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這種說法對嗎?

  問:有時候想看其他法師東西,可不敢看,因為怕雜修了。一個老師條路兩個老師條路,三個老師條路,四個老師就變成了十字街頭。包括今天來聽你講經,我都考慮了好久才來,但還是擔心,因為我一直是一個師父,不敢多看。(哎呀,真是為你深表同情哦。你來聽這個經,還有這么大心理包袱,向你表示道歉啰,對不起!)今天聽了你講經很受益,解決了我很多年的疑問,但我還擔心雜了:又多了一條路,就完蛋了。可是我覺得不聽也很可惜,你今天講得好了。請問法師我是不是又多了一條路往生就沒有多大的把握?

  大安法師答:我們修行佛法一定要灑脫一點,安心安樂。不要學來學去,學得這么左右為難、憂慮重重,左不是,右不是:整個的就完蛋了。好像我也聽其他居士提過這個問題

  我們修行佛法,怎麼修?什麼態度?怎麼去求善知識?首先我們是佛弟子,建立一個原則:我們是聽佛的話。佛要讓我們離輪回之苦,得涅槃之樂這是佛的大慈悲心,為了實施這樣的一個目標給我們苦口婆心——一代時教——處處宣說凈土根本經典。我們學佛的人首先是聽佛的話,佛才是我們的大導師。佛是大醫王,我們是病人,醫王才有處方權,除佛之外誰都沒有處方權。明白這個道理吧?這個法,就是佛給我們開的處方。僧就是佛、法、僧這個「僧」,僧就是護士,護士的水平——指導你按時吃這個葯,別忘了啊,有這個各種禁忌,提醒一下你,只是這個作用。所以老師有一個:大導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怎麼會出現兩條路、三條路、四條路、五條路呢?

  也請大家放心,我在這裡講,沒有給你增加一條路,我只是一條路。信願持名自古以來就是一條路嘛,還有二條路、三條路、四條路嗎?如果跟佛經講得相應的,你就聽;跟佛講得不相應的,堅決不聽:我們是佛弟子這就是參訪善知識,因為我們信願還沒有建立的時候,是要求善知識給我們解決一些疑問。但這條路是兩土世尊給我們鋪設的,沒有第二條路、第三條路

  那參訪善知識有一條:學無常師。誰說只有一個善知識啊?學無常師啊。釋迦牟尼佛剛出家的時候,為了求得這個解脫之道,他參訪外道知識也參訪了很多個呀。最後對於那些外道東西,他一下子都達到目標,就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他也覺得不究竟,才放下,自己在菩提樹下夜睹啟明星悟道。在大乘佛法,那這個禪宗都是參很多善知識的,芒鞋踏破呀,走遍千山萬水呀,求種種善知識抉擇啊。那這個禪宗知識都會觀機:你到我這來,但是你跟另外一個禪師會有因緣,你到另外一個禪師那裡去。

  我們《華嚴經》講,善財童子文殊師利座下開根本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得到的利益有多大?但文殊菩薩沒有說:「你只能在我座下學啊,你不能去其它的地方,不能走二條路、三條路啊。」文殊菩薩不僅不這樣說,而且主動跟他介紹善知識:「你現在去參德雲比丘。」這個善財童子還捨不得呢,戀戀不捨的。但是既然文殊師利菩薩已經說了他也只有南詢第一個知識,到妙峰山去尋找德雲比丘。德雲比丘跟他念佛三昧之後,又告訴他:「我只知道這個法門,在無量的菩薩法門當中,其餘我都不懂,為了你參更多的,學更多的,我給你介紹海雲比丘。」次第的都是上一個善知識介紹下一個善知識。沒有誰說:「你只能在我這裡,不能搞第二條路,不能搞第三條路。」

  學無常師是孔子說的,儒家文化更是強調這一點。就孔子本人,他都求學了很多老師:向老子學,學音樂向師襄學,甚至8歲的小孩智慧,他都可以虛心不恥下問。到了太廟,「子入廟,每事問」,每個事都問,這個是幹什麼用啊?這個祭器怎麼回事啊?怎麼來歷呀?這是我們儒、佛兩家告訴我們求學、修道的方法:學無常師呀。

  怎麼會變成這個東西呢?這個大家如果聽聽小品,笑一笑就可以;你真的這么當真,聽一個法師來講,還要這么矛盾,這么反復,這么擔心,甚至往生是不是有把握,都表示懷疑。對你這么問題,我本人都也水平不夠,給你增加這么強的心理負擔,表示歉意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