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既然說娑婆本土四土具足,那隻要在這里展轉修行就是了,反而要舍這里而往生那極樂國,為什麼呢?
答:這一方雖然具足四土,無奈的是穢業難除。那麼要舍穢取凈,勢必向極樂國求生。四明說,本土濁重,十信才出苦輪。那極樂土境勝,九品都是不退。難道沒聽說大通佛在世時代,受教的徒眾,已經度過塵點劫來,還在聲聞的地步,都是因為退轉,所以涉歷長時間。如舍利弗已證六心位,還會退落五道,何況悠悠修行的人呢?因為這土,多遇退緣。所以說「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如果往生極樂世界,藉助那勝緣,博地凡夫,便都不退了。因為這個道理,要求生極樂國啊。
問:同居凈土,那種類很多。現今偏指極樂世界,而又偏贊它的境勝緣勝,為什麼呢?
答:經上說,那極樂國眾生,沒有眾苦,只有諸樂,所以叫極樂世界。現今拿娑婆世界來對比,這里是血肉形軀,有生都苦,那裡是蓮華化生,沒有生苦啊。這里是時序代謝,衰老天天侵蝕,那裡是寒暑不變化,沒有老苦中啊。這里是四大難調,多生病患,那裡是化體香潔,沒有病苦啊。這里是七十歲就古稀,無常迅速,那裡是壽命無量,沒有死苦啊。這里是親情愛戀,有愛必定分離,那裡沒有父母妻子,沒有愛別離苦啊。這里是仇敵怨仇,有怨必定相會,那裡是上善聚會,沒有怨憎會苦啊。這里是或者困苦饑寒,貪求不足,那裡都是衣食珍寶,受用現成。這里是或者丑穢形骸,根多缺陋,那裡是端嚴相貌,體有光明。這里是輪轉生死,那裡是永證無生。這里有四趣的苦,那裡沒有三惡道的名。這里是丘陵坑坎,荊棘為林,土石為山,穢惡充滿,那裡是黃金為地,寶樹參天,高樓七珍,花開四色。這里是雙林(釋迦牟尼)已滅,龍華(彌勒佛)還沒有來,那裡是無量壽尊,現在正在說法。這里是觀音勢至,徒勞仰望嘉名,那裡是與二位上人,親為勝友。這里是群魔外道,惱亂正修,那裡是佛化一統,魔外絕蹤。這里是媚色妖淫,迷惑修行人,那裡是正報清凈,實在沒有女人。這里是惡獸魑魅,交互扇動邪聲,那裡是水鳥樹林,都在宣說妙法。二土比較,境緣迥然有別。而樂邦的勝,多得沒有窮盡,不能全都列舉啊。那境勝的,可以攝取眾生取凈的情執。那緣勝的,可以助往生修行人的道力。雖然同居凈土類很多,唯有極樂世界修行的緣具足,所以偏指啊。
答:唯獨推崇彌陀,原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啊。所謂願重,經上說,彌陀往昔在因地中,曾經發種種廣大誓願。大略是,如果我成佛已來,那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聽我的名,修行善本,稱念我的名號,甚至十念。如果不往生的,我誓不取正覺。既然生到我國,如果有退轉,不決定成佛的,我誓不取正覺。所以《華嚴鈔》說,彌陀誓願重,偏接娑婆世界的眾生啊。所謂有緣,我佛釋迦在世時,眾生聽佛的教導,歸向彌陀,固然已經很多了。觀佛滅後,末法時期眾生,不管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稍有聽到佛教的,沒有不信向。沒有聽到佛教的,也會稱念佛名。縱然是頑愚暴惡,沒有信佛的徒黨,或在遭厄難危險之處,或有發贊嘆怨嗟之聲,不知不覺隨便開口,便叫阿彌陀佛。至於兒童女子戲弄之際,聚沙和泥,圖牆畫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在學行未穩,學語未成的,自然能唱阿彌陀佛。這都是不勸而發,不教而能,不是有緣是什麼?又如《無量壽經》說,我說這部經,使眾生見無量壽佛,以及極樂國土,應當求往生的,都可以求。不要因為我滅度以後,又生疑惑。未來的世道,經道滅盡,我用慈愍,特意留這部經,再住一百年。那時有眾生,遇到這部經的,任隨意願,都可以得度。又經上說,這部經滅後,佛法全沒有了,只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那時有不信而謗毀的,當墮地獄,具受眾苦。所以天台說,應當知道阿彌陀佛對於這惡世,特別有緣罷了。所謂相關,前輩先覺說兩土聖人,示現居住凈土穢土。用折伏攝取二門,調伏眾生。這里用穢用苦用促用多魔惱而折伏,使眾生知道厭離。那裡用凈用樂用延用不退轉而攝取,使眾生知道欣求。既然厭離並且欣求,那化道就實行了。又我釋迦佛在三乘授道之外,那沒有度盡的,就在彌陀。所以在大乘經中,反覆叮嚀,稱讚勸往的,大概與化道相關啊。因為這三個原因,所以唯獨推崇彌陀了。
問:偏指獨推的說法,是美言了。欣厭取捨的道理,至大的教化了。敢問欣厭取捨,能沒有愛憎能所的過失嗎?
