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二十四信》【三集卷四】

三集卷四 《二十四信》 

  
  信篇
  
  一、【荀息踐言】
  荀息為傅。慰公病危。奚卓被弒。以死相隨。
  【原文】
  周晉奚齊卓子者。驪姬之子也。荀息傅焉。獻公愛驪姬。欲立其子。乃殺世子申生。申生者。里克傅之。公病。將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可謂之信矣。荀息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公死。奚齊立。里克弒奚齊。荀息立卓子。里克又弒卓子。荀息死之。
  
  初、獻公造九層台。三年不成。人力困敝。荀息曰。臣能累十二棋子。加九卵於上。公曰。危哉。荀息曰。不危。公造台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織。危孰甚焉。公悟。乃輟工謝之。荀息可謂忠且信矣。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晉國的獻公。他的兒子很多。其中一個叫奚齊、一個叫卓子的。這兩個人。是驪姬所生的。大夫荀息就給他們做著師傅。晉獻公很寵愛驪姬。要把他兒子立做世子。因此就把世子申生殺了。申生的師傅就是里克。後來獻公生了病。快要死的時候。因為奚齊和卓子的年紀都很小。沒有幫助的人。於是就對荀息說。大丈夫要怎麼樣。才可稱是有信呢。荀息曉得了獻公的意思。就回答說。假使死去了的人。仍然活了轉來。受著他託付的人對於託付的話。都能夠做到。一點沒有慚愧地方。這樣可以說是有信了。後來獻公死了。奚齊做了國君。里克把奚齊殺了。荀息又立了卓子做了晉君。里克把卓子又殺了。於是荀息也跟著死了
  
  二、【共華待死】
  共華待死。不為人知。謀而被困。豈可背之。
  【原文】
  周晉丕鄭之自秦反也。聞里剋死。見共華曰。可以入乎。華曰。可乎哉。丕鄭入。惠公殺之。共賜謂華曰。子行乎。其及也。華曰。夫人之入。吾謀也。將待之。賜曰。孰知之。華曰。不可。知而背之。不信。謀而困之。不智。困而不死。無勇。任大惡三。行將安之。子其行矣。我姑待死。
  
  孔子嘗言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蓋謂人以信為本。人而無信。自失為人資格。且將不齒於人類夫人孰能不死。若以信而死。可以立起世人信心。共華雖亦里丕之黨。而其死於信。則有足錄者。
  
  【白話解釋】
  周朝晉國有個丕鄭。打從秦國回來。得知里剋死了他就問共華道。現在可以進去嗎。沒有危險了嗎。共華說。可以的了。丕鄭到了晉國里。晉惠公把他殺了。共賜就對共華說。你可以走了。遲一回兒。殺戮就要到了你的身上來了。共華說。丕鄭的到晉國里去。是我叫他去的。現在我一定要等他。共賜說。這回事又有那個曉得呢。你不如逃了。共華說。這是不可以的。我明明曉得他到了晉國里。如今獨自逃走了這是沒有信用。我給他定了計劃把他困住了。這是沒有智力見了他這樣的困難我還怕死這是沒有勇氣。一個人有了這三種大惡。還能夠逃到什麼地方去呢。你去吧。我等著死好了
  
  三、【解揚承命】
  解揚承命。不負晉侯。信臣獲考。死又何求。
  【原文】
  周晉解揚受命如宋。使無降楚。鄭人囚而獻諸楚。楚子使反其言。不許。三而許之。登樓車告宋。致其君命。楚子將殺之。揚曰。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信載義而行之為利。義無二信。信無二命。死而成命。臣之祿也。寡君有信臣。下臣獲考。死、又何求。楚子舍歸。
  
  解揚之許楚子也。非以其厚賂也。欲以成君命也。蓋三而不許。楚子必殺之。則晉君之命。不能致於宋。故佯許之。登諸樓車。呼宋人告之。致其君命。亦非失信於楚子也。亦惟欲行其信不受二命耳。
  
  【白話解釋】
  周朝晉國有個解揚。奉了國君的命令到宋國去。教宋國不要投降了楚國。路過鄭國的時候。鄭國的人把他關了起來。送到楚國去。楚子叫他去對宋國說。晉國不來救你們了。解揚不肯。楚子對他說了三次。解揚才答應了。於是解揚就上了有樓櫓可以望遠的車。仍然把原來晉君的意思。對宋人說了。楚子曉得上了他的當。就要把他殺了。解揚說。做國君的能夠行了這個命令。就是有義。做臣子的。能夠承受國君的命令。就是有信。信和義行著就是利。有義的沒有二信的。有信的是沒有二命的。我死了能夠達到了我國君的命令。這就是我的職任完了。我的國君有個守信的臣子。我又成了功。這樣死了。正是很好的事。另外還希望什麼呢。楚子聽了這一番話。也就不去殺他。放他回去。
  
