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往生保障從哪裡來?

  問:老師,往生保證怎麼能拿到?單靠真信切願就可以嗎?也可以理解為老師說凈土修行次第吧,在「有」的層面去真信切願,拿到往生保證了,就可以略伸展,往「無」的層面探討探討?

  答:生保障哪裡得啊?說句最最實在的,絕對不騙人的話:如果真的信,真的願,已經往生在握了。往生很多人都希望的,可真的有信、願嗎?咱們說的那個信願,和往生信願是有點差距,這個差距是從我們對教義、對佛法、對聖道的理解不同中來。就是說學佛其實最難的,不是去通過行做證明,而最難的還是信。因為不信,所以行做才會夾藏私帶各種不合時宜的東西在其中;因為不信,所以在行做的堅持和貫徹上,總會找各種理由去打折,乃至怠惰於行做。行做是可以檢驗信願的,說的再好,行做上不去,說的都是廢話

  所以往生保障其最大的力量來源,並非是靠行做去證明,這已經是下之下策了。往生保障就應該是:聽到經文如此說,就深刻的知道自己必定可以往生無疑。

  而我們很多同修不是這樣的,聽到就開始思維了:那得是什麼根性啊?什麼善根啊?什麼福德啊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計較,但凡計較就是因為沒有明白。當我們去計較,必須要做到這樣、做到那樣、做到什麼樣的時候,才能得到往生保障,這其實已經是不清晰了。

  我們也提這些東西,比如消業培福的事情,可是為什麼為什麼提?是以什麼角度?什麼原因?什麼次第出現的這些內容呢?

  以消業來說,我們可以站在三個層面上探討消業的必要性。

  一,在凡夫層面。我們是一個凡夫,希望自己的求願能得到滿足,希望自己的事情順利,希望少受苦多享樂。所以就要抬出因果律,做惡多端的人如何享福啊?消除業力可以幫助事情更順暢起來,可以讓身體健康,對不對?所以消業對凡夫而言,你多希望自己事情順暢,就應該多重視消業。

  二,在修行層面。這裡包括了幾個過程

  1,僅是佛教愛好者的水平。沒事看看佛教道理,平復一下情緒,陶冶一下就完畢了,這類人如果需要更深一些接觸佛法,那麼必須要去消業,業力是阻礙前進的重要外在力量你想順暢、想趨近佛法不去除這些障礙能接近嗎?

  2,更多學佛人還是希望自己有一個修學的成績有一個成果。所以學佛能否順暢堅持,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你想一路學佛到底,業力不消除,某個強大業力成熟了,令我們不能堅持學佛了,這怎麼辦?而且這樣的事情也是頻繁發生,所以想掃清障礙,消業是必須扎實做好的。於是消業就出現在解決當下困境、排除最大憂患、提前掃清障礙層面體現了價值意義

  3,希望自己能往生極樂的。我過去舉例子往生極樂就好像是搬家一樣,你想搬家鄰居不讓怎麼辦?因為欠鄰居東西沒還,所以咱們就更重視消業。因為消業是償還業債,你想往生極樂,業債可以有,但是如果業債太多了,這會阻礙往生的,我們知道業力是能障礙聖道的。所有的力,所有冠以某某力的部分,最後都要通過力量的相互制衡對消,決一勝負的中和出綜合方向業力太大必須要思維業力也是力,願力也是力,雖然力量的性質不同,可是實際效果是不容忽視的,消業是保障盡最大可能的消減負面拖拽的力量,從而促成更順暢的往生

  三,從大乘的角度。大乘的是慈悲、是菩提、是自度度他,菩提就是究竟的利他,慈悲是度他的基礎,我過去說「慈悲其實就是給我們去做救度眾生的一個借口」如果站在大乘的角度,還債了業不也是一個救度眾生借口嗎?

  繼續上升大乘的角度,還債了業其實也是圓滿宿世身口意的途徑,是圓滿宿世願力的方式,是方便救度眾生形式,也是隨順佛陀教誨——領受救護眾生的使命。

  所以我們通過消業的形式,從多個層面滿足各個層面需求。你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決定了消業的效果,可是消業不等同於培福,消業培福又不等同於求生極樂這是本質的事情。而我們想獲得或者開啟真實的信願,這個說來話長。現在是勉強用罷了,談不上真信真願,所以用《地藏經》啟發願力,用《普門品》堅定信心這就說到為什麼要用三部走來學佛,其實就是因為信願都不得其力,如果這個問題看不到,走到最後,絕對是徒勞無功。那麼多學佛人,已經在前面幫我們驗證了,自己還要再親自驗證一次不成功嗎?如果你捨得這次難得的人身機會非要自己驗證一次,我也不攔著,老話說的好,上趕子不是買賣,非要讓你如何如何,好像是圖了你什麼,不是你情我願的事情

  而往生保在我來看,其中99%是來自於對義理真實理解,而非是靠行做,剩下那1%才是這些消業、培福的事情才是這些細節細節細節的計較和分別。

  佛光是普照的哦,既然在佛光中,為什麼沒得到觸光安樂、觸光柔軟、觸光垢滅善生的效果呢?義理掌握了,就應該是念念如此,每每的呼吸都在柔軟安樂、垢滅善生,這才是生保障啊,對不對?佛願接,我願去,這就是保障;而佛肯接,我不肯去,這就不是保障。為什麼我不肯去、不願去、不想去、不樂去?怎麼解決這個?各位自己思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