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尊敬的胡老師,您好!我特慚愧,學習傳統文化以後,總不能把學到的聖賢智慧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每當生活中一遇到境界就傻眼了,考試就難過關。主要是家庭問題,丈夫與我一直分居,兒子讀大二,且找了女朋友,他們不相信《弟子規》的教育,我很著急又很無奈。真佩服您轉變企業、轉變家庭成員的成就。我知道我是沒有真干,如何下手感到很為難。
答:問題全在外面,老公跟我分居了,他們都不學《弟子規》了。我希望這三張紙寫寫你自己怎麼自私自利,寫寫你自己怎麼不知道感恩,答案就找到了。換句話說,外邊有問題嗎?外邊沒問題。外邊在你眼前示現的這些人事物都是佛菩薩來度你的。丈夫不喜歡你,你不招人待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肯定是一個讓人討厭的人。那為什麼你讓人討厭?曾文正公說,「家敗離不得一個奢字,人敗離不得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得一個驕字」,你自以為是。看看你這個文章寫的,你認為《弟子規》好,別人就得學;你認為他們不學,你就難過、你就著急,了得嗎?《弟子規》成了你的獨家經營了,成了你判斷人對錯的是非,你把是非人我拉到《弟子規》里邊來,你不僅自己不能成就,你還斷人家對《弟子規》的關系,你惡化了這些人跟《弟子規》跟聖賢人教育的關系。人家通過你的身上,不願意學習聖賢文化,人家看不起學《弟子規》的人,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所以問題不在外。
通過你這篇這個問題,他們不相信《弟子規》,我很著急。你著哪門子急?你得著你自己的急,你沒福。你有福嗎?這么好的東西,先生和兒子不學。福從哪來?福自己求。說這人真有福氣,爸爸、媽媽全信佛,那我的福本來自性當中具備圓滿的福德,為什麼今天福報不現前?沒別的,你看看你的條子,我很無奈、我很失望、我很慚愧,好像問題全在別人身上。所以我這次來香港向大家報第一集當中,就給大家講了這個故事,七個兒子和一根拐杖。我在這再把這個故事大概的講一遍。
有個老婆羅門歲數很大,老年人,拄著拐棍要飯,行動很不方便、很吃力。佛陀在托缽的路上碰到了他,然後佛陀就問:老人家,這么大歲數了,為什麼還要出來要飯呢?然後這老婆羅門說:是啊。然後佛陀說:難道你就沒有孩子養你嗎?他說:我有,我有七個兒子。大家注意聽,就是剛才這個同修寫的這個問題。我有七個兒子,不過他們都娶妻生子了,問題在外邊。所以他們都很忙,他們有妻室兒女要照顧,所以就養不了我,就把我給轟出來了。這不是一樣嗎?他們都不學聖賢人教育,我很著急、我很無奈,這老婆羅門要飯的也很無奈。佛陀,請你告訴我,我應該如何讓孩子轉變?還是要轉變別人。佛說:道理要用心聽。實際上這是普通話,就是諦聽,道理要用心聽,你要做好轉化兒子的工作,他說:那要轉化兒子可就太難了,他們根本就沒時間聽我給他們講。佛說:不是讓你兒子聽講,是你自己要做轉變。這個老人家說:我自己能做轉變兒子就變了?佛說:對,你變了,兒子就變了。
這老人說:那我怎麼變?你看看你還有一根拐杖,你就感恩這枝拐杖。老人說:我感恩拐杖?對呀,這拐杖沒作用嗎?第一,幫你走路對不對?第二,要飯的時候,有惡狗來,它是不是能把惡狗給你趕走,保證你的安全?對!第三,過河的時候是不是能幫你探河的深淺?老婆羅門說對。大家注意聽,佛非常有智慧,所以我告訴您,您什麼都不要想,止住妄念,這是我說的,止住妄念,就想你手中這根拐杖,好好拿著它走路。止,止觀,止住妄念,止在這根拐杖上,別再胡想了,你之所以沒兒子養你,就是你妄念太多。止住它,止在哪裡?止在這根拐杖上。他沒有說阿彌陀佛,也沒跟你講什麼性相、理事、因果,沒跟你說大道理。你老人家就止住這根拐杖,你好好拿著它,心裡除了拐杖什麼都不想,止。觀,觀什麼?第一,它能幫你走路。第二,它能探測水的深淺,第三,它能幫你轟走惡狗,觀。所以止觀完了以後怎麼辦?感恩!這個老婆羅門一聽:是,我到這個時候我還能感恩誰呢?我還能靠著誰呢?只能靠這根拐杖。他覺得佛說得特對。他打那以後,天天嘴裡就念到感恩,感恩這根拐杖,感恩這根拐杖幫我走路,感恩這根拐杖幫我轟走惡狗,感恩這根拐杖幫我探測水的深淺,以測安全。從此後,拳拳服膺佛陀教誨,聽話、老實、真干!