  四、【州犂釋甲】
  楚伯州犂。固請釋甲。會合諸侯。信修盟歃。
  【原文】
  周晉楚齊秦宋鄭魯衛陳蔡曹許邾滕將盟於宋。楚人衷甲。伯州犂曰。合諸侯之師。以為不信。無乃不可乎。固請釋甲。子木不聽。太宰退曰。令尹將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棄信。志將逞乎。志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翌年、子木果死。
  
  盟所以明信也。宋之盟。向戍欲弭諸侯之兵也。諸侯望信。是以來服。不信、是自棄其所以服諸侯也。州犂言之。而子木棄之。趙孟患之。而叔向安之。晉務德。楚爭先。雖先楚人而書先晉。亦以晉有信耳。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晉國楚國齊國秦國宋國鄭國魯國衛國陳國蔡國曹國許國邾國滕國許多諸侯。將要在宋國地方會盟。楚國的人。個個衣裳裡面穿了鐵甲。預備乘此時機去打晉國。太宰官伯州犂說。天下的諸候都聚會的時候。我們楚國做著沒有信用的事。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一定請求把鐵甲脫去了那時候楚國宰相子木不肯聽。太宰伯州犂退出了以後。就說。我看宰相這個人。不到三年工夫。就要死的了。只圖著快了私志。丟棄了信用。要曉得志是所以發言的。言是所以出信的。信是所以立志的。有了志信言三樣。才可以身子安定了。現在他的信用沒有了。那裡能夠活到三年呢。到了第二年。子木果然死了
  
  五、【趙武信本】
  趙武會虢。尋宋之盟。以信為本。遵循而行。
  【原文】
  周晉楚與諸大夫會於虢。祁午謂趙文子曰。宋之盟。楚人得志於晉。今令尹之不信諸侯之所聞也。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將以信為本。循而行之。能信不為人下。吾未能也。詩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信也。能為人則者。不為人下矣。吾不能是難。楚不為患。
  
  虢之會。尋宋之盟也。祁午以恥為言。而趙武以信為本。故其相晉國以為盟主。七年中再合諸侯。三合大夫。服齊狄。寧東夏。平秦亂。城淳於。師徒不頓。國家不罷。民無謗讟。諸侯無怨。信之為用大矣哉。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晉國楚國和各國的大夫。在虢的地方會盟。祁午對趙文子說。從前在宋國的盟會。楚國人比晉國人先歃了血。終算吐了一口氣。可是現在楚國宰相沒有信用。這是各國諸侯都曉得的。請你不可不預備一下子。趙文子說。我一定拿信用做了根本。再照著信用去做一切的事。能夠有信用的人。一定是不為人家所輕賤的。依你的話去做我是辦不到的呵。詩經里說。不僭不賊。鮮不為則。這就是說著信用呵。一個人能夠給別人做法則的。那末這個人。無論如何。是不會給人家輕賤的了。我只怕不能夠給別人做法則。倒是一樁難事。至於楚國、是不足憂患的。
  
  六、【包胥乞師】
  包胥乞救。哀哭秦庭。勺水不入。七日勞形。
  【原文】
  周楚申包胥仕為大夫。與伍員友善。平王殺員父奢兄尚。員曰。吾必復楚。包胥曰。我必興之。及吳師伐楚。入郢。包胥乃之秦。乞師救楚。依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水不入口。七日。秦伯哀之。乃為之賦無衣之詩。包胥九頓首而坐。秦師出。昭王返國。賞其功。逃不受
  
  伍申之別也。員曰。我必復之。包胥曰。我必興之。伍員卒復之。信也。孝也。包胥卒興之。信也。忠也。然伍員復仇。未免太甚。包胥乞救。人所難能。伍員終受屬鏤之賜。包胥不受救國之功。其勝於伍員多矣。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楚國的申包胥在楚國做了大夫官。和伍員很要好。後來楚平王把伍員的父親伍奢、伍員的哥哥伍尚、都殺死了。伍員說。我一定要到楚國來報仇。申包胥說。我一定把楚國恢復了轉來。等到後來伍員帶了吳國的兵來攻打楚國軍隊攻進了楚國的國都郢的地方。於是申包胥就到了秦國去。要借救兵來救楚國。起初秦伯不肯答應。後來申包胥靠在宮庭的牆壁里。日日夜夜哭著。不斷聲音。一點水也不進口。這樣的有七天工夫。秦伯覺得他很忠心。又替他可憐。於是就賦了無衣的一篇詩。申包胥才叩了九個頭。坐了起來。秦國軍隊出發。吳國的兵才退了。昭王回到楚國。要賞申包胥的功勞。申包胥不肯受功。就逃去了
  
