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請問如何減輕妄念?

  問:有時覺得自己已經把毛病掉了,可是還有一現象,請問還要再改嗎?

  答:這些現象就是「習氣」,還要再修正。譬如要對治瞋恚習氣,面對外來的逆緣,就要懂得逆來順受,不與人冤讎。因為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最是可怖!年輕人吃點虧沒關系,要盡心盡力照顧老病,常常想到自己也會老,種善因必得善果,自己老的時候也會有人照顧。21-018

  問:這是昏沈的煩惱很重。克服的方法,就是你把自己讀經的聲音錄成錄音帶當你誦經時,把錄音帶放很大的聲音,你跟著念。你也可以走著念,用經行、散步的方式,不要坐著念,就能克服睡眠煩惱。21-157-02?

  答: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魔,什麼是怨。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絕不能錯解佛的意思。佛跟我們講,魔、怨不在外面,在自己內心。《八大人覺經》中,把魔歸納為四大類:第一、五陰魔。五陰魔如何降伏?一定要修戒定慧,《般若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陰魔就消了,所以降伏五陰魔要智慧。第二、煩惱魔,第三、死魔,第四、天魔

  五陰是自己,煩惱也是自己,死還是自己,這三大類是屬於自己的;只有天魔身外的,天魔是指身外有一切誘惑。譬如,財色名食睡現前了,你動不動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起貪愛之心你就著魔了。為什麼?把你內心煩惱魔引起來了。見到外面境界不稱心、不如意的,就生起瞋恚,瞋恚是煩惱魔,這把你的五陰煩惱魔勾引出來了。現前社會有許多吸毒、犯罪,那都是要你命的,這是外面的天魔勾引你的死魔。

  「怨」是怨家,也不在外頭,而在內心佛經上講十惡怨家」,身造殺、盜、淫,口有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有貪、瞋、痴,這些都要遠離。反之,「十善厚友」,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這是最好的朋友你不能離開。

  佛在大小乘經論中時常教導我們,十惡怨家要離開,十善厚友要交結,這就能降伏魔怨。由此可知,降伏魔怨真正的功夫是在內心做,內心沒有魔、沒有怨,外面跟你結什麼樣的冤讎都能化解。因此,外頭無魔亦無怨,外面的魔怨是心裡面的魔怨變現出來的境界。21-157-0002

  問:請問如何破煩惱離五欲?

  答:一定要隨順菩薩經論的教誨,才能離開。首先,你要能辨別、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遠離。事實真相要是不清楚,就沒有辦法離開。知道邪正、是非利害得失自然就能趨吉避凶,化敵為友,化怨為親,不與一切眾生對立這就對了。21-157-0002

  問:弟子經常失眠睡不著,心恐拜佛不夠精神,但雖有一點不適,還可以堅持拜佛,請問這是業障重?

  答:對,是業障重。但業障重不怕,要有毅力、決心克服這個關口。拜佛方式有很多,如果要對治昏沈,可以加快拜佛速度就像追頂念佛。如果快速度拜佛,一個小時可以拜兩百拜到三百拜,這時你就不容易打瞌睡了。聚精會神,身禮佛,口念佛,心想佛,就能業障。21-157-0002

  問:現前災難頻繁,請問學佛人應該如何處之?

  答:從最近的報紙信息都能看到,這次恐怖分子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有可能會爆發生核武戰爭學佛人的心要定,決定不貪怕死,不驚不怖,老實念佛,求生凈土,一點恐慌都沒有。戰爭來到,就是我往生極樂世界日子,歡歡喜喜!

  從現今起,一定要斷惡修善,從念頭上斷。對一切人、事、物,一個惡念都不能有才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若我們不是上善,縱然念佛也不往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善的標準是「凈業三福」,最低限度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真正做到,念佛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跟方便土、實報莊嚴平等這是一切十方諸佛剎土所沒有的。凈土殊勝就在此地,所謂「一生一切生」,不要把這個機會過了。這世間不值得留戀,要全心全力嚮往極樂世界

  起心動為我為我家庭、為小團體此心量很小,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很低。全世界眾生很可憐,不知道佛法,不曉得念佛,我們聲聲佛號為他迴向此心量就大,量大福大。不要問有無效果誠心誠意念,自然就得感應。為全世界苦難眾生念佛晝夜不間斷,就很如法。21-117-0001

  問:請問如何去除貪瞋痴?

  答:佛教導我們,貪瞋痴是眾生最嚴重的病毒我們現在談到病毒感覺恐怖事實上一切病毒的根源便是貪瞋痴。如何對治?佛教導我們用戒定慧三種方法戒律對治貪慾禪定對治瞋恚,智慧對治愚痴。所以,勤修戒定慧,便能斷除貪瞋痴。21-058-0001

  問:請問如何減輕妄念?

  答:要達到妄念不起的方法有很多佛家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妄念不起是佛法任何一個宗派法門修學最後的目標,因為妄念不起就證果了,最低限度是證阿羅漢,更高的即成菩薩成佛。所以,凡夫與佛的差別,就是佛無妄念菩薩羅漢妄念凡夫妄念

  妄念應如何克服?祖師大德常用的方法,不外乎三種一是教理」。天天讀經研究教理,漸漸的覺悟了,了解事實真相妄念自然消除;二是「參禪」。參禪不一定是打坐,身雖然打坐,坐得很象樣,心仍胡思亂想,根本無用。《六祖壇經》說:「何謂禪?何謂坐?」即是「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動心為坐」,因此禪坐是有其意義,並不一定要有形式。外不著相不受一切外在境界的誘惑,外在「財色名食睡」的誘惑,見而如如不動,心不起貪瞋痴,此為禪坐。所以,大乘經說「行住坐卧都是禪定」,禪定並非只是坐著,站著也是禪定,走著也是禪定;另外一種更方便的方法,也是最多人提倡的,就是以念佛禪定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是修行的總原則。無論修任何法門,若起心動念還受外在境界影響,則形式只是虛有其表,裝模作樣,皆非真實。必須要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為何佛教我們「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金剛經說得很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眾生能得的是心,能得的心卻不可得外在一切的境界因緣所生法,凡因緣生法皆無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得的決定不可得

  《大般若經》中「不可得」三字,佛重複了約一、兩千遍。閱讀六百卷《大般若經》,全文可能還記不得;但「不可得」三字一定記得很熟,因為重複的次數太多了。正是教導眾生能得不可得所得也不可得妄想自然消除,亦不會受外在境界誘惑。任何外在境界皆是夢幻泡影,《金剛經》最後總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稱心如意的好境界,是假的;再惡劣的境界,也是假的。外在境界一切歸於平等,心即清凈順境不生歡喜心,惡劣環境亦無煩惱心,心永遠是清凈平等生活自然充滿高度智慧即是過佛菩薩生活了。21-076-000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