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疑生信,相應報土
問:念佛人如何破疑生信,相應報土?
答:信與疑,如明與暗不能並在,似水與火無法共存,故破疑必生信。凈宗修學之要領在於破疑生信,故世尊於《無量壽經》再三勸信。經文雲:「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又雲:「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又雲:「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毋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世尊殷勸我們之苦口婆心,溢於字裡行間,真是令人感動萬千。此願成就文言:「聞其名號,信心歡喜。」
智圓大師《涅槃經疏三德指歸》雲:「由有信故聽法,聽法必生信。」
蓮如上人《一代記聞書》雲:「即使再怎樣地不信,若繫心聽聞,因慈悲故,終可獲信。」
故知,聽聞本願妙法,能開發信心。信生疑滅,如明來暗去,似水來火滅,一體成就。
《無量壽經》本願成就偈雲:「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付囑彌勒文雲:「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本願成就文雲:「諸有眾生,聞其名號。」
《大阿彌陀經》雲:「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第二十願文言:「十方眾生,聞我名號。」
《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雲:「聞信其名號功德,即時入正定位。」
上列經文,皆用「聞」,不用「稱」、「念」,即表示對本願名號必鬚生信,不可起疑。蓋「聞」字,梵文具有二義,即聽聞、信受,此二缺一,則非聞也,意即聞已信心發起、信受佛願之意。從梵文細緻的文法言,聞、信是有其次第的,即先耳聞心聽,聞已而後信心發起。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雲:「聞說凈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聞說凈土法門,心生悲喜,是為聞信。法然上人之:「高聲念佛,感悅徹髓,落淚千行。」是其一例。蓮池大師謂:「喜悲交集,感極呼號,聲震三千大千世界。」是其二例。
凡心如濁水,佛心如凈珠,凈珠入濁水,水變為清;佛心入凡心,心變為信。佛心起佛願,佛願成佛號,佛號具佛力,眾生稱念,佛力自然運作,法體起用,光明遍照,攝念佛人,歸於凈土,此即名號之功能。如火燒物,自然毀壞,此即火焰之功能。本願名號,在心為信,發聲為行,既具信心,則必有行,如火必有煙。
問:此願以三心為要,為何善導大師《觀念法門》、《往生禮讚》,除「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二句,而加「稱我名號」,其意雲何?
答:此乃表示三心即是稱名之義,三心本於名號。此之深意,略解為三:
一者舉行相示信體:今所言「稱我名號」,則示本願三心之意,所以然者?至心等者,稱佛名號,得往生益,是佛本願,如是信知,是名至心、信樂、欲生。故稱我名號,即是三心之義,為顯此意,除彼三心,加此稱名。
二者以《觀經》彰《無量壽經》:善導大師之意,乃以《觀經》注釋《無量壽經》。《觀經》下品下生說:「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故知,本願十念,乃是稱名十念,非觀想之念。中國凈土法門,自廬山慧遠大師以來,大多以觀想念佛為殊勝之行,未知本願深意在於稱名一行。更有甚者,以《彌勒菩薩所問經》所說十念行法,解釋本願十念。善導大師為摧邪顯正,故以下品下生之稱名十聲,顯明本願十念之深意。
三者顯易行之至極:《觀經》下品下生之人,平生具造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由善友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轉教口稱,其聲幽聞,為其所引,十聲相續,拔救如是急苦之機,唯有彌陀本願一法,故就易行之至極言「稱我名號」。
若是如此,因願文為何言「至心信樂」?蓋《無量壽經》乃就平生而言,故開說三心;《觀經》乃就臨終而言,故就稱示信。
有人問法然上人曰:「善導大師釋本願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上人答曰:「唯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則自然具足三心,為顯此理,略而不釋也。」
乃至十念之深義
答:此願所攝之機為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其數無量,根器千差萬別,不論智愚、不論善惡、不論聖凡、不論勤怠,「乃至」二字,顯大悲之至極,攝受臨終、平生之機,上盡一形,為報謝佛恩之一生念佛;下至一念,為決定往生之一念信受。
覺如上人《口傳鈔》雲:「如來大悲,以短命之根機為本。若以多念為本願者,命縮於一剎那、無常迅速之機,如何乘本願乎?他力之信者,一念定獲,即得往生。其時,命非臨終之機者,存命之間,應常念佛,此即契於上盡一形之釋。」是故,乃至十念,就是不論任何人,不論做何事,不論在何時,不論在何處,不論用何心,不論以何法,不論念何調,不論計何數。亦即:
不論任何人:乃至大人念、乃至小孩念,乃至善人念、乃至惡人念,乃至聖人念、乃至凡夫念,乃至僧人念、乃至俗人念,乃至活人念、乃至死人念。
不論做何事:乃至工作念、乃至休閑念,乃至洗衣念、乃至炒菜念,乃至禮佛念、乃至靜坐念,乃至走路念、乃至坐車念,乃至吃飯念、乃至睡覺念。
不論在何時:乃至白天念、乃至夜晚念,乃至早上念、乃至中午念,乃至下午念、乃至傍晚念,乃至定時念、乃至隨時念,乃至平生念、乃至臨終念。
不論在何處:乃至室內念、乃至室外念,乃至佛殿念、乃至郊外念,乃至陸上念、乃至水中念,乃至寺院念、乃至家裡念,乃至天上念、乃至地獄念。
不論用何心:乃至智慧心念、乃至愚痴心念,乃至禪定心念、乃至散亂心念,乃至歡喜心念、乃至煩惱心念,乃至清凈心念、乃至污穢心念,乃至信心念、乃至疑心念。
不論以何法:乃至大聲念、乃至小聲念,乃至動中念、乃至靜中念,乃至六字念、乃至四字念,乃至口念、乃至心念,乃至追頂念、乃至數息念。
不論念何調:乃至快板念、乃至慢板念,乃至六字二音念、乃至四字四音念,乃至ㄛ(o)音念、乃至ㄚ(a)音念,乃至印光大師曲調念、乃至法照大師曲調念。
不論計何數:乃至多念、乃至少念,乃至計數念、乃至隨意念。
如此一切不論,行者只要「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一心念佛」,彌陀如來,一定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願力絕對救度。(選自《無量壽經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