理,我從教義上下手,能貫通,這是快捷方式。如果一部一部的學,那還得了,你十年能學幾部

    所以重在融會貫通,你才能真正得受用,才能得法喜,這個很重要儒家沒有講法喜,儒家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亦說乎就是法喜充滿,這才是真正在學習裡面得受用。自己最有受用的,自己能夠很明顯覺察,就是煩惱習氣沒有了。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到煩惱習氣都沒有的時候,純熟了。跟一切人都能相處,都能處得非常好,這就是學問之道。所以我常講,不能跟人相處,沒學會;真學會到一點東西,什麼人都能相處,跟動物能相處,跟鬼神能相處,你說你多快樂

    所以,經典的選擇,選一樣,哪一樣你喜歡你就選哪一樣。大經,像《華嚴太大了,可以選一品,也行,專攻一品。但是對佛學名詞不了解的地方要查《佛學辭典》,所以《佛學辭典》不能夠離開。對於世間東西也不例外,現在台灣,從前文化學院編的《中文大辭典》,編得很不錯,很好內容非常豐富,精裝本十冊,我們這邊很多,這是很好的參考書,這些工具書一定要有日本還編的有《佛經解說大辭典》,那個對我們研究佛教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