  七、【範式素車】
  範式夢劭。告以葬期。素車白馬。號泣賓士。
  【原文】
  漢範式與張劭為友。忽夢劭曰。我以某日葬。子能相及乎。式奔赴。喪已發。柩不肯前。劭母撫之曰。元伯豈有望耶。移時。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者。母曰。必范巨卿也。式至。叩喪而言曰。行矣元伯。死生異路。永從此辭。因執紼引柩。乃前。式遂留冢次。為修墳樹。乃去。
  
  許止凈謂吾讀此傳。輒流涕不能止。嘆古人朋友之交。相信以心。生死不渝如此。書稱朋友之交止於信。范張二君。其信之極致者耶。誠後人之模範。所當鑄金祀之。
  
  【白話解釋】
  漢朝有個姓范名式的人。和一個姓張名劭的。大家交著朋友有一晚上範式忽然做夢看見張劭對他說。我將在某月某日安葬了。你到了那一天。能夠趕到么。範式醒來就馬上趕去送喪。這時候張劭的靈柩。已經要出發了。真也奇怪。這輛喪車。好像有幾千斤重的樣子。無論如何。也推不上前去。張劭的母親撫著靈柩說。難道元伯我兒、你有等著的人么。過了一回兒。看見有匹白馬駕著一輛素車。車里坐了一個號淘大哭的人。飛風的奔來。張劭的母親說。來的人一定就是范巨卿了。範式到了以後。叩著喪車說。走吧。元伯。死的生的分了路。從此以後。永遠告別了。說完話。就牽著喪車的索子。引了靈柩前走。於是靈柩才得推動了。範式就留住在張劭墳旁邊。一直給他好了墳旁的樹木。才迴轉去。
  
  八、【鄧訓納胡】
  校尉鄧訓。開城納胡。待以恩信。羌戎歡呼。
  【原文】
  漢鄧訓為校尉時。羌胡相攻。議者以為縣官之利。訓乃令開城。及所居園門。納胡妻子。嚴兵守備。羌掠無所得。諸胡言、漢家常欲斗我。今鄧使君待我以恩信。開門納我。咸歡喜叩頭。曰、唯使君所命。因發秦胡羌兵。掩擊迷唐。唐遠徙。燒當豪帥。款塞納質。威信大行。
  
  胡俗恥病死。每病困。輒自刺。鄧訓使醫療之。多愈。莫不感悅。戎俗父母死。恥悲泣。皆騎馬歡呼。至訓卒於官。莫不吼號。或以刀自割曰。鄧使君死。我曹亦俱死耳。其恩信感羌胡如此。不愧鄧禹之子矣。
  
  【白話解釋】
  漢朝鄧訓做校尉官的時候。羌人和胡人大家互相戰爭。當時的人說。蠻夷的內部發生了內爭。這真是我們政府的絕好機會。可是鄧訓並不這樣。卻下令開了城門。和自己家裡的園門。放胡人妻子們進來。一方面又集合了軍隊。很嚴密地看守著。因此羌人並沒有搶去了什麼東西。一班胡人都感激得不得了。他們說。以前漢朝人常常要來同我們爭斗。現在的鄧使君看待我們。又有恩德又有信用。開了城門。放我們進來。於是大家都很歡喜的叩了頭。並且說。從此以後。使君的命令。我們無論怎麼樣。一定是遵守的。於是鄧訓發了秦胡羌的軍隊。去攻打迷唐。迷唐就逃到很遠地方去了。燒當族的元帥。也到軍營里來投降。並且送了一個兒子來做押信。所以鄧訓的威嚴和信用。是很聞名的。
  
  九、【趙柔一言】
  趙柔信惠。呼主還金。一言便定。利不動心
  【原文】
  北魏趙柔、字元順。金城人。少以德行才學著名。仕河內太守。甚著信惠。嘗在路。得人遺金珠一貫。呼主還之。後有人遺柔鏵數百枚者。柔與子善明鬻之市。只索絹二十疋。善明知其價賤。欲取回之。柔曰。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遂與之。縉紳聞而敬服。
  
  求善賈而沽諸。此經商之常情也。是以龍斷者有之。居奇者有之。價值增減。視供求之多寡而屢改者有之。此皆信德之未固耳。趙柔訓子一言。可以為信義通商之殷鑒。
  
  【白話解釋】
  北魏時候。有個趙柔。表字元順。是金城地方人。從小就是道德品行、才識學問、都出名的。後來在河內地方太守官。也是很有恩信惠愛的名聲有一回、在路上拾得別人遺失了的一串金珠。他就叫到了失主還了他。後來有人送了他幾百個掘地用的鐵鍬。他因為留著沒有用。就和兒子趙善明。一同拿到市面上把他賣掉。他只討著二十匹絹的賣價。趙善明知道這個賣價太便宜了。就想收回來不出賣了。趙柔對兒子說。和人家交易。一句話就講定了的。那裡可以為了有利可圖動了心。就想反覆了呢。終於賣給他人了。地方的人士。得知了這回事。都非常佩服。
  
