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物質生活

  (一)從《阿彌陀經》里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一般人都以為佛教講四大皆空,應該是只重視精神生活而不重視物質生活。因此,有些人,你勸他信奉佛教他會退避三舍,他以為信了佛教,好的衣服不能穿,好的東西不能吃,甚至高樓大廈也不能住,一定要吃苦,吃苦才是信仰佛教我為什麼要去自找苦吃呢?其實,佛教有多種性質,強調這種著重苦空無常生活方式,往往不能獲得一般大眾信仰。現在我根據《阿彌陀經》,把佛教重視物質生活情形介紹給諸位。
  《阿彌陀經》是大家所最熟悉的一部經。經里敘述極樂世界情況尤其是物質生活方面,是那麼的豐裕富有。譬如說地是「黃金布地」;房子是「七寶樓閣」,尚有七重欄、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另有七寶池,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等寶合成;穿的衣服,所謂「思衣得衣」;吃的食物,是「思食得食」;交通工具則是「飛行自在」。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物質生活實在太豐富了。
  從極樂世界物質生活上,我們可以知道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苦。從凈土法門的角度來看,佛教是一種幸福」之教,信仰佛教可以獲得幸福快樂。至於說到「苦」,不容否認的,佛教也經常在講苦,所謂三苦、四苦、八苦、無量諸苦。其實,佛教講苦的原因,只是說明「苦是入道的增上緣」,並不是說信仰佛教目的就是要受苦,也不是說只有受苦才能得到解脫
  佛教物質生活人不需要特別標榜「苦」,因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是,也不教人熱衷於物質的追求,因為「慾海難填」。有了洋房,還要汽車;有了電視,還要冷氣。終日汲汲於物質的享受,豈不成為物慾的囚犯,還有什麼信仰的法樂可言?因此,「太苦」與「縱樂」兩種極端的生活都不佛教所要求的生活。《阿彌陀經》雖講豐富的物質生活,卻要在物質生活中實踐佛法。《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不要我們放棄所有,而是在強調一種佛法中道生活。由此可知,在苦樂之間的中道生活,那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
  (二)從五乘佛法上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所謂五乘,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學佛五種階位。在人天乘的佛法里,佛教非常重視物質生活;在聲聞、緣覺的階段里,則較重視精神生活人天乘的對象是指在家眾;聲聞、緣覺的對象是指出家眾。時下一般弘法者常有一種錯誤觀念,就是常常將對聲聞、緣覺的要求,用來要求人天大眾。譬如素食苦行這是聲聞、緣覺的修行生活方式,如果用這些佛法來要求在家人生活,似乎不太恰當。
  另外,在佛教里常常講「發心」。所謂「發心」,即發三種心:一、發增上生心,可以招感人天果報;二、發出離心,可以招感聲聞、緣覺的果報;三、發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薩果報。這中間,發增上生心招感的人果報,對物質生活並不採取否定的態度。譬如「功名」,人天乘的佛法並沒有禁止追求,甚至於求得越高越好;「財富」,黃金不是毒蛇,甚至於擁有越多越好。在人天乘的佛法里,並不把功名富貴看成是絕對可怕的東西,只是當你功名富貴時,必須要用合理的方法,有了功名富貴,好好用來造福人間
  世間的人,隨著各人的根性不同,有一種對於功名富貴感興趣,他想舍離功名富貴而一心求法,這種人就是接近於聲聞、緣覺的根性,發出離心,可以舍俗出家。否則,就算你在佛教里已經剃發染衣,現出家相,可是對世俗榮華富貴沒有舍離之念,這和出家法並不能算做真正相應。
  若照佛教的發心來說,發增上生心的在家居士在社會上營求功名富貴,並且過著妻子兒女的正常生活這是佛法所允許的,絲毫不必有慚愧罪惡感覺;重要的是無論你如何追求功名富貴,不許作姦犯科,不許邪行淫亂。在世俗正常生活的范圍內,是不違背佛法的。
  目前佛教有些弘法的大德法師們,常常要用出家人修行標準去要求一些在家的佛教信眾。譬如,要他放下功名富貴,告訴他們功名富貴毒蛇,是苦空無常的;要他放下妻子兒女,告訴他們妻子兒女冤家,是討債的。這種度化的方式,可說是錯誤的!不契合眾生的根機。難怪有一不懂佛法的人,聽到要他信仰佛教,要避之唯恐不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