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有人自稱是某某佛菩薩再來,請問應以何態度面對?

問:第二個問題,有人在道場自稱是某某佛菩薩再來,請問大眾應以態度面對?執事者應如何處理?

法師答:這個事情,在現代社會,全世界都有,早年我在美國就遇到過。有些信徒問我,自稱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來問我不是真的我說有真的。但是自古以來,真的佛菩薩再來身分一暴露他就走了這是真的。你看傳記裡面記載永明延壽大師這是我們學佛同修都知道的。那時候錢王是他的大護法對他非常尊敬有一次錢王打了個千僧齋,就是供養一千個出家人吃飯,國王請客,供齋修福。坐位,當然首席上位,幾位老法師都很謙虛,互相在推讓。推讓,沒法子大家都不肯坐。突然從外頭來了個穿得不怎麼樣,破破爛爛的一個和尚就進來了。這個和尚進來,就往大位當中去坐。人家也不講話都是出家人,供齋是平等心,好,就讓他坐,大家坐定了。

吃完之後,錢王就向永明大師說,我今天供齋,有沒有聖人來應供?永明說有。什麼人?定光古佛。定光古佛來應供!他說哪一個?就是坐在上位的,人家也不曉得叫什麼名字,耳朵很大就是,那個大耳朵的和尚就是,他是坐在上位。錢王馬上派人去找,就追蹤,真的找到了,在一個山洞裡,他住在山洞裡,把他找到。找到之後,大家知道他是定光古佛,就特別恭敬禮拜。他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就是多話、多嘴,把他身分暴露,他就坐化了。這是真的,身分一露就坐化。大家一看,定光古佛圓寂了,再一想他的話,「彌陀饒舌」,那永明延壽大師阿彌陀佛再來的。趕緊回去,回去向國王報告永明阿彌陀佛再來。錢越王非常歡喜這是他的老師,沒想到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趕緊帶著人去老師還沒有出門,外面有人報信過來,報信的人得很快,幾乎跟錢王爺撞了一跤。「什麼事,這么匆忙?」永明大師圓寂了!身分暴露馬上就走,是真的;身分暴露還不走,是假的,哪有這種事情

身分暴露的時候都是這樣。你看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他是宋朝時候,跟岳飛時代,奉化人,浙江奉化人,也是身分暴露就走。他不是別人說的,他自己說的,他告訴別人,他是彌勒菩薩化身,說完之後他真的就坐化了。所以,以後我們寺廟里供奉彌勒菩薩,統統供奉他的像,彌勒菩薩的像。在中國曆代,你們從《高僧傳》,還有居士居士當中也有菩薩再來你去看,身分一暴露馬上走了這是真的。身分不暴露,他要說他是菩薩再來,叫妖言惑眾,那是佛不許可的。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到世間,可以暴露,暴露馬上就走。但是暴露身分人是少數,多數的身分我們都不知道。像印光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身分,那都不普通人,但是身分沒有暴露,我們不曉得。這些道理總要懂。

遇到這些,遇到這些不要放在心上就好,他縱然是佛再來也好,菩薩再來也好,我還凡夫我現在著急的是我怎樣成佛、怎樣成菩薩,這個才重要。所以不要去看別人,要回過頭來看自己。你依照哪部經典,依照哪個法門去修,認真修學,你就菩薩。你依照《地藏經》修學,你就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很多,無量無邊,《地藏是一個法門菩薩學生就好你在學校念書,你念國文國文是個科目國文系的學生有多少太多了,大家都在學,哪個人能學成功?那要靠你自己努力。你修地藏法門你是地藏菩薩;你修普賢法門你是普賢菩薩。所以完全看自己要發菩提心,要認真去修學,這樣就對了。

所以聽到別人這些話,我們心裡明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一定要清楚,不能被人騙。佛門裡頭有假的,有假菩薩、有假佛,很多,你要不小心就會上當、就會受騙。所以你心要定下來。世尊非常慈悲,在臨走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這個一定要懂得。佛不在世,我們學佛依靠誰?佛第一條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經典現在也有假的,有偽造的。現在這個世界仿冒太多,假東西太多,連佛法都是假的。怎樣鑒別?《大藏經是個標准,這個經典《大藏經》里頭有,這是可靠的;《大藏經》里頭沒有,不可靠。

在我們近代出版的《大藏經》,就有問題,現在人很多東西也都自己編到《大藏經》里去。從前可不容易,這本經書要編到《大藏經》裡面去,要皇上批准,要當代的高僧大德審查,都同意,沒有意見,呈給皇帝皇帝批准才能入藏,非常嚴格。因此我們看《大藏經》的經典要看古本古本《大藏經》有沒有這個經典,可不能看現代的。這都要很慎重、很小心,「依法不依人」。我們在《藏經》裡面,看自己的程度自己的修學環境自己的能力,選一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對了,你就不會走錯路。所以頭一個是「依法不依人」。

第二個是「依義不依語」。經典都是梵文翻譯的,同樣一部經有很多譯本,到底哪個對?都對。如果不對,留不下來。你看無量壽經就有二種譯本,古大德告訴我們,這十二種譯本內容裡面去看,能夠推斷釋迦牟尼佛一生不是講一次,至少講過三次。釋迦牟尼佛講經只講一次,沒有講重複的,唯獨《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這個憑據在哪裡?憑據在願,願是最明顯、最重要的。你看現在留下來的五種本子,有的本子二十四願,有的本子三十六願。宋朝譯本,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經》,就是三十六願。有的本子,像康僧鎧的本子,就是四十八願。如果是一次講的話,翻譯絕對不會把它翻成這個願文,從這個地方來做證明,釋迦牟尼佛至少一生講過三次。所以願文內容大致是相同,但是條目不一樣,證明佛在世不是講一次,多次宣講。多次宣講,就知道這個法門的重要性,普度眾生

所以,這才有會集本的產生。第一次會集是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第一次會集本。他的本子叫《大阿彌陀經》,這也入了藏,《龍藏》里頭有。第二次的會集是前清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當然會集比王龍舒的要會集得好,可是印光大師對他是有批評,還是美中不足,可見得會集不容易。到民國二十年前後,夏蓮居老居士第三次會集,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會集得好,前面兩種本子不足之處,他都修正、都訂正了。而且文字通俗,五種譯本內容全都包括在其中,真的是五種譯本大成,非常希有難得。諸位看到這個經本前面梅光羲老居士一篇長序,你就能看到,就能夠了解。這個本子確實是好,我們在全世界流通,依照這個本子修行得度的人很多。這是順便跟大家提一提,是「依義不依語」。佛講的意思對,言語文字有什麼關係這樣子我們對於譯本、會集本才產生信心,沒有懷疑。

第三條,佛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了義跟不了義沒有一定的講法,用最簡單方法來說,就是我們現前得真實利益,就是了義。我們現在修學,這一生得不到真的利益利益還要到來生後世,這就不算是了義。確實能幫助我們開悟,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能幫助我們往生作佛,這是最了義的。

最後一句很重要佛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識是感情用事,智是理智。佛教導我們,學佛人要依理智,不能動感情,動感情很容易走錯路。這是世尊臨走之前教給後世的四句話你能夠遵守,如同佛在世沒有兩樣,所以這個很重要

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三十二)(共一集)

法師主講2006/5/5 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普皆迴向

我得清凈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通達甚深微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