  十、【傅岐約囚】
  傅岐決獄。冬節縱囚。如期而返。恩信千秋
  【原文】
  梁傅岐為始新令。有因斗相毆而死者。訴於郡。郡錄其仇人。拷掠備至。終不任咎。乃移於縣。岐命脫械。和顏問之。即首服。法當償命。會冬節至。岐放令還家。獄曹掾固爭曰。古者有之。今不可行。岐曰。彼若負信。縣令當坐。竟如期而返。郡守深為嘆異。遂以狀聞。
  
  晉有曹攄。南宋有王志。南齊有何胤。宋有徐光實。皆有約囚歸去。如期而還之事。夫惟有恩信於民。民自不忍欺也。至傅岐、則去任之日。縣民無老少。皆出境拜送。號哭聞數十里。其感人尤深矣。
  
  【白話解釋】
  梁朝傅岐在始新地方做了縣官有一人命案子。原因兩個人相打犯了人命的。在府里打官司。府里把兇手捉到了。用盡了重刑去拷打。終於不肯招供。府里沒有法子就把這件案子移到縣裡去審問。傅岐就叫兇手的腳繚手拷都解除了。很和氣地詢問他。兇手就馬上承認了殺人的事實。照法律講。這個兇手是要抵命的。恰巧冬至節到了。傅岐就放兇手暫時回家去過節。監獄官一定不肯。說、放犯人暫時回家這種事。從前古時候是有的。可是現在的人心浮薄。是不可行的了。傅岐說。這是不妨的事。假使他失了信用。不回到監牢來。那末把我縣官的辦罪就好了。果然兇手到了約定的日期。就回到牢獄裡。當時的太守很佩服他的用道德服人。於是就把回事奏到朝廷里去。
  
  十一、【懷古赴獠】
  唐裴懷古。仗信赴獠。輕騎定亂。青史名標。
  【原文】
  唐裴懷古有文武才。適獠反。朝廷思得良吏以鎮之。朱敬則以裴懷古薦。遂拜為桂州都督。懷古即飛書示以禍福。獠皆迎拜。懷古輕騎赴之。左右曰。夷獠無信。不可忽也。懷古曰。吾仗忠信可通神明。而況人乎。遂詣其營。賊眾大喜而降。嶺外由是悉定。
  
  郭子儀免胄見回紇之酋。回訖舍兵下拜。裴懷古輕騎詣夷獠之營。夷獠大喜而降。嶺外且由是悉定。郭公信於北。裴公信於南。孔子謂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觀於郭裴二公。益覺明甚。
  
  【白話解釋】
  唐朝的裴懷古。有文武全才。這時候、兩廣地方有一種蠻夷種族、叫獠的反了。朝廷里要尋一個很好的官長。到那兒去鎮服他們。朱敬則就推薦了裴懷古。皇上就叫裴懷古做了桂州都督。裴懷古到了那兒。就馬上寫了一封信給獠民。信裡面說著造反得禍、歸安得福道理。於是獠人也就聽從了。都拜著去迎接他。裴懷古只帶了幾個人。去接受他們的歡迎。手下的人他說。蠻夷的人們。是沒有信用的呵。你不要太輕忽了。裴懷古說。我有了一種忠信的正氣。就是神明也可以通了的。何況他們是人呢。於是就到獠人的兵營里。一班獠人很歡喜地投降了。從此以後。嶺外地方、就都平定了。
  
  十二、【李源赴約】
  李源赴約。後十二年。中秋月夜。天竺寺前。
  【原文】
  唐李源與僧圓觀為友。圓觀將亡。與源約、於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為再見之期。屆時。源赴所約。時月色滿川。無處尋訪。忽聞有牧豎乘牛而歌。至寺前。乃圓觀也。源問觀公健否。曰。公真信士。與公殊途。慎勿相迎。但願勤修不惰。終得相見。言畢。歌而去
  
  十二年後之中秋夜。有月與否。可以預知乎。然孔曰百世可知。孟曰千歲日至。可坐而致。十二年何足異乎。最難得者。李源竟如期赴約。圓觀亦踐言而來。身雖異而性長存。圓觀亦可謂真信士也。
  
  【白話解釋】
  唐朝有個李源。和一個和尚名叫圓觀的。做了朋友。圓觀將要死的時候。和李源約定了。十二年以後的中秋那一天有月亮晚上。在杭州天竺寺里。大家再見面吧。到了那一天、李源就到那兒去赴約。這時候月色很好。籠罩滿西湖的水面上。好像琉璃世界一般。可是到什麼地方去尋訪圓觀呢。李源正覺得為難。忽然聽得有個牧童騎了牛、唱著歌走來。等到走到寺門前。原來這個牧童就是圓觀。李源問道。觀公你近來可康健么。圓觀說。你真是一個有信用的人。可是我現在和你陰陽異路。千萬你不要來親近我。但願你一點也不懶惰。很勤儉修行。那末我們將來終可以見面的。說完話。唱著歌去了
  