後來,有一天佛在耆闍崛山講法。這個老婆羅門又去托缽,碰到一個好心人,他說:老人家,你怎麼這么高興?你一個要飯的,怎麼那麼喜悅?他說:我現在一點煩惱都沒有了,我特別高興,因為我知道感恩了,我生活的特別充實。他說:你怎麼會變?他說:你知道嗎?這好心人說現在佛陀在耆闍崛山說法。他說:佛陀?是啊。我這就是佛陀教給我的,讓我感恩。他說:那你現在趕快跟我一塊去聽佛陀講法吧。他說:好啊,好啊。他們兩人就去王舍城耆闍崛山去聽法去了。
然後這七個兒子也在同一個城裡住,這七個兒子自私自利,爸爸都不養,你說福薄到什麼程度?碰到了鄰居,鄰居說:佛在耆闍崛上講法,如果佛要給你賜福,你將得大福報。這七個兒子一聽,那自私自利想要福,誰不想要福?那就來到了耆闍崛山。兒子不知道爸爸要來,爸爸也不知道兒子在現場。老人家等趕到現場的時候,佛已經開始講法了,佛一看老人家來了:老人家往前走、往前走,來,你說說你是如何感恩的?老人家,三個指標,面露笑容、滿面風光、一點煩惱都沒有。真的感恩的人是這種表現,你要沒有這三條表現,你沒有生起感恩的心。面露笑容、滿面風光、一點煩惱都沒有,心存感恩的人,臉上就露出這種狀態。
這老人家就來到了講台的前面,佛說:你跟大家說說你是如何感恩的?他就把這段故事一講。佛就看了他七個兒子說:是啊,是啊,什麼人最有福呢?會感恩的人最有福。現在很多人可憐,放著父母不養,將來老了以後,會遭兒子對他的不好,兒子會不孝敬你;死的時候還會墮三途,這種人生就是太悲哀了。這七個兒子一聽,爸爸在現場這么高興,感恩拐杖,再加上佛陀的教誨,即刻良心發現,就痛哭流涕跑到了台前,爭著要養爸爸。先是給爸爸跪下來磕頭,然後懺悔,然後七個兒子說你跟我走吧,你跟我走吧。知錯了,改正了。
我就問:佛這么聰明、這么能幹、這么有水平,為什麼不叫七個兒子來勸勸呢?說你們應該孝敬爸爸、媽媽,不孝敬爸爸、媽媽可下地獄,人不孝還不如畜生。這沒有吧?再一個,佛也沒給老人家出主意跟他打官司,他有撫養義務。七個兒子怎麼也得來一個,一家住一個禮拜,七個禮拜,兩個月拿下來了。也沒有找街道委員會,說做做工作?沒有。為什麼?全是你自己的問題。為什麼你有問題,兒子不養你,福薄到這種程度,七個兒子都不養你,福薄了。所以你要飯,所以你當叫花子。為什麼福薄?大家體會體會,不會感恩!不會感恩的人福薄,感得這個果報,兒子不養。佛沒給他講里邊太多的道理,你好好感恩這根拐杖,通過這根拐杖是藥引子,把你感恩的心引發出來,一旦你的感恩心出來,問題迎刃而解,心想事成。這老人家就不知道道理,在真干,他行他不解。解門進來也行,行門進來也行,哪個們走進來都可以,走向覺悟,都可以。你看佛說的是解,老人家說的是行。佛沒跟他玩那麼多概念說止、觀,讓他這么做,他拳拳服膺,聽話,最後果報現前。果報現前,我們大家考慮,老人家有人養,生活美滿幸福。兒子呢?如果老人家不感恩、不念這個拐杖的恩,以後這兒子不孝敬爸爸會墮三途,對吧?老人自己的感恩心一出來,把七個兒子全從地獄救出來,對嗎?自度才能度他。那自度了沒有?兒子爭著養他,那大福。度他了沒有?兒子開始孝敬爸爸,開始盡孝道,不下地獄了。
所以你要想讓丈夫和孩子學,你得生起感恩的心。你這裡面對孩子有不滿,對先生有怨、有對立,一點感恩都看不出來,所以你福薄,所以先生不搭理你,所以兒子不學《弟子規》。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故事講給您聽,找到你應該感恩的對象,哪兒?一切人事物都應該感恩。貧賤到叫花子都有要感恩的事,不是嗎?為什麼佛講出這個故事來?他為什麼舉一個叫花子告訴我們這些大福報的人?叫花子尚且有感恩的事、感恩的器物、感恩的對象,我們找不到感恩的點,心粗而眼翳!問題不是沒有感恩的對象,是你心太粗了,是你眼睛有障礙。什麼東西障礙你?自私自利,沒別的。所以寫這么多,謝謝。回去把感恩的心生起來,感恩的人有福,先生愛,兒子聽話,都跟著你學聖賢教育。
我在這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剛從長春辦論壇回來,也是像你兒子這么大歲數,你這兒子是大學二年級好像是,這個孩子比你兒子還小,上初中。爺爺奶奶跟他媽媽不和,他媽媽兒媳婦,是他孫子,他做媽媽的工作,說:媽,我都學《弟子規》了,咱家不和(你看這孩子),你怎麼能跟爺爺那樣呢?爺爺是咱長輩,是爸爸的爸爸,應該尊老愛幼;你看你對你的媽媽,對我姥姥、姥爺那麼好,對我的爺爺、奶奶你就不好,「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他數落他媽,你看這孩子不檢討自己。