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智法師:有人說他是學禪宗的不需要持戒對嗎(31—40)

  《在家居士律儀五百答》

  31、有人說他是禪宗不需要持戒對嗎?

  答:持這種想法的人,其本身就對佛法不了解,也就不是個正信的佛教弟子。因為佛陀教法,是平均發展的,戒、定、慧三無漏學,就是在一平均發展的基礎,如鼎的三足,缺一不可。戒律是三學的基礎,不持戒要想解脫,便是痴心妄想。所以,戒是任何一個佛教弟子都要持的,不管你是學禪、學凈土、學唯識還是什麼別的法門。學禪的更加要守戒,如果沒有戒律的約束,就會想入非非,難以入定。

  32、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什麼?

  答:根本精神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也就是依法不依人,只要依照戒律制度而行,佛法自然會歷久常新。

  33、為什麼弘揚戒律困難?

  答:這個問題很難一時講清楚,只好引用聖嚴法師觀點來說明,有五點困難:(一)律本太多,縱合不易:傳來中國戒律,共有四律五論之多,其中各部廣律的制戒因緣以及戒相條文,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其中律論對於條文的解釋,各彰本部的宗義,互異的就多了。有的要求很嚴格,有的要求很輕,如果逐部看了之後,即使自以為是,也無法肯定已經是到什麼程度。因此,南山道宣律師,沒有見過新譯有部的律文,他的好多觀點是相左於新譯有部律的。有部律雖然後出,但是,以義凈三藏留學印度二十多年,考證了當時所有的印度律制,並且作《寄歸傳》以用說明,他的觀點可能要比南山較為正確,如果今天用有部詆毀南山,恐怕又覺得不可,不圓融。今人如果要治律弘律,思想必須要衝破這個難關。

  (二)戒相復雜,不易明記:大家知道,佛法之中,以唯識宗的名相最多,最難一一明記,殊不知律宗也有如此的困難存在。大家只知道戒律最少的是五條——五戒,最多的話是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但是,這個僅僅是條文而已,就象一個僅僅熟背憲法條文的人,並不能成為憲法專家。因為差不多在每一條的戒相中,都有開、遮、持、犯的分別,同時開、遮、持、犯,各個都有輕重等級的區別,同樣犯一條戒,由於動機方法、結果的不同,犯罪的輕重,及懺罪的方式,也隨著不同。戒律的條文,固然是戒,凡是不在條文中而仍然違反了佛法原則的,也都算是犯戒。犯的是什麼戒?應當怎麼辦?這些都應該了如指掌,了解大小乘的一切戒律,才能稱為通曉戒律。所以研究戒律,首先必須付出耐心和苦心,從枯燥的戒相名目之中,培養出持戒精神與弘法的悲願來。

  (三)學戒弘戒,必須持戒:一個學戒弘戒的人,雖然不必事事如律而行,最少是個戒律的忠實信徒,他雖然未必持戒到位,未必如律規定的修行到位,未必持戒嚴謹,最少是個嚮往著如律而行的人。否則他的弘法事業也就難以收到理想效果

  (四)中國環境,不崇律制:因為中國佛教尤其是南宋以來,根本喪失了崇尚律制的習慣事業我們要在不崇尚律制的環境下去弘揚戒律,將會有很大的阻力,因為多數人不崇尚戒律也就討厭崇尚戒律的人,唯恐會以律制去約束或者抨擊他們,使得他們無法安心。我在一本書上看到,因為弘一律師弘律,他老人家戒律清凈,處處以身作則事業很多地方都不歡迎他,甚至有人把他當成怪物。其實,大家都是怪物而不自知,反而把非怪物當成了怪物。是故,弘一大師弘律,起初數度不如願,數講數停,最多的聽眾也不過數十人。後來以「不立名目,不收經費,不集多眾,不定地址」為其弘律的方案。

  (五)律文刻板,時代變更:戒律的條文是死的,社會的演變是活的。要以死板板的條文,硬生生地加在新時代的每一個佛教弟子頭上,實在是一件困難事情,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這個就是弘揚戒律,最大的阻力,也是很難克服的。

  34、為什麼講戒的法師很少?

