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臨終助念答問(第十集)

臨終助念答問  (第十集)  檔名:29-163-0010

  十、中陰期間及過後為亡者修福的方法

  問:中陰期間有哪些方法能為亡者修福?

  答:「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嚴身之具,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他的收藏的這些珠寶一類的,像首飾、珠寶一類的,這是嚴身之具。「屋宅園林」,他的房地產,屋宅是房產,園林是地產。「以施三寶,可拔地獄之苦」,一生縱然造作極重的罪業,如果能夠在命終之前,把他所有的財物供養三寶,這個福能夠超越他墮地獄的罪業。那麼現在這世間就如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有很多佛法、假道場,藉著佛教的名義,做一些違背佛陀教誨的這些事情那是造罪業。那你要是以這個布施供養他,幫助他造罪業,促使他造罪業,那這要墮到地獄,是愈墮愈深,不但不能出離,而且墮得更深,這個是必須要辨別的。「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聖像就是菩薩像。供養菩薩形像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報恩的意思。如同我們中國家裡面供祖宗牌位一樣,慎終追遠,報本反始,這報恩的意思,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念念不忘老師。第二個意思,見賢思齊,我要學得跟他一樣,把佛菩薩形像常常放在我們眼前,提醒我們,我要學得跟他一樣。供養菩薩,諸位特別要知道,絕不是在事相上的供養,所以一定要懂得形式後頭,是有表法、有修持功夫在里頭。不但我們自己依教奉行,而且這個表法還能夠勸導大眾如法修行,這個功德大了!這個勝因是從這個地方講的,那個他的罪業才能夠消滅。所以前面光目女跟婆羅門女做的,那是個好樣子,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這又是一段,又是一種方法念佛、念菩薩名號,這比前面更簡單。佛菩薩名號,裡面的含義深廣無盡,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曉得名號裡面含的意思,一定要把自己的性德念出來。佛的名號是性德的名號菩薩名號是修德的名號,性修不二。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念這個名號,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來,這叫觀世音菩薩;念地藏菩薩名號,是把自己孝敬的心念出來,這是地藏地藏是孝敬;文殊智慧普賢是實行、真干!所以念菩薩名號,要這樣念,那就真有功德。佛的名號是性德,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仁慈清凈釋迦仁慈,牟尼是清凈。念念以仁慈的心對待一切眾生在一切境緣當中,不失自己的清凈心,這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覺,覺就不迷,覺心不動,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叫一心稱念,念到極處就得一心不亂。一心是不動心,心還會受外面境界所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還會心動念,那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心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叫阿彌陀佛。我們能懂得這樣念法,那這個臨命終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了,這個功德大了。人雖然死了,他的意識還在他還會去投胎,我們講,阿賴耶識還在這就是「或聞在本識」。阿賴耶識它還在活動,活動,它也就有波動,我們的波動可以跟它的波動,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個就是加持這就是他得到的利益,幫助他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佛的種子。這個種子力量的強弱,在我們念的人,我們念的人明理,念念相應,那這個種子力量非常強大;如果我們不明這個道理,也合掌恭恭敬敬念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力量就比較弱。「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那麼這是說明家親眷屬為命終之人修福,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裡面,諸位一定要曉得它精神之所在,他為什麼會得福都在「誠敬」兩個字,沒有誠敬的心,照這個方法去做,還是得不到。至誠恭敬!沒有別的。誠敬心是性德,誠敬心是正覺。所以諸位要曉得,不誠不敬那是迷惑的相,那是業障;誠敬是覺悟,誠敬是性德流露,誠敬是般若放光。所以這裡舉一個例子,舉營齋這個例子,營是經營、是營造,就是你在辦齋。那麼這是我們佛門裡面普通講的午供,中午的上供,這就是營齋。營齋,你要注意到,「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你在辦這些齋菜、齋飯的時候,要有恭敬心。「米泔菜葉不棄於地」,這是敬物。米泔是什麼呢?洗米的水。我這齋飯是要供齌的,供養諸佛供養鬼神你看對他有這樣的敬意。我這個齋事沒有完畢的時候,洗米的水都不隨便倒,都不倒地下,真誠恭敬到這個程度,一定要等這個事情辦的圓滿之後,這些垃圾才處理,所以米泔、菜葉這個都是剔下來不要的。這是現在辦齋的人很少人知道,摘下來不要的菜葉馬上就丟掉了,何況泔水!「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先食是什麼?嘗嘗味道。在廚房裡面,你做菜嘗嘗味道那是什麼?你吃過之後再供佛,這大不敬這是一般常常犯的,不知道,不知不覺,不可以!沒有供養佛僧,你先吃,你把你吃剩的東西給別人,不要說對佛菩薩,對鬼神、對人也不恭敬或者是不精勤,就是你不認真去辦這個事情,沒有誠意、沒有恭敬心辦這個事情,那麼這個命終人都不得力,得不到你的幫助。「如精勤護凈」,我們真誠恭敬心來做,如理如法的來辦齋,如理如法修行,真的諸佛護念,龍天尊敬你,所以說,要精勤護凈。「奉獻佛僧」,那麼此地這個僧,諸位要記住,不是專門指出家人它是廣義的。僧是和合眾,佛的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四個人在一起共修,遵守六和敬,這就僧眾、叫僧團。「是命終人,七分獲一」,七分的功德,他得一分,如果我們做得如法,一分都得不到。所以這種誠敬的心,一定要在平素養成,不僅僅是我們對佛菩薩、對這些修行人,對所有一眾生都要修誠敬心,那我們來做這個事情功德、效力就很大。為亡人修福的方法很多很多,不勝枚舉,這個裡面我們總結它一個重要的綱領,就是誠敬,無論修哪一種福,都要「精勤護凈」,這四個字非常重要,精是純而不雜,凈是講清凈不染。所以用錢要用凈財,確確實實是自己應當得的財物,我們布施才有功德才有效果。如果是不義之財,所謂慷他人之慨,這不行,這個是不凈不清凈,這不是凈財。你用這種財來修福,得不到。