「行了吧,你那爺爺、奶奶不一碗水端平,對大哥好,對大伯好,對咱們不好,咱們家裡什麼東西是咱們買的,家裡什麼貢獻是咱們做的,這胳膊肘就向外拐,對其他兒子好。」一肚子怨氣,勸不過來。這孫子勸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你們就跟我媽媽好吧,做做工作,團結吧?學《弟子規》了。他學《弟子規》,他知道這是好東西。因為他要落實《弟子規》,「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我要勸,我要把我的媽媽跟我的爺爺、奶奶勸好。「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爸爸、媽媽數落他,他的爺爺奶奶也批評他:什麼,沒有像你媽那麼不懂事的,真不懂事,我們真倒霉,攤上你那麼一個媽。他就批評他爺爺:爺爺,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兒媳婦你也得愛。「你別跟我說這個。」因為他這兒子跟他爺爺、奶奶鬧對立,就像你這一樣,全是對立,他聽不進去。抱著對立的心態去勸他爺爺、奶奶。後來這兒子也不是哪個老師教給他,這個我忘了,反正有這么一個情節。
最後這個兒子不再批評,從我做起。怎麼做呢?每個禮拜保證幾次給爺爺按摩。什麼都不說,給爺爺按摩。第二,學習成績特別好,說我一定要讓爺爺尊重我,我一定要讓爺爺要為我而感到驕傲,我要學習好,我要當三好學生。乖乖,學習成績直線上升,全給爺爺拿喜報,三好生、a、優、全校標兵。爺爺這高興,為孫子感到驕傲,你看哪有爺爺不愛孫子的!第三,幫著爺爺洗腳。兩個月下來,爺爺實在覺得孫子太可愛了,得誰跟誰說我們家大孫子真有出息,那個孩子好,懂事!那時間到了,有一天,他說:爺爺,您覺我表現好嗎?「孫子,還說什麼,太好了!爺爺有你簡直太驕傲了。」爺爺,我求您一件事。「別說了,孫子,我這么好的孫子求我什麼忙我都得幫。」爺爺,我就求您一件事,大人不計小人過,您到我們家去看看我媽媽。這爺爺一聽,臉就拉下來了:看你媽,你媽那個不懂事。「爺爺,她是不懂事,她是不象話,就沖她給您生這么一個好孫子,您就去看看她。」這爺爺一想,是啊,沒這兒媳婦哪有這么好的孫子!而且孫子都說到這種程度了,哭著,號泣隨,撻無怨,求爺爺奶奶。得了,爺爺說:不看僧面看佛面,我就沖著我這孫子對我這么好,給我按摩。人心都是肉長的,感化了。跟他的太太,跟他的奶奶,買了東西就回去看這媳婦。一到家還氣哼哼:什麼什麼,我和你媽來看你來了,買點東西。咕咚就撂倒桌上了,「我們原來當長輩的對你關心也不夠,給你說聲對不起。」這兒媳婦一看,乖乖,公公、婆婆親自登門,還買了禮物來道歉。咕咚就跪在老公公前面,抱著老公公腿就哭上了:對不起,爸爸,我怎麼能讓您到這來給我道歉,全是當媳婦做得不對。大圓滿。
我就問這個孩子怎麼感化了爺爺?怎麼感化了媽媽?從自己做起。不是嗎?行有不得,皆是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你不能做感化先生和兒子的工作,問題不在外,問題在內。皆是己之德未修,您的德行沒修到那個分上,你倒想感得那好果報?no way,那不可能的。感未至也,你的感化沒做到。人家孩子做到了,學習提高了,孝敬爺爺,德行長了。行有不得,皆是己之德未修,我們就問問這個兒子、這個孫子修沒修德行?修了。還有什麼德比孝敬爺爺的德更大?還有什麼德比完成自己的本職學習,在全班始終第一名這德大?沒有了,作為學生敦倫盡分,該乾的都幹了。感未至,感化了沒有?感化了。爺爺實在莫不開面了,這么好的孫子對我這么好。為什麼你求先生,先生不答應?您跟人家感化到哪分上了?您對人好到那分上了嗎?您對人關心到那分上了嗎?您給人有那交情嗎?人家孫子跟爺爺有,這個緣是善緣,這個緣是深緣,人家孫子一張口,爺爺就幹了。你一張口,先生到隔壁屋睡覺去了,分居了,說什麼?是人家的問題嗎?自己的問題。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絕對的,沒有例外。大家千萬別,「那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承認,但是我們家」,別但是,沒但是,no but,沒但是,就是你的問題;一但是,這就吹了,你就不改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絕對的。實際上這八個字,今天這些問題全都回答了。那太對不起大家了,坐這兩個鐘頭就說這八個字,那不得給大家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