  十三、【姚顗化工】
  姚顗未第。出遊嵩山白衣托德。虔禱而還。
  【原文】
  後梁姚顗未第時。出遊嵩山。有白衣丈夫。拜路側。請為仆。顗不納。乃曰。鬼神享於德。君子孚於信。余鬼也。因獲譴。將托賢者之德。通化工之信。公、中夏之相輔也。今為謁中天之祠。以某姓名求之。神必許諾。幸無辭焉。顗因為虔禱而還。白衣迎於山下。拜謝而退。
  
  姚顗之信。誠通於鬼神矣。且其性仁恕。多為仆妾所欺。心雖察之。而不能面折。終身無喜怒。家人市貨百物。入增其倍。出減其半。不詢其由。宜乎為白衣虔禱後。次年即擢進士第。卒為末帝輔相焉。
  
  【白話解釋】
  五代時候。後梁的姚顗。當他還沒有中進士的時候。到嵩山去遊玩。忽然有個穿白色衣服的人在路旁拜著。請求給他僕人。姚顗覺得很奇怪。就不肯收留他。那個人說。鬼神是受享在德行上的。君子是相感在誠信上的。我原是個鬼。因為犯了罪。要想託了你的德行。到神明裡去通個誠信你就將來中華宰相。現在請你為我到了岳帝的廟裡。把我的姓名對神明說了。並且請求他饒了我的罪。神明是一定答應你的。請你不要推託才好。姚顗就給他到廟裡、很虔心的禱告了一番。才回來。那個穿白衣服的人。在山下迎接著拜謝了一番。才去了
  
  十四、【司徒投經】
  漢司徒詡。渤澥投經。龍天供養。惟德之馨。
  【原文】
  後漢司徒詡除禮部侍郎。嘗使吳越。航海至渤澥之中。水色如墨。舟人曰。其下龍宮也。詡炷香興念曰。回棹時。當以金篆佛書一帙。用伸贄獻。還經其所。遂以經一函投海中。俄聞梵唄絲竹之音。喧於船下。舟人曰。此龍王來迎經也。同舟百餘人皆聞之。無不嘆訝。
  
  司徒詡之渤澥投經。亦猶蔡狀元洛陽造橋也。蓋皆以一願而不肯失信於神明耳。今之信誓旦旦者比比矣。其亦各自了願為美焉。吾錄此、亦以見佛經所在。龍天且供養矣。寧不重哉。
  
  【白話解釋】
  五代時候。後漢司徒詡升了禮部侍郎有一次、到吳越國做使臣去。從海道里。走到了渤澥的海面里。看到水的顏色像墨一樣的黑。舟子說。這個下面就是龍王的水晶宮呵。司徒聽了。就燒了一炷香、立了一個願說。我回來的時候。船到了這裡。一定送龍王一部金篆的佛經。算是我的菲敬。後來司徒詡回來了。又經過那個地方就把一部佛經。丟在海里。過了一忽兒。就聽見和尚撞鍾敲鼓、念著經佛的聲音。和絲竹樂器吹彈的聲音。在船底下響了起來。舟子說。這是龍王來迎接佛經了。這時候、同船的有一百多個人。都聽見了大家都覺得非常奇怪。
  
  十五、【蒙正三對】
  蒙正薦賢。三問三對。不道妄言。犯顏無礙。
  【原文】
  宋呂蒙正初入朝。或曰。此子亦參政耶。同列不能平。蒙正止之曰。知其姓名。終身不能忘。不如弗知之為愈也。上欲遣人使朔方。蒙正以名進。上不許。三問。三以其人對。上怒曰。卿何執耶。蒙正曰。臣不欲用媚道。妄隨人主意以害國事。上重其量。卒用其人。果稱職。
  
  先君曰。呂參政。忠直之士也。有雅量。敢犯顏直諫。太宗見庶民繁盛。有驕盈之志。得蒙正數語。雖變色不言。而驕盈之氣已抑。即如隨主意害國事等語。非公忠自矢者。不能道此。
  
  【白話解釋】
  宋朝呂蒙正初到朝廷里去時候。有人說。這個人也來參預朝政么。呂蒙正的同伴聽了。很替他不平。就要去探明說話的人名姓。呂蒙正勸住了他說。曉得了這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忘了。還是不曉得的好。有一次、皇帝要差個人到北方做使官去。呂蒙正就說了一個人的姓名。皇上不答應。皇上問了三次。呂蒙正就三次推薦了那個人皇上生了氣說。你為什麼這樣固執的。呂蒙正說。我不喜歡用諂媚的方法。來服事皇上。隨隨便便跟了皇上的意思。以致貽害國家的大事。皇上也因為一向很敬重呂蒙正的度量。就用了那個人做了北方的使官。果然那個人是很盡職的。
  