  問:何以超度能使亡人得利益

  答:如果這個亡人在生前是個念佛的人是個明白佛法的人是個念佛人,那麼他過世之後,誦經他聽了之後,很可能提醒他念佛往生凈土那他就決定得生凈土。所以這些超度佛事,是給他做增上緣的,唯恐他忘掉,特別來提醒他。假如他在生前沒有接觸過佛法那就很難了,就完全憑福,他只能夠達到忉利天。所以這個利益大小不相等,經文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自己要去思惟為什麼超度他能夠得利益。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如果不是因為他命終,家裡的人眷屬就不會修福,也就不會得殊勝利益。因為這個緣故,家親眷屬才修福、才禮懺、才誦經、才拜佛這是亡者給家親眷屬修福的增上緣,是這麼一個原因,所以他得七分之一的福報。所以家親眷屬所修的福愈大,他得的就愈多

  問:親人臨終喪事,邀親朋好友聚會,殺生吃肉、祭拜鬼神,是否有效?是否妥當?

  答:地藏菩薩大慈大悲,勸導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要謹慎,決定不能殺生,決定不能造惡緣。所以人過世了,要給他辦後事,要邀請家親眷屬,他的親朋好友,這個聚會裡面有很多殺生吃肉、祭拜鬼神,這個都是造罪業,那麼這是我們隨時隨處都看到的。我們要想為亡人祈福,還要殺害眾生祭祀,我們仔細想想,唯恐這個亡人在生的時候,殺業造得還不夠,還要給他添一點,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唯恐他墮落得還不夠深,再把他往下塞一點,就幹這種事情,絕大的錯誤!「假使來世」,是說這個臨命終的人已經死了死了之後那就是屬於來世。「或現在生」,是這個人還沒斷氣。但是這個人在生是個善人是個好人,自己沒造什麼罪業,因為他的家親眷殺生祭祀,「拜祭鬼神,求諸魍魎」,魍魎是邪神邪道。病重了、病危了,求這些鬼神來幫助,不知道他造的是罪業,殺生祭祀。那麼殺生祭祀是為這個病人,他本來是可以生善道的,「生人天中」,他生善道,因為家親眷屬造這一些罪業,這個罪業他要承當,他要到閻羅王那裡面去辯論。所以生善處就耽誤了,「晚生善處」。如果已經斷氣了,他在閻羅王那邊還要辯論,耽誤他生善道的時間;如果沒有斷氣,你看他在病床上的種種痛苦是他神魂在那裡辯論。

  問:現代人不懂得辦喪事的基本儀規,時常請鼓樂隊吹著流行歌曲,或者雖請出家人誦經念佛家人卻嘻哈,陪客話家常,如此行為是否會引起亡者的瞋恨心?

  答:這個事情不要問我你想想就知道了如果你死的時候,你的家親眷屬這樣搞,你高不高興?這個好像不是一種悼念,這好像是很歡喜,「死得好,死得太好了!」不就是這個意思嗎?中國古禮完全都喪失掉了

  問:亡者在一周年之內,六月初六是過橋,這個環節是否還要辦?怎樣辦才如理如法

  答:這個事情《玉曆寶鈔》有,佛經也有,依照這個去做就好。確確實實,一年、三年,多半是屬於紀念的性質,這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真正的意思在此地。儀規可以從俗,但是要學從簡,不要太繁雜,不要浪費。再來就是多做社會慈善利益眾生好事,把這個好事迴向給他就好

  問:父親過世之後,我們為他寺院牌位,並常做善事迴向,但至今一年多,家人還是常見家父被人追打,請問弟子應該怎麼做

  答:給他善事迴向不能間斷,遇到這種情形,最好替他消災消災就是把功德迴向他的冤親債主,希望冤親債主跟他的過節解開、化解,這就對了,這個是後人都能做得到的。做法專心,專,它才能通、才能感應譬如說,我們用一個月時間每一天念一部《地藏經》,專門為他念,專門為他的冤親債主念,希望以這個功德把他的冤結化解;或者我每一天一萬佛號,就是專為他,這個效果很有效。如果真的發心,就是真誠心去念,我相信一個月到三個月這個就化解了。化解之後,會有很好的瑞應,你會夢見你的父親回來感謝你,找麻煩的冤親債主再就沒有了。

  問:死後四十九天中陰身時,超度有其作用,但中陰身過後,每年祭拜做功德,去世的人如何獲得?

  答: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因為四十九天,他未必去投生,他在中陰身的時候,中陰身每隔七天有一個變易生死,他受痛苦,所以在這時候給他誦經超度,減少他的痛苦,他可以得到幫助。如果他要是投生到別道,每年的祭祀,這裡頭有兩個意思,不管他在哪一道,迴向功德他也能夠得到一點;但是更重要的意思,是培養我們自己的德行,慎終追遠。我們很遠祖先,我們都不忘他的恩德對於最近的父母兄弟,於我們有恩惠的,當然更不會忘掉。所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能夠得這樣的效果,所以這是很有意義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