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詮法師:各宗要略——律宗

uploads/content/2022/may/42a96944e8ac1cfcd5da5101195fe26c.jpg">

傳流

從第一次結集,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為最初律部。隨後二次三次四次的結集。自此以後,迦葉阿難、商那和修、優婆毱多五師傳持。佛滅後一百年間,純是一味和合,一百年後產生異見,部派分裂,因著律儀上的爭執,旋復至優婆毱多以後,更分為五種律部。

五部:

曇無德部四分律法藏部

薩婆多部十誦律一切有部

迦葉遺部解脫戒飲光部

彌沙塞部五分律化地部

摩訶僧祇部僧祇律大眾

實際傳來中國只有四律,迦葉遺部僅傳戒本。

四律:《十誦律》、《五分律》、《四分律》、《僧祇律》。

還有五論:

《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論》、《薩婆多論》、《明了論》。

中國弘傳最廣的是四分律》。早在曹魏時,曇摩迦羅於洛陽譯出《僧祇戒心》,並立羯磨法,與中國出家人正式授戒。從譯出《四分律》後,先有法聰開講,口授弟子道覆。至慧光下有道雲、道洪、智首、道宣相承。

與道宣同時弘《四分律》共有三派。有南山道宣、相部法勵、東塔懷素。三者見解不同,故分三派。法勵、懷素但盛一時,道宣至今弘傳不絕。

判教

化制二教為本宗判攝。化教:教化眾生,有種種隨機言教,指經論二藏,所詮定慧法門。制教:制止過非,指律藏所制定的戒法,詮解戒學法門。通過制定的戒,能攝住三業不犯,便生定慧,由定慧伏斷煩惱,證入道果。

此宗更於此二教內判立三教三宗。

化教中,更判為三教,以攝如來一代說法

(一)性空教,俱舍、成實析法明空是小乘教。

(二)相空教,般若、三論等直談無相大乘權教。

(三)唯識圓教,華嚴、深密等是大乘中道實教。

制教中,更分三宗,以攝一切戒律的戒本。

(一)實法宗,以色法為戒體,立一切法為實有,小乘有部。(懷素所依)(二)假名宗,以非色非心為戒體,一切法唯有假名,無實體大乘空教。(法勵所依)(三)圓教宗,以心法種子為戒體,謂萬法唯識大乘唯識圓教。

宗義

道宣的四分律宗,是依大乘唯識圓教而立義。並主張四分律宗大乘說,從律文中,有五種理由證明:

(一)沓婆回心:沓婆證阿羅漢後。求堅圓法,回心向大。

(二)施生成佛:戒本末偈雲: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三)相召佛子:序文有諸佛如是行,佛子亦如是。

(四)舍財用輕:捨墮戒中,舍財後僧不還,犯輕罪。

(五)識了塵境:妄語戒的見聞知覺的了別,通唯識義。

戒有四科:

戒法:聖人制教名法;

戒體:納法成業名體;

戒行:依體起護名行;

戒相:為行有儀名相。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戒的內容廣泛,以止作二持攝盡。止持是約戒條,止一切惡,不該作者不作。作持是約體道辦事,修一切善,諸如受戒、說戒、安居、自恣、懺罪等。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大乘菩薩戒,不同小乘戒。聲聞戒唯人得受,大乘戒諸趣通受;聲聞戒有受有舍,菩薩戒有受無舍,是盡未來受持菩薩戒主要體現在三聚凈戒上:

(一)攝律儀戒,七眾所受別解脫戒;

(二)攝善法戒,奉行一切善法;

(三)饒益有情戒,廣修善法以利益眾生

前二自利,後一利他,合為二利圓滿。雖只講戒,而與定慧相連。如把心停止,不起妄念,攝意業為定,詳細觀察思維,此應作,彼不應作為慧。如盜戒具三凈戒:自不起盜心並防護為攝律儀戒;見有盜機而維護為攝善法戒,轉告保護為饒益有情。其他戒也一樣,一戒一行圓觀解,具足一切行即為大乘妙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