答:你不知道我說的啊。這不是世間的愛憎能所啊。這是十方如來轉凡成聖的通法啊。如果不是厭舍,怎麼轉凡?如果不是欣取,怎麼成聖?所以從凡夫到聖位,從聖位到等覺,那中等以上的,無非是欣厭。極致到了妙覺,取捨才沒有了。所以先德說,取捨到極致,與不取捨,沒有差異啊。何況這凈土法門,只是一化機,而釋迦彌陀共立的啊。這里指示往生,那裡接受來迎。倘若不是厭舍,出離這娑婆就沒有辦法。倘若不是欣取,往生極樂就沒有分。既然舍這里了,又往生那裡了,借著那勝緣,直到成佛。那麼愛憎能所,功沒有更大的了,哪裡有過呢?
問:取捨的道理,不敢議論了。只是往生的說法,能不違背無生的道理嗎?
答:天台說,智者熱烈求生凈土,明白生體不可得,就是真無生,這就是心凈所以佛土凈。愚者被生束縛,聽到生就作生解,聽到無生就作無生解。不知生就是無生,無生就是, 生啊。長蘆說,把生作為生的,是常見的失誤啊。把無生作為無生的,是斷見的迷惑啊。生而無生,無生而生的,是第一義諦啊。天衣說,生就是決定生,去卻是實不去。三家的說法,意思很明確,現今我再用性相二字解釋一下。妙真就如性,本來沒有生。因緣和合,才有生相。因為那性能顯現相,所以說無生就是生。因為那相是由性顯現的,所以說生就是無生啊。知道這個就知道凈土的往生,是唯心所生。無生而生,理有什麼違背呢?
問:往生之說,那宗旨分明了。但今天的學者,不能明白。千人萬人,都懷疑極樂世界遠隔十萬億國,臨命終時,恐難達到。又有什麼辦法讓他們明白呢?
答:這太可笑啊。說了許多心外無土,土外無心,到這里還是不清楚。這沒有別的,只是眾生妄認自心在色身裡面,方寸之間,不知自家心量,原本廣大。難道沒聽過贊佛偈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並且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被我心量都包容了。恆沙世界,無量無數,我的心量,全部周遍。如此看來,十萬億國在我心中,其實很近,哪裡遠呢?命終往生時,往生我心中,其實很容易,哪裡難呢?難道不見《凈土十疑論》說,十萬億剎土,是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的罷了。只要使眾生凈土業成就,臨終在定的心,就是凈土受生的心,動念就是往生凈土時。因此《觀經》說,彌陀佛國,離這里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就往生,不須愁遠。又如人的夢,身雖然在床上,而心意識遍到其他地方。往生凈土也是如此,不須懷疑啊。經上說,一彈指間,就能往生。又說,屈伸手臂間。又說,頃刻之間。所以《自信錄》說,十萬億剎土頃刻到,因為自心本妙罷了。這些重重的比喻,只是說明生在自己廣大心中,很近而且很容易的啊。我如今且不說廣大心量,先就你色身以內,方寸之間,說個譬喻。譬如從這里到西天竺,一動就是十萬多里,一路之上,經過很多國土。有一人雖然沒有親自到過,但曾聽他人講說一遍,記憶在心。那人後來坐卧之中,忽然動一念思量那國,思量千里,便到千里,思量萬里,便到萬里,思量天竺,便到天竺。用這個比喻往生凈土,便是這個道理。難道不是彈指之間,一念便到,哪裡難到呢?你如果不修凈業,要到就極其難。凈業如果成了,要到極其容易。只要願意,決不會相騙。
問:不修凈業,要往生極難,這是真話啊。為什麼先前舉例的逆惡凡夫,臨終也能往生?我沒有聽到詳情,而且有疑惑。請詳細解釋一下吧。
答:《觀經》說,下品下生的,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足各種不善,這樣的愚人,因為惡業,應當墮落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這樣的愚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種種安慰,為他說妙法,教他念佛。這人苦的逼迫,顧不上念佛,善友告訴說,你如果不能念的話,應稱無量壽佛。這樣的至心,使聲音不絕,具足十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稱念佛名,在每一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念佛的時候,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在好人面前。如一念間,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才開。觀世音大勢至,用大悲音聲,為他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聽了歡喜,當時就發菩提心。這是詳情啊。雖然十二劫在蓮華中,而那受用快樂如忉利天。所以古人說「華中快樂如忉利,不比人間父母胎」。逆惡能往生的,《觀經疏》說,因為念佛除滅罪障,所以就以念佛為勝緣啊。我詳細了解經意,就是念佛滅罪而生。但用疏和論參照而明了,卻有三個意義。一是,有問如何用很少時間心力,而能勝過終身造惡呢?答:心雖然很少時間,而那力量猛利。這樣的心勇決,名叫大心。因為捨身事急,如人進入戰陣,不惜身命,名叫勇健的人啊。二是,現在雖然造惡,或現世曾修三昧。所以臨終勸念,定心容易成。也是乘急戒緩的人啊。縱然現世不修三昧,也是過去世的種子今天成熟,因為宿善業強,臨終能遇到善知識,十念功成啊。三是,如果不是過去世的種子<,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font-size:24px;">,又不是現修,那在念佛的時候,必有重重地懺悔。所以永明說「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升沉,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過百兩的疊華。爝火微光,熱烈萬仞的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