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兒女舍壽給父母,是不是可以轉定業(一)

  同修a:老師,在讀《地藏經》的時候有點小疑問:光目女母的此一生是十三年的壽命,為什麼沒能轉命?因為光目女的願嗎?因為是定業改不了嗎?我遇到一個孝順大姐,她母親淋巴癌,她舍十年壽給自己母親,結果成功了,老人家活的不錯。也聽說過很多入了佛門改命的……。所以討債的放棄討債,是不是定業就不是定業了?

  老師簡單說下救母的部分。這個問題說了兩個事情:一個是《地藏經》里光目女發願救母的例子;一個是身邊同修發願救母的例子兩個都是救母,但是側重點不同。就光目女的願來說是目光更遠的,最最起碼知道生死大事,就算這一活得如何最後還是要命終,所以不多求此生,從這一點上來說光目女也是飽受色身痛苦,知道色身諸苦,所以光目女的願里更多地涉及到以後的事情。其實各位想一想,能因為發願而真正獲得利益這是很難得的事情,你獲得了這個機會,你要做些什麼?有人求這、求那,因為執著不同,你的這位同修執著的是活人活久點。

  靈修學中強調有一個「機會之窗」,是在天地會有一個能圓滿願望機會,遇到的機會比較小。怎麼樣才能讓機會增加呢?他們通過對古人集體禱告儀式地分析和歸納做出總結:想更大地獲得機會之窗需要更加虔誠專註,參與的人越多效果會越快實現。大家看電影《阿凡達》後面,女主救男主的那個集體祈禱,就是這個意思。在任何古老的民族裡都有一種類似中國巫醫的形式存在,他們治療的手段往往都會涉及到祈禱。比如中國道家的打表祭文也是類似的,包括我們常常聽到的集體祈雨。這其實是為了增大獲得機會之窗,如果遇到了就會獲得圓滿也就是會激發從宇宙層面給予滿足。這就相當於給了你一個萬能的機會你想如何用,就會實現什麼。

  如果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擁有的自性都是圓滿的,但是為什麼用不了?因為我們不夠清凈自性肉體關系處於脫節狀態自性圓滿和我們生死的這個意識身脫節,這就用不了自性能量自然無法啟動源自虛空法界的巨大能量。於是人越昏聵、越執著、越傲慢、越憤恨、越暴力、越背離自性清凈也就越無法開啟自性獲得能量

  當我們說祈請佛菩薩慈悲加持外在的是某佛、某菩薩加持,如果內在我們的心夠清凈、夠專註就會增加獲得圓滿的可能。所以一切宗教、一切信仰模式都是唯信方入,沒有信力做基礎裡面的東西是拿不到手的。

  這種內在的自我清凈過程,就是自我能量開啟的過程,內在能量地開啟,才是我們獲得加持的根本所在,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外求幫助,而內在的心不夠清凈專註,這個外在的幫助可能會出現,但不會長久出現,也不會多次反復出現。經文中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外道也好,傳統也好,民俗也好,還是所謂現在科學也好,其實都在自性能量,只是使用高低深淺不同,獲得的效果幾率和深度不同。

  學佛並不是教我們如何求佛求菩薩的,而是教我們在種種事情中,學會並且真正走到這個諸相非相的實相中去。

  有人發願想如何如何,這很好,不過發願兩種:一種是如同修說到的把自己的壽命給了母親,他母親活下來了;願的另外一種就是迴向。嚴格意義迴向和願是相同的東西,只是迴向我先有了東西,願是我沒有東西,但是我能為獲得它付出如何的努力迴向是我已經做了功課,獲得了福德乃至功德了,要如何使用支配這些利益;而願是我現在沒獲得這些真實利益,但是我願為此付出如何的努力。如《地藏經》里數次發願情況,願意為救度一切眾生長劫努力

  那位把自己十年壽命舍給母親同修,他的做法雖然很好,但是略有小問題。如果光目女的母親再活十年,那麼這期間被多吃魚鱉之屬的業力應該算在誰的頭上?這被延長的壽命我們看著很好,可是在其中造作的業力該如何計算?所以如果對方能真正學佛這是好事情,值得贊嘆,這種舍是有智慧的,不僅救了母親痛苦,也推遲了分離地到來,更給了母親學佛機會修行的一段空間。如果被救的人不能踏上正途,這個救度只能從人道角度說是好的,但是從輪回的角度、業力的角度都不能說是有智慧的,乃至會有惡的可能。

