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根本上、原則上來講的。意思是我們稱念這六字名號,只要盡管稱念就好,沒有什麼限定、規矩、要求,就如善導大師所講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行住坐卧、時處諸緣都可以念佛,不是專心念就是散心念,不是大聲念就是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無義為義」就是指這個,沒有形式、規矩、條件,只要念佛就是了。不管心清不清凈,不管做什麼事情、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什麼方式、什麼身份都不管。可能有人會有疑問,這樣來講,我們每天在佛堂都是正身端坐閉目專心念佛,而且還強調「十念計數」,這豈不是「有義」嗎?(「有義」是指形象、規定)。我們剛才談的是從原則上來談的,正身端坐或十念計數是技巧性的,我們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但從阿彌陀佛來講是「以無義為義」,我們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難道是以這個來回嚮往生嗎?不是的。是讓我們更貼切的專一的融入在這一句名號當中。
問:上人的意思是不是說,念佛沒有條件、不論方式,只是很單純的念佛,這樣就不會有類似以凡濫聖的流弊出現?
答:也不完全是這樣。原則上是以無義為義,因為第十八願只說「十方眾生,乃至十念」,我們自我要求的念佛方式,是讓我們的身心更融入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因為要念佛、共修,所以就選一個方式,本來是靜靜的念佛就好,不過人都有妄想雜念,阿彌陀佛沒有要求我們不能有妄想雜念,但是我們可以自我要求盡量減少妄想雜念來念佛;要如何減少妄想雜念而念佛呢,可以利用十念計數。不過要求得到或要求不到,對彌陀的救度、對往生凈土我們都不可以懷疑。所以原則要掌握好,細節技巧則是隨人的根機不同而應用。如果過份強調技巧性而忘了原則也會偏失,會因為念佛達不到自我要求而自我苦惱,甚至懷疑往生,這樣反而不好。因此,雖然我們有技巧上的設定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回歸到第十八願──稱名必生,不顧慮自己做得到、做不到,完全回歸到稱名必生,因為稱名的本身就是乘彌陀願力,已是當生成就、往生決定了。學習我們這個法門要清楚,只要稱名,現在就已經是往生決定的身份,是已經給阿彌陀佛救到的人了。我們現在念佛,是就我們這種根機、場合來做技術性的要求,不管做的好或做不好,要求得到或要求不到,對往生來講都不增不減。以這點來講,等於是回歸到「信」,可以這麼說,但信的背後是什麼呢?是這一句名號,是因為我們稱名靠彌陀願力,所以在這方面強調信,就不是自己想像的信或自己體驗的信了。自己體驗的信往往是無形的,而且最後都會改變。所以學習這個法門,如果不回歸到善導大師的解釋都會半途而廢,善導大師說「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即使我們有某一種體會感受,都是不可靠的,往往是「遇緣即現,境過則遷」,因為心境會改變,不是永恆的。永恆不變的是這一句彌陀名號,永恆不變的是依靠這一句名號,只要以每個人目前的根機去稱名念佛就可以了,我們的信要回歸到這樣的信,信這樣的內容。所以說「信者信此,行者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