  十六、【狄青無欺】
  狄青破敵。發見賊屍。不以奏報。誠信無欺。
  【原文】
  宋狄青為荊湖宣撫使。儂智高寇擾日甚。青上表請行。詔從之。青按兵止營。暗度崑崙關。大敗儂智高於邕州。賊屍有衣金龍衣者。眾謂智高已死。欲以上聞。青曰。安知其非詐耶。寧失智高。不敢欺朝廷以貪功也。上見其面有涅。敕敷葯去之。青奏明其故。不奉詔。
  
  先君曰。狄將軍初以卒伍位至樞密。其戰功將略。可想而知。生平不矜不伐。故恩遇日隆。不為朝廷所懼。觀其夜度崑崙。非智勇俱全。焉能從容若此。至不報儂死。不去面涅。益見其誠信無欺矣。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狄青做了荊湖地方的宣撫使。這時候儂智高時常來擾亂邊境。一天比一天的厲害了。狄青就上表到皇帝那兒。請求去攻打儂智高。皇上答應他了。狄青就按兵止營。不動聲色。暗暗地渡過了崑崙關。在邕州地方把儂智高打敗了。這一班賊兵的屍首堆里。有一個是穿著金龍衣的。大家說這個一定就是儂智高了。就要把儂智高已經死了的消息。奏到朝廷里去。狄青說。那裡料得定這不是他的詐偽行為呢。我寧可失去了這個功勞。不敢為了貪功去欺騙皇上有一天、皇帝見了狄青面上有黑痕、像刺過字的形跡。就叫用藥給他除去。狄青對皇上說明了緣故。不肯用藥。
  
  十七、【趙抃告天】
  鐵面趙抃。夜必告天。移文諸郡。授舟給錢。
  【原文】
  宋趙抃平生。日間所為之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不可告者。則不敢為也。知虔州。嶺外任者死。多無以為歸。抃造舟百艘。移告諸郡曰。仕宦家不能歸者。皆於我乎出。於是至者相繼。悉授以舟。並給道里費。累官太子少保。彈劾不避權幸。京師號為鐵面御史
  
  人能學趙公之不欺己。不欺天。自能如趙公之臨終詞氣不亂。安坐而逝矣。許止凈謂公之修行精進。至老不懈。深山老衲。尚不多遘。況富貴至極者乎。學道有得。大願度人。極大丈夫出世之能事矣。
  
  【白話解釋】
  宋朝有個姓趙名抃的人。生平為人正直。在白天所做的事。到了晚上。一定穿了禮服、在露天里燒了香去稟告上天。有不可稟告的事。他就不敢做的。他在虔州地方做官。這時候、在嶺外做官的人。受不慣瘴氣。多死了的。因此家小都不能夠回家。趙抃就造了一百隻船。寫文書給各處的地方官說。各處有做官的人家。他們的家小不能夠回到故鄉去的。都到我這裡來好了。於是來的人很多。接續不斷的來。趙抃就把造好的船給了他們。又送給他們路費。後來他做太子少保的官。就是極有勢力的人他也要彈劾他們的過失。所以當時京城的人。稱他叫做鐵面御史
  
  十八、【庭式心許】
  庭式及第。不負初心。卒娶瞽女。如鼓瑟琴。
  【原文】
  宋劉庭式未第時。議娶鄉人女。未納幣。既及第。女病喪明。家貧甚。不敢復言。或勸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已心許之矣。豈可負初心哉。卒娶之。生數子。後死。遂不復娶。蘇軾問之曰。哀生於愛。愛生於色。今君愛從何生。庭式曰。吾知喪吾妻而已。後老於廬山。享高壽。
  
  許止凈謂古有長壽者。人問其故。曰。生來妻貌丑。是丑妻乃延壽之符。可賀不可厭也。況庭式不負初心。最為仁厚。仁者必壽。豈待蓍龜乎。東坡達人。詎不知此。殆欲藉庭式以警醒天下後世耳。
  
  【白話解釋】
  宋朝劉庭式。當他還沒有中進士的時候。就大家商議著、娶了同鄉人的女兒妻子。可是還沒有下聘禮。後來劉庭式中了進士。那個女子生了病。雙眼瞎了。並且家裡也窮得很。所以不敢再向劉庭式提起婚事了。有人勸劉庭式娶那家雙眼不瞎的小女兒。劉庭式笑著說。我當初時候。對於那個雙眼瞎了的女子。已經心裡應許了他、做我的妻子了。現在那裡可以負了初心呢。終於娶了他過來。生了幾個兒子。後來死了。劉庭式就守了義。不再娶妻了。蘇軾他說。悲哀是生在愛情上面的。愛情是生在相貌上面的。現在你對尊夫人愛情那裡來的呢。劉庭式回答他道。我只曉得死了我的妻子吧了。後來劉庭式在廬山地方養老。壽享得很長。
  