  答:學禪的可以不拘小節,學律的事事都得謹慎,學教講經的法師,可以大座說法,可以廣收徒弟,可以名利雙收。持戒弘戒的律師,沒有大規模的僧團,講戒不必登高座,或者有些大道場,卻又未必歡迎你去講戒。學戒持戒律師,絕對不敢濫收徒弟,否則就是犯戒。因此,若要立志弘戒,必須先要准備甘於寂寞。身為一個弘戒的人,他的生活必定要比一般出家人更加刻苦,他的資身用物,不敢過好,又不敢過多,否則便是犯戒。所以,如果發心弘戒,思想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設想,現在能有幾個出家人願意這樣。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故意拉攏信徒來學律,希望你們能尊重這個難得的聽戒機會

  35、佛教戒律能修改嗎?

  答: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曾經提出這樣的原則:「佛所已制,不許廢棄;佛所未制,不許再制。」因此,歷代的許多大德都不敢賦予靈活適應的生命。而以印度人的觀念來規范中國人,以古代的觀念來規范現代人,寧可讓戒律廢棄一邊,也不願讓它時代潮流適宜。《五分律》卷二十中有如此說明:「佛言:雖是我所制,余方不以清凈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可知佛教戒律,並不刻板,只要不違背佛制的原則就可以隨方應用,自然也可以隨著時代的潮流而應用,但是怎麼隨方應用,就必須熟悉戒律之後,才可以靈活圓融,才不會違背佛制的原則時代雖然有新舊,但是律制的精神則是歷久常新的,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因為有些不適應,而廢棄不用。要發揚佛陀我不地獄,誰入地獄」的大悲精神,要圓融地理解戒律,使之更好地於新時代相適宜。

  36、信佛只要心誠,為什麼一定要歸依呢?

  答:這種觀念簡單地聽起來覺得有道理,實際上是錯誤的,也不如法的。比喻學生上學,首先必須辦理注冊手續,不然,學校自然會有其學籍,也不會得到畢業學歷文憑。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一定是按照學年學程,而逐級升學的,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最初進小學要注冊,進了中學與大學,除了注冊,還得進行考試,對其進行全面測試,看其是否有求學的能力。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要信佛,應該從歸依三寶開始,歸依三寶,雖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是如果不走第一步,怎麼能走第二步第三步來?要走第二步第三步,必須首先走第一步開始。

  37、佛教弟子的等級是如何定的呢?

  答:佛教弟子的等級,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出家弟子的品位從大到小依次是:菩薩戒——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佛教弟子層次菩薩戒——八關齋戒——五戒——歸依三寶戒。按照這樣的修行層次,定的品位等級。

  38、歸依三寶有限制嗎?

  答:歸依三寶信佛學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眾生,所以,對請求歸依者的尺度,放得很寬大很輕鬆,六道眾生(除了地獄內的眾生,由於罪逆深重,不能聽聞佛法外。其餘的不論天、人、神、鬼、畜生。),只要發心歸依,佛教無不接受。就好象也到了入學年齡兒童,不管他貧富貴賤,漂亮還是醜陋,不用挑剔,全部都可以進入國家開辦的學校去讀書一樣。

  39、歸依三寶是那三寶?

  答:三寶是:

  (一)是佛寶——本來是創立佛教佛陀,而現在不管是木刻、石雕、泥塑、彩繪等等,只要是佛、菩薩像都是佛寶。

  (二)是法寶——佛陀所講的一切佛經,和有諸大菩薩祖師的言論,都是法寶

  (三)是僧寶——是指所有清凈出家人而不僅僅是自己的歸依師父。(現在有很多居士眼裡只有自己的歸依師,而對別的出家人根本不尊敬這是要不得的。)

  40、我能看懂佛經不歸依行嗎?

  答:能看懂佛經而不歸依三寶,肯定是不行的。自己以為自己有看經的能力,可以直接從佛經之中,探求成佛之道真理,不必要歸依三寶,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是從事相的規制上說,那麼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佛寶)所說的法(法寶),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僧寶)結集成編,傳之後世。如果只知道佛經(法寶),而忽略了說法佛陀(佛寶),以及流傳佛經出家人(僧寶)。最多是歸依了法寶這是無知的忘恩行為。佛、法、僧三寶不能分開信仰,如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如若不然,怎麼能有資格稱為三寶弟子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