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仰視經典開智成佛

  記者:我想問的一個問題是,佛法里講開智成佛,您剛才也說深入經藏才能開智成佛,那您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建議,我們該怎樣去讀經典能夠開智慧,或者您認為智慧是怎麼開啟的,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謝謝法師阿彌陀佛

  傳喜法師我們很多人面對佛教的時候,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我怎樣去讀經典呢,哪一部經典適合我呢?其實他忘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讀經典動機我為什麼要學佛?這個動機很重要就好像小孩子去讀書一樣,背著書包大家都去讀書,那為什麼最後成才的少呢?因為成才的真正點不是他讀了什麼,而是他為什麼去讀,這個很重要

  當初我學佛是因為覺得生命痛苦,雖然我不缺錢花,比別人活得滋潤,但是我覺得很痛苦。我發現這個痛苦是從錢和物質上來的,它是內心東西內心東西必須要內心解決。所以我才去讀經典,也才發現中國人說的「文以載道」的含義。古代的書都是研究生命的這些學問的,這時我才找到解決困惑的契機

  也就是說我們學習佛法要把自己當患者想。那佛經是葯,老師醫生如果你進入這個狀態了:我是患者,我是通過老師這個醫生,通過經典這種葯,來修改、對冶我的疾病這個時候你讀經的動機就到位了,經典智慧就流入你的心田,就會滋潤你。

  相反,如果你沒有這種姿態,沒有調整好去看經典,你說我研究研究,那你就會俯視經典經典是高度智慧的結晶,但是我們的態度卻是俯視的,俯視聖賢,俯視智慧這本是有罪的。不讀還沒有罪,一讀因為姿態不對,讀的過程就形成罪,智慧不但不開,還讓人產生邪見。所以有的人反過來批評佛經,就因為他姿態錯了

  如果你當自己是患者,你就會很尊重醫生了,你就會把經典當做救命稻草了,這個時候你仰視佛教,仰視經典,姿態一變,所有的都是良性的循環。所以你看同樣是看經,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兩個結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很多人會忽略姿態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姿態正確了,佛經都是智慧的精華。水取一滴而知大海那大海的味道不管從哪個角度去嘗都可以被你償到,我們說智慧之海償一滴而知全味啊,智慧之山登一步你都會看到真實相啊,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