  十九、【文同疊舌】
  文同不妄。生死一般。三疊其舌。引至眉間。
  【原文】
  宋文同赴官陳州。至宛邱驛。忽留不行。沐浴正冠。正坐而卒。崔公度嘗同為館職。見同京南。將別。曰。明日復來乎。公度明日往。同左右顧。恐有聽者。乃曰。吾聞人妄語者。舌可過鼻。即吐其舌。三疊之。如餅狀。引至眉間。公度大驚。及京中。傳同死。乃悟所見非生者。
  
  許止凈曰。同不妄語死後現身。舌引至眉際。如來真語。實語。如語。圓滿舌之千二百功德。故能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識者以小知大。可無疑惑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姓文名同的。到陳州做官去。到了宛邱的驛站里。忽然留住了不走。就洗了個浴。整了整衣冠。竟端端正正地坐著死了。當時有個崔公度。從前和文同是一同做過學士的。在京南地方見了文同。在走散的時候。文同對著崔公度說。你明天還可以再來么。崔公度到了第二天就再去看他。文同用眼睛四方看了一回。好像恐怕有人偷聽著的樣子。就說。我曉得平生不說誑話的人。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過了鼻子的。於是吐出了舌頭疊了三層。好像一個餅的樣子。再伸長了。到了眉毛里。崔公度見了非常驚怕。後來京城裡面傳出了文同死了的消息。於是崔公度才覺悟了。他所看見的不是人。是文同的鬼魂呵。
  
  二十、【孫固誠粹】
  孫固與人。久而益信。力諫神宗。用兵宜慎。
  【原文】
  宋孫固、字和父。管城人。幼有立志。及長。宅心誠粹。不喜驕亢。與人居。久而益信。故不為人所疾害。神宗用宦者李憲總兵伐夏。固力陳其不可狀。帝不從。既而師出無功。帝曰。朕始以固為迂。今悔無及矣。傅堯俞言司馬之清節。孫公之淳德。蓋所謂不言而信者也
  
  考孫公九歲時。讀論語。曰、吾能行此。徂徠石介一見、以公輔期之。嘗曰。人當以聖賢為師。一節之士。不足學也。又曰。以愛親之心愛其君。則無不盡矣。傅侍郎猶稱之。蓋其信德。不在司馬溫公下也。
  
  【白話解釋】
  宋朝有個孫固。表字和父。管城地方人。從小就很有志氣。到了長大的時候。居心誠實純正。不喜歡驕傲和太剛強的行為。他和人家來往。愈長久愈顯得他的信用。所以沒有人去嫉忌他、陷害他的。神宗皇帝差了太監李憲帶領了軍隊。去攻打西夏。孫固竭力對皇帝說著用兵的害處。可是皇帝不肯聽他。後來軍隊出去沒有功勞。神宗皇帝說。我從前以為孫固的話太迂了。可是現在追悔也來不及了。當時的傅堯俞說。司馬溫公清白的品節。和孫公純正的德行都是所謂不說話誠信的。
  
  二十一、【安世不妄】
  安世從學。受教以誠。論事剛直。面折廷爭。
  【原文】
  宋劉安世從學於司馬光。光自少至老。語未嘗妄。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不可以對人言。安世習光之學。嘗問盡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故安世後除諫官。論事剛直。正色立朝。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面折廷爭。人目之為殿上虎。
  
  妄語、人多以為細故而不知實吾人作聖作狂之大關鍵。蓋不妄語者。無自欺也。黃洽雲。居家不欺親。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故能誠心自然天下敬信。安世可謂善擇所師矣。
  
  【白話解釋】
  宋朝劉安世、在司馬光那兒讀書。司馬光從小一直到了老年的時候。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誑話。他自己說道。我別的沒有什麼勝過人的地方。不過我平日間所做的事。沒有一些兒不可以對人家說的。劉安世既然跟司馬光學著學問有一次。問司馬光道。盡心行己的緊要地方在那裡呢。司馬光就教他第一要誠實。並且誠實先要從不說誑話做起。所以後來劉安世做了諫官。議論事情。非常剛直。很正直地在朝廷里。心裡所曉得的事。沒有不說的。說的時候。沒有一次不是盡量說的。所以他的直言極諫的行為。人家說他好像殿上的老虎一樣。
  
  二十二、【姚雄許女】
  姚雄許女。未及成婚。婿家流落。竟歸德門。
  【原文】
  宋姚雄初以女許寨主之子。後寨主妻子流落。雄為邊帥。遇一嫗浣衣。見其有士人家風。問之。嫗曰。昔良人守官邊寨。有姚姓者。許以女歸妾子。今夫既喪。惟貨餅自給耳。雄曰。某是也。女自許歸。別有求婚。某並不允。嫗感泣。氣咽不語。久之。雄留嫗。並其子俱載還。
  
