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才是真正念佛人

  【具信願行三資糧。聞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淨宗學會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依佛為境。心。願。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也。】

  此處把念佛人的標准說出來了,大勢菩薩要接引的、要歡迎的是念佛人。我們合掌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不是他接引的對象?我們自己以為是對象,是念佛人,其實未必,要看我們與他的標准相不相符。他的標准,所有淨土經論裡面都是這種說法,可見這個標准不是假造的,一定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蕅益大師、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註解裡,就把阿彌陀經》分成「信願行」三分,可見這三個條件非常重要。

  「資糧」,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條件,要具備三個條件。信,像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六種信,第一個要信自,第二個信他,第三個信事,第四個信理,第五個信因,第六個信果。「自他事理因果」完全沒有懷疑,這才是信。

  念佛人、修淨土的人,《要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印光大師說得好,即使佛再來到我們世間給《阿彌陀經》做註解,也不會比《要解》做得更好,印光大師把蕅益大師捧到最高處、捧到顛峰。印光大師大勢菩薩再來的,大勢菩薩對於蕅益大師這樣的奉承,蕅益大師是什麽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蕅益大師身分沒有暴露,印光大師身分暴露了,我們曉得他是大勢菩薩。所以這是佛親自來給我們註解阿彌陀經》,這部經典非常重要。

  淨宗學會雖然依「五經一論」,其中最重要的三部經:《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三部經是我們必修的,你從這些地方才真正了解「信願行」的重要性。「聞思修」三慧這個法門大乘法門,具足三慧、三資糧,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才是楞嚴會上標準念佛人。

  現在這時代,我們理論上的依靠,五經或者是三經。三經就是指《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行願品》,這是我們理論上的依據。在行門上,一個念佛人現在還沒極樂世界去,身體還在世界上,在這個世界必須跟這個世界人相處,我們要用什麽態度與他們相處?

  我們提了六個科目第一個是『五德』,五德不是佛說的,是孔夫子教導我們的。《論語》裡學生老師的稱讚,老師有五德:溫、良、恭、儉、讓。我們學佛要以這個為基礎,這是作人。人都做不好,還想成佛?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可能!阿彌陀佛歡迎你,但是與諸上善人格格不入,自然就不能合群。一定先要修五德。

  下面五科是佛法,佛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三福』,學佛人不能沒有福成佛是「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二」是福報智慧,所以成佛福德圓滿智慧圓滿。因此,學佛第一個要修福,沒有福不能學佛,沒有福你處處都有障礙,可見修福非常重要。

  「三福」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說的,是一切大乘修學的基礎。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給我們怎麽修法。第一是人天福報,再往上是二乘福報。第二是二乘的福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真正佛法。真正佛法,我們修「覺、正、淨」自性三寶,「佛法僧」三寶皈依處。我們要知道學佛的人修什麽?修「覺、正、淨」,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我們就修這個。「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最低限度是五戒。前面第一條裡修十善業,所以五戒十善一定要認真去把它做到,沒有這個基礎,你就不要談往生了。佛可以念,念了善根,要想往生不太容易。所以一定要具足五戒十善。第三是大乘菩薩福報,「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三福。「深信因果」,我講過很多次,這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換句話說,相信淨土,念佛往生成佛因果,專門指這個。這是三福。

  「三福」是自己修行真實基礎,「六和」是處眾。我們與大眾相處,佛教給我們六條戒律,六個原則第一個「見和同解」,就是今天講的要有共識,我們在這團體工作,我們的想法看法都一樣。第二個「戒和同修」,戒是生活規范、要守規矩。大家在一起一定有規約,這個規矩人人遵守,就是守法。其次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六個條件佛教給我們怎樣與大眾相處。

  下面『三學』是大小乘必須要修學的佛法,『六度』是菩薩行,『十願』是普賢菩薩的大行。我們依這六個科目,以這個標准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遵守。

  『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依佛為境』,境是境界。以佛為境界,就是以佛為標准、為典型。我們的『心、願、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也』,這才是正念佛,這個人一定往生,決定會往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