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十幾年放鳥的經驗

總結十幾年放鳥的經驗,放鳥過程中還須注意以下細節:   一、放生地點盡量找林木茂密之地,最好進山,附近有河流湖泊水源更佳。因為鳥兒在籠中困得時間太長,難免又渴又餓,此時找不到食物還能撐一段時間,但找不到飲水就很危險了。所以部分鳥兒被放之後,往往因為難以適應環境而死,多數其實都是渴死的。某次與本地“菩提學習小組”師兄們一起放鳥,驅車很長時間來到一條河邊才放,其中一師兄問為何要跑這么遠,鳥兒不是隨處可放嗎?告知以上原因後他才明白並立即對我們的考慮細致表示隨喜。   二、盡量在天黑之前將所有鳥類放完。除了貓頭鷹等夜行鳥,其他多數鳥類比如斑鳩都會在天黑之前投林棲息,放得太晚,它們在黑夜裡辨不清方向,會瞎飛誤撞,很容易被其他野獸吃掉。之前很多次進山放生,放鳥時都已入夜,此時它們往往難以適應,呆在原地很長時間才知道飛走,後來只要有鳥,一概都會在落日之前全部放完。   三、不同地域的鳥類最好在當地放生,一些遷徙性的候鳥盡量不要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放生,以免它們難以適應溫差環境死亡。當然,這個只是盡量,如果面臨不救必死的情況,那麼不管南方北方先放了再說,比全軍覆沒強過百倍!   四、一般小鳥和猛禽、野獸等最好分開來放。這個我們有切身體會,一般情況下的放生什麼物命都有鳥兒更是各種各樣。以前沒經驗,往往都是所有鳥一起放飛。常見情形是:本來各種小鳥出籠後都會在附近樹上歇歇腳,可是一放出來一隻鷹或雕,其他大小鳥兒立即四散奔逃,跑得慢的現場就被鷹們擒住,就地啄食!此時也沒道理跟它們講,只能一塊石頭扔去,將鷹趕走。   還有野貓等獸類也盡量不要和鳥放在同一地點,某次剛放完斑鳩後又放出兩隻野貓。有隻斑鳩可能餓極了,就在附近不遠處啄食草種,那隻大黑貓還真夠“蒼”,“噌”一聲撲了過去,斑鳩驚覺立即起飛,老貓竟平地跳起一米多高一爪子將它拍了下來,然後在我們眼皮底下,緊接著一爪子將斑鳩的肚皮豁開,逮住內臟就啃,看得我們目瞪口呆,根本來不及救援!後來得知,那兩隻貓也已經兩天水米未進了,難怪會飢不擇食,之後再放貓都會留到最後單獨找地方放,儘管它們會一直“喵喵”叫個不停以示抗議。   五、很多被網捕的鳥兒翅膀都已受傷,有的是獵人強行從網上撕下時弄傷的,有的是獵人將翅膀剪去一截,以防它們逃走。此時即便被放生它們也喪失了飛行能力,但其求生慾望很強烈,仍會拼全力一蹦一跳藏身到草叢中。遇到這種情況,放完生後不要馬上離開,要將不會飛的鳥收集起來,將它們送到密林深處,以免被人發現再來捕捉。   有時會有師兄提出先拿回家收養一段,等它們翅膀長好後再放,但這不太具備操作性,因為多數野生鳥類都會因為難以適應新環境或氣悶而死,多數情況還不如將它們放歸山林生死由命。如果其他地方師兄實在想收養,再重複一遍前文提及的竅門鳥兒受傷的羽毛自然恢復原狀需要很長時間,最好將其受傷或被剪的羽毛連根拔去,這樣長出羽毛時間要短得多!如果喂不死,很快就能重回藍天!   六、鳥類極易窒息死亡,尤其是在夏天天氣炎熱之時,所以在運輸過程中一定要將它們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裝鳥的器具也要注意,最好用透氣性好、空間大的鳥籠,千萬別圖省事用塑料袋網兜等,否則到達放生地點很多鳥早已悶死了!遇到這種情況,很多師兄放生信心會大受打擊,甚至會打來電話問這樣會不會造業,我總是安慰他們不會的,因為你發心是為救護眾生!當然考慮周到一點就更好了。我們自己也經常遇到這種情形有次去市場上買山雞,沒籠子可裝,就把它們裝在網兜里,以為網兜該足夠透氣了,沒想到帶進山之後還是死了兩隻,總結原因可能是因為空間太小它們無法動彈,所以還是窒息而死了!   七、每次放鳥都會有少數因為種種原因死在籠中,放完之後不要隨意丟棄,只管活得不管死的,一定要將它們的屍體收集起來,再念幾遍經咒之後埋葬,我們一般會念“往生咒”和佛號。埋葬時挖的坑要盡量深,以免被野貓等聞到後再刨出來吃掉。掩埋眾生屍體功德也是很大的,除了這個,平時在路上碰到被車撞死的貓狗眾生屍體,隨手將其掩埋,令其神識得安,也是大功德一件!   八、冬天給鳥類施食放生一樣重要!冬天食物較少天氣寒冷,城市中很多麻雀、野鴿子都會因凍餓而死尤其是北方!所以建議各位同修,冬天經常給鳥類買些食物如小米、大米等,或將家中剩飯米粒、麥谷等放在陽台或庭院潔凈之處施食與之。對我們來說幾塊錢不算什麼,對它們來說無比重要!有了救命的食物,它們就能熬過漫長的冬天!而救鳥一命,您也必定福壽綿長!(廣為轉發,可使無數小生命得救,功德無量!)   九、放鳥時如果遇到捕鳥的粘網,不用客氣,堅決拆除,下網人本身就違法,心虛之下,一般不會爭執。有次去河邊放鳥,正碰到一個小夥子在沿著河岸設網,足有幾十米長,高十米左右。我們立即驅車上前,由我出面冒充林業公安,稱接到群眾舉報前來查處,狠狠地訓了小伙一頓並沒收了他一張網。小伙沒有絲毫懷疑,任我教訓半天並保證以後絕不再犯,這才放他走人,那一帶的鳥兒們應該能安穩一陣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