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國際視野之生態文明理論 影響各種思潮的主要有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生態女性主義、深生太學等等。我們要的是改變和調整理性的宰制性特徵,提倡著綠色壞境。才可以形成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還可以持續性的為綠色環境文化範式。 生態文明的到來,標誌著人類意識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的真正醒悟,並踏上自覺規避危機和自我拯救的歷程。地球上不同國度和民族在生態環境上有共同的問題與憂思,這使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具有了廣闊而深厚的人類基礎與國際視野。
uploads/content/2022/may/f20424498487b1e88dabf95b91f56335.jpg" /> 《寂靜的春天》與地球生態關懷 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地球生態環境問題尚不明朗,但先知先覺者在不同角度旁敲側擊地觸及了這個問題,一些學者已開始關注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一戰後法國思想家史懷哲提出“敬畏生命”的全新生存倫理觀,認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中的大事”。美國林學家利奧波德則在《沙鄉年鑒》(1947年)中提出創建“大地倫理學”的任務,認為自然“是一個高度組織起來的結構,它的功能的運轉依賴於它的各種不同部分的相互配合和競爭”。而美國著名女科學家蕾切爾·卡遜在1962年正式出版的《寂靜的春天》及其所引發的舉世矚目的“殺蟲劑之爭”,則是國際社會關注生態的開始。 在《寂靜的春天》中,卡遜通過一樁樁具體的實證案例揭示出化學農葯對自然界與人類的危害,向世人警示:“我們冒著極大的危險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適合我們的心意,但卻未能達到目的,這確實是令人心痛的諷刺。”《寂靜的春天》是人類環境意識的啟蒙者和照亮者,它不僅喚醒了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而且使生態學成為顯學,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及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有著直接的推動和貢獻。 《寂靜的春天》問世後,引發地球環境保護運動的展開。20世紀60年代至今已出現兩次環境保護運動浪潮。第一次高潮出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是在九十年代以後。從第一次到第二次的發展軌跡看,無論是現實層面還是理論研究,都有越來越多的公眾關注地球生態保護問題,理論家們更是從環境危機的表象轉向縱深的層面和整體問題的思考,並著力探究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深度理論探索:西方生態思潮 生態問題難以僅僅靠治理措施與政策法規的出台而得到徹底解決,必須是人類深層意識與價值理念的根本改變,所以,不同思想背景的人紛紛在理論上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在各種思潮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深生態學、生態女性主義等。 在西方的生態理論思潮中,生態馬克思主義有較高和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流派之一。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在繼承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批判生態危機,著力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於人類目前面臨的生態危機的相關性,並“把矛盾置於資本主義生產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基本矛盾這一高度加以認識”,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導致了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危機。為了解決二者的衝突必須進行生態重建。 作為生態倫理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深生態學則強調自然的內在價值和生物的絕對平等性,否認人的特殊價值,認為人類只是所有物種中的一種,既不更好也不更壞,眾多物種在整個生態系統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人類世界與非人類世界沒有任何區別和分界線,堅持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生態女性主義認為,生態危機與人類社會的男性中心主義有著深刻的關聯,文明對自然的壓迫和對女性的壓迫有著直接的聯系,現代性危機尤其是現代精神的危機,與男性精神的單向度膨脹擴張和女性文化精神的缺失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文化維度的缺失引發了嚴重的結果,造成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張和惡化,因此生態女權主義理論家們指出,要消除生態危機必須倡導恢復女性文化精神,女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二者在自然造化力量上有著相似的表現。女性精神與原則的恢復無疑可以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係得到重建。 西方生態思潮雖然各執一說,但論爭的本質與核心問題是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對此,我們既要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同時也反對極端自然中心主義(自然崇拜),從而實現雙重超越,才能更好地解決人類與地球的危機。 重塑綠色理性 雖然在生態危機這一點上理性本身難辭其咎,但是現代文明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我們需要調整和改變的是理性的宰制性特徵,倡導綠色理性,從而形成一種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以可持續性為導向的綠色理性文化範式。 要重塑綠色理性須先檢省理性之弊,糾正理性之偏至。生態文明所要批判和檢省的理性之弊主要有二,一是理性帝國主義,即將理性作為認知世界的唯一方式,成為一種霸權。二是以宰製為特徵的主宰型理性,它以進攻性、等級性和工具性為主要特徵,它的深層結構是統治的邏輯和二元論。理性的宰制性特徵的片面統治產生的後果主要是人與自然的對立導致強人類中心主義和掠奪性倫理觀。因此海德格爾所探索的人類拯救與超越之路,首先就從反思與批判這種人的自大邏輯和對自然的強權的形而上學開始。僅有宰制維度的理性,由於只依據統治的邏輯和二元論的深層結構行事,只看到工具主義和同質化,否認依賴性和相互性,因此遮蔽了它的生態視野,也製造了自身的“囚徒困境”。 成為之前的主流理性,可以宰制理性的排斥感性、情感,能讓未來綠色理性情調感性的情感價值。在西方的理性建構中驅逐主宰身份並不是要求我們放棄理性本身,而是要求設置另一種理性,這種理性具有較少等級性、更多的民主性和在它的位置上的多元化的身份。”“這樣一種理性也能夠開始珍視這個世界的文化和生命那無可估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與其他生命一起參與到共同生活的偉大對話中來。”綠色理性承認並尊重自然的主動性和意向性,承認他者對人類的制約,承認世界的差異性、豐富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寬容他者對自己的抗拒。---(薇爾·普魯姆德:《女性主義與對自然的主宰》)