  雄為將。其未婚婿。方為寨主之子也。及為帥。其未婚婿。已為賣餅嫗之子。幾無以自存。且嫗亦無法求雄耳。雄乃自言之。竟載還畢婚。雄之信德尚矣。而嫗因不失士人家風。此其得以複合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姚雄。當初把女兒許給寨主的兒子配親。後來寨主的妻子們都流落了。姚雄在邊城做了元帥。有一回、碰見了一個老太婆正在洗著衣服看他的舉止動靜。很有大家出身的神氣。於是就去問他。老太婆說。我的丈夫。從前也在邊城裡守寨做官的。有個姓姚的。把女兒許給了我的兒子。現在丈夫死了。只能賣著燒餅過日子了。姚雄說。姓姚的就是我。自從我的女兒。許給了你們以後。人家來求婚的。我都沒有答應。老太婆聽了。心裡十分感激。流著眼淚。氣也塞住了。有許多時候。說不出話來。最後姚雄就把他母子。都接到了衙門裡去。
  
  二十三、【楊榮諫征】
  楊榮警敏。止調民兵。示天下信。成祖罷征。
  【原文】
  明楊榮、字勉仁。成祖時。同直文淵閣七人。榮最少。警敏。一日。寧夏報被圍。帝示以奏。曰。寧夏城堅。人皆習戰。奏上已十餘日。圍解矣。夜半奏至。圍果解。帝謂榮曰。何料之審也。征阿魯台時。或請調江西民兵。榮曰。陛下許民復業。一旦復征之。非示天下信也。帝從之。
  
  楊公曆事四朝。謀而能斷。論事激發。不容人過。然遇人觸帝怒。致不測。往往以微言導解。夏元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免戍邊。皆賴其力。至止調江西民兵。昭示天下以信。洵不愧唐姚崇矣。
  
  【白話解釋】
  明朝有個大臣楊榮。表字勉仁。當成祖皇帝的時候。一同直宿文淵閣里的有七個大臣。楊榮的年紀最小。可是算他最機警。最敏達。有一天。有個報告說是寧夏城給敵人圍住了。皇帝就把這個消息的奏章給他看。楊榮說。寧夏的城。是很堅固的。況且那地方的人民。個個都很勇敢。能夠戰爭。這個奏章已有了十多天的工夫了。照我想起來。這時候恐怕已經解了圍的。到了這一天的半夜。果然有個奏章上來。說圍已經解了。皇帝對楊榮說。你怎麼料事這樣的明白確當呢。後來朝廷要去征伐阿魯台。有人主張調用了江西的民兵。楊榮說。皇上已經答應了百姓。恢復他們的職業給他們安息。現在再去征了他們去當兵。這不是對天下表現著有信用的道理呵。皇帝聽了他。
  
  二十四、【春芳踐姻】
  春芳入塾。見許負薪。應試得意。不解前姻。
  【原文】
  明李春芳家貧。童年入村塾時。先有負薪者憩土地祠門首。忽聞廟中雲。今日狀元上學。當灑掃街道。起視無人。復坐。又聞曰。李宰相來矣。果有人攜童子捧書入廟。遂詢其姓名。以女許之。後春芳應試入泮。或有諷其解負薪之姻者。春芳堅拒之。旋迎娶偕老。
  
  李公家貧寒。其父僅為縣中小吏。卒致登魁選。履相位。子孫科甲不替。無非以不失信基之耳。不然。其子孫即非負薪之女所出矣。其亦科甲不替也否耶。信近於義。吾於李公踐姻見之矣。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李春芳的家裡。非常窮苦。他幼小的時候。到書房裡讀書去。先有一個挑柴的人。在土地廟門口休息著。忽然聽見廟裡面有人說。今天李狀元來上學。快點打掃街道。挑柴的人得很奇怪。就立起身來。到廟裡面去看了一回。並沒有人。就回到原有的地方坐下了。又聽見廟裡有人說。呵、李宰相來了。果然有人領了一個小孩子。捧了書本到廟裡來。於是挑柴人。就問了他的姓名。把女兒給他了。後來李春芳考取了秀才。有人勸他對挑柴人家的婚事解了約。李春芳不肯。回絕了他。後來把挑柴人的女兒娶了過來。兩夫婦白頭偕老。
  
  【緒余】
  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中庸雲。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征。不征不信不信民弗從。是君臣之間必以信。而君民之間亦必以信。豈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間。而可不信乎。歐陽修曰。嘗讀周鄭交質篇。信不由衷。質無益也。不禁反覆思之。竊謂信必由衷。自信始可以信人。吾人持身涉世。全賴信為維持。蓋信居五常之後。而貫八德之中。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非信無以成其德而篤其倫。若謂信專屬朋友。猶不足以盡信之量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