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應如是住,降伏其心,是指什麼心?

  問:《金剛經內容所說的,應如是住,降伏其心是指什麼心?《金剛經內容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什麼心?

  傳喜法師:《金剛經內容所說的,應如是住,降伏其心是指什麼心?我們這個心是不是很複雜,我們的心是不是很多狀態,心能造天堂,心也能地獄,心也能成佛,從做到至善圓滿的,到做到最不好,最不好的,都是心,都是心最初的這個,它是這個源,等於是根源,就是都是這個心,所以心是很複雜的,應如是降伏其心,什麼心需要被降伏,所以《金剛經》是讓我們要認識出,佛性如金剛一般,要依靠著金剛的這個佛性皈依,要皈依,要皈依,反過來說,如果無明的心,無明的心是不是需要被降伏的。所以你比如說,我們安住在這個金剛心狀態當中的話,那種種的分別,生滅就會自然被降伏住。應如是住,這個如是,非常重要,這個如是,也是我們佛性的一種狀態,是金剛心的狀態,這個金剛的佛性,因為他遍一切處,在佛不增,在生不減,所以通過佛法的修習,慢慢了知,慢慢了知,慢慢的與這個相應,就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了解什麼是佛,我們如何去皈依,與佛不相應的心,我們要把他降伏,所以應如是住,降伏其心,應如是住,就是降伏其心諸具體的方法,這個是指什麼心呢?這個是指就是金剛心,我們應當安住於金剛心,而令他不轉到生滅轉到有漏的上面去。所以第二句《金剛經內容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什麼心?

  應無所住,應該對什麼東西所住,對不對,應對世間的幻相,包括幻相當中的主人,我,所以不住色生心,這個我裡面分色、受、想、行、識,從我們的身體上又分眼、耳、鼻、舌、身、意,對外在的色、身、香、味、觸、法,既不對色塵外在的色塵生心,也不對內在的色法生心,不管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分開來講,還是這個組成色、受、想、行、識組成的我,也不能對色生心,也不能對著我生心,所以無我相,不住在我相,無人相,不住人相,我相,人相,加在一起就是眾生相,既然我相人相都了達了它的本性是無的,那更不能住眾生相上生心,所以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色、受、想、行、識生心,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生心,也就是不住這些假相而生心,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是什麼心,這就是慧心智慧的心,不要住在這虛妄上,一個人住在智慧狀態的時候,我們的這個身心好像,我們凡夫身心就像一個炮彈一樣,裡面有*,裡面有火線,裡面還有那個撞針撞擊的那個地方,只要一點,它這個炮彈就會發射出去,但是通過修行,通過自我觀照,就把引信也給拆除了,把*也給倒掉了這一生命就不再會發生負面的作用了,不僅不發生負面作用,而且要應當再生起慈心、悲心、喜心、捨心,願一切眾生獲得快樂快樂的因; 願一切眾生遠離痛苦痛苦的因;願一切眾生能夠也找到無苦的快樂,沒有陰影光明,更希望一切眾生,不要執著在親、仇,因為親仇只是假相,遠離親疏,住平等清凈的一種大捨位,大捨位就是大得位,你知道嗎?你當得到智慧生命的時候,你就會捨去那個小的,干擾你的生命幸福的,干擾他人生命幸福的,生命錯誤的選擇的,你就會把那些都放下,所以這個捨,慈、悲、喜、捨這個捨是什麼?是對錯誤的遠離的捨,遠離親疏,住平等捨,這平等捨就是什麼,這個就是一種大的得,得是得到的得,我們中國叫捨得,捨得,沒有舍的智慧,你又會得不到這個,智慧生命的新的境界,高的境界,我們往往現在,我們判斷一個事物價值是從我的主觀的角度在看,真是我的主觀卻製造了,我生命輪迴,和生死苦海,所以佛在要走的時候,最後半夜裡就要入涅槃了,再給我們講了《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可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可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是凡夫,你的凡夫知見是不對的,所以要皈依三寶,所以皈依三寶有聖言量,要根據聖言量來,然後聖言量又俱很普實性,又可以通過我們身心來感受,可以得出一個比量的,然後就可以抉擇出,我們生命的行為來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