uploads/content/2022/may/f20424498487b1e88dabf95b91f56335.jpg" /> 《寂靜的春天》與地球生態關懷 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地球生態環境問題尚不明朗,但先知先覺者在不同角度旁敲側擊地觸及了這個問題,一些學者已開始關注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一戰後法國思想家史懷哲提出“敬畏生命”的全新生存倫理觀,認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中的大事”。美國林學家利奧波德則在《沙鄉年鑒》(1947年)中提出創建“大地倫理學”的任務,認為自然“是一個高度組織起來的結構,它的功能的運轉依賴於它的各種不同部分的相互配合和競爭”。而美國著名女科學家蕾切爾·卡遜在1962年正式出版的《寂靜的春天》及其所引發的舉世矚目的“殺蟲劑之爭”,則是國際社會關注生態的開始。 在《寂靜的春天》中,卡遜通過一樁樁具體的實證案例揭示出化學農葯對自然界與人類的危害,向世人警示:“我們冒著極大的危險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適合我們的心意,但卻未能達到目的,這確實是令人心痛的諷刺。”《寂靜的春天》是人類環境意識的啟蒙者和照亮者,它不僅喚醒了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而且使生態學成為顯學,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及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有著直接的推動和貢獻。 《寂靜的春天》問世後,引發地球環境保護運動的展開。20世紀60年代至今已出現兩次環境保護運動浪潮。第一次高潮出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是在九十年代以後。從第一次到第二次的發展軌跡看,無論是現實層面還是理論研究,都有越來越多的公眾關注地球生態保護問題,理論家們更是從環境危機的表象轉向縱深的層面和整體問題的思考,並著力探究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深度理論探索:西方生態思潮 生態問題難以僅僅靠治理措施與政策法規的出台而得到徹底解決,必須是人類深層意識與價值理念的根本改變,所以,不同思想背景的人紛紛在理論上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在各種思潮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深生態學、生態女性主義等。 在西方的生態理論思潮中,生態馬克思主義有較高和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流派之一。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在繼承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批判生態危機,著力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於人類目前面臨的生態危機的相關性,並“把矛盾置於資本主義生產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基本矛盾這一高度加以認識”,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導致了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危機。為了解決二者的衝突必須進行生態重建。 作為生態倫理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深生態學則強調自然的內在價值和生物的絕對平等性,否認人的特殊價值,認為人類只是所有物種中的一種,既不更好也不更壞,眾多物種在整個生態系統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人類世界與非人類世界沒有任何區別和分界線,堅持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生態女性主義認為,生態危機與人類社會的男性中心主義有著深刻的關聯,文明對自然的壓迫和對女性的壓迫有著直接的聯系,現代性危機尤其是現代精神的危機,與男性精神的單向度膨脹擴張和女性文化精神的缺失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文化維度的缺失引發了嚴重的結果,造成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張和惡化,因此生態女權主義理論家們指出,要消除生態危機必須倡導恢復女性文化精神,女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二者在自然造化力量上有著相似的表現。女性精神與原則的恢復無疑可以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係得到重建。 西方生態思潮雖然各執一說,但論爭的本質與核心問題是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對此,我們既要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同時也反對極端自然中心主義(自然崇拜),從而實現雙重超越,才能更好地解決人類與地球的危機。 重塑綠色理性 雖然在生態危機這一點上理性本身難辭其咎,但是現代文明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我們需要調整和改變的是理性的宰制性特徵,倡導綠色理性,從而形成一種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以可持續性為導向的綠色理性文化範式。 要重塑綠色理性須先檢省理性之弊,糾正理性之偏至。生態文明所要批判和檢省的理性之弊主要有二,一是理性帝國主義,即將理性作為認知世界的唯一方式,成為一種霸權。二是以宰製為特徵的主宰型理性,它以進攻性、等級性和工具性為主要特徵,它的深層結構是統治的邏輯和二元論。理性的宰制性特徵的片面統治產生的後果主要是人與自然的對立導致強人類中心主義和掠奪性倫理觀。因此海德格爾所探索的人類拯救與超越之路,首先就從反思與批判這種人的自大邏輯和對自然的強權的形而上學開始。僅有宰制維度的理性,由於只依據統治的邏輯和二元論的深層結構行事,只看到工具主義和同質化,否認依賴性和相互性,因此遮蔽了它的生態視野,也製造了自身的“囚徒困境”。 成為之前的主流理性,可以宰制理性的排斥感性、情感,能讓未來綠色理性情調感性的情感價值。在西方的理性建構中驅逐主宰身份並不是要求我們放棄理性本身,而是要求設置另一種理性,這種理性具有較少等級性、更多的民主性和在它的位置上的多元化的身份。”“這樣一種理性也能夠開始珍視這個世界的文化和生命那無可估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與其他生命一起參與到共同生活的偉大對話中來。”綠色理性承認並尊重自然的主動性和意向性,承認他者對人類的制約,承認世界的差異性、豐富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寬容他者對自己的抗拒。---(薇爾·普魯姆德:《女性主義與對自然的主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