  光目女的母親因為自己知道苦,求離苦,而且獲得了來自光目的巨大幫助:若非蒙福,不應該脫免地獄苦的。但是這對一般人來說不容易理解生死的苦,所以我常說:你不想出輪回,是因為苦沒吃夠,吃夠了,真不想多待了,出輪回的那個心才能算是真的。一會這個、一會那個,心上不停換項目,遇到點新的東西執著貪愛,就算前一分鍾說自己願離輪回,這也是願不真,心不切的。

  以這種水平的信心,以這種水平的願,對祈求獲得機會之窗以滿足自己,就不容易獲得了。所以觀音菩薩說,求不到是因為什麼?兩個條件導致你求不到、求不靈、求不圓滿一是不善,二是不至誠。這個善的標準不是以人的角度說善說惡,而是完全站在佛教善惡觀上。現在很多人善惡標準是有問題的,這直接導致祈求的事物從本質上就不圓滿

  如果說願是方向,信就是厚度,至誠就是深度了。這個深度就不是浮在水面上那個狀態,而是你能貫穿多少層遮蔽,你能抵抗多少阻礙,你能對抗多少干擾?對現在的人來說學學佛、念念經:我要什麼事沒有,什麼壞事都不要來,如果來了一點點壞事就是佛法不靈,佛菩薩騙人。

  這種水平的信力就不能算至誠了,因為內心對佛菩薩疑惑還是大把大把的,說不說出口,這些疑惑掛在心裡,擺在臉上。

  善的問題解決,至誠方法落實,這事就求得到,只是我們求的是否真好就不說了。我必須警告各位「有一求就有一苦」,為什麼?你求的是什麼?我求的是我的執著,對不對?如果我不執著這個,為什麼要求這個呢?於是在執著地方,得到了就開心、快樂了、舒坦了、滿足了;得不到就怨恨了、抱怨了、不開心了,乃至要找個機會泄憤了,這不都是痛苦嗎?就算得到了非常甜蜜,這甜蜜也會消失,消失的時候不痛苦嗎?

  為什麼我們面臨當下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是覺醒我們最好的教科書,是覺悟我們最好的棒喝和磚頭,而不在某年後的某個事情上。所以從當下開始思維:「你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有巨大啟發性、都有巨大指引性。」我們的生命就會不同,會豁然開朗,會真正地平淡謙和,會真正地包容慈悲也會真地趨向智慧圓融

  當我們遇到了某個事情,比如生老病死,雖然是身邊的,或者親人的,那麼是否開啟了慈悲心?是否開啟了願救度一切的菩提心?沒開啟,還陷在事情里,這考試不及格,沒突破事物本身,被事物糾纏,這考試不及格。怎麼救,怎麼圓滿,怎麼徹底救度?這全都是活兒,全都是學佛進程中巨大突破點。可惜我們對此熟視無睹,這一生走下去不成長是情理之中;這一生走下去,沒完沒了被類似的事情糾纏,這也是分內之事。因為考試不及格,所以要接著考,直到考試及格了,才會項目,換題目,也才會換考試的內容當我們一直面對一個問題沒有解決,或者沒有根本改變的時候,其實就在說明我們沒成長,或者這種成長並不明顯。

  同修b老師,可不可以這樣理解:要實現對親人的徹底救度,首先要提升自己,圓滿自己?

  老師這裡有兩個路口,這兩個路口就如二王發願一樣,你是成就自己再回頭救人,還是邊救人成就自己?這就相當於你是三年級的,你不老師你是否能幫助一年級的呢?可以等到自己成為老師再來幫助,也可我這三年的來幫助一年的,但是我虛心接受五年對我的幫助。

  同修b:二種較好

  老師不過如果我是三年級的,我要幫助一年級廚師就不大合適了,所以要找到同路人才能有一個相續的幫助,也就是我在這條路上有成長的空間,而他也在條路上前進,我的經驗可以成為他經驗,這種幫助是可以的。

  同修b:明白了,正如普門超度中說的,「互相扶持,走出這悲慘的六道輪回。」

  老師嗯,這段互相扶持地叮囑,並非是對眾生說的,而是對參與的每個活人說的。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這話聽起來不好聽,評書里也常常有說,但是細細想一想確實如此。我上三年級,確實沒辦法幫助一年級的廚師做好菜,也沒辦法幫助一年的司機開車。

  同修b:明白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