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善報故事: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漢族,華州鄭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
    
  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歷任綏州、渭州、桂州、壽州、泗州五州刺史
    
  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他從小愛讀兵書,練武功,無論讀書還是習武都刻苦認真。郭子儀身材魁梧,體魄健壯,相貌秀傑。他不僅武藝高強、陣法嫻熟,而且公正無私,不畏權貴,傳說,他20歲時,在河東(今山西)服役,曾犯過軍紀,按律處斬。在押赴刑場途中被當時著名詩人李白發現
  
  李白見他相貌非凡,凜然不懼的樣子,甚感可惜。他認定此人將來一定會大有造化,會成為一個國家的棟樑之才,於是便以自己的官職擔保,救下了這條年輕的性命。郭子儀果然不負所望。參加武舉考試後,便獲高等補左衛長史(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之職。因屢立戰功,多次被提升晉職。天寶八年(749年)便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大將軍。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這時由於唐玄宗專寵楊貴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敗。他又在邊鎮設10個節度使共擁兵49萬,而中央禁軍不過12萬人節度使後來又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逐漸發展成割據勢力,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
    
  【豐功偉績】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
    
  【高尚品行】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儀父親墳墓,可是盜賊卻沒有抓到。人們懷疑是朝中宦官魚朝恩指使人乾的,魚朝恩一向嫉妒郭子儀,並向皇上屢進讒言,一再阻撓皇上任用郭子儀。郭子儀對於祖墓被毀的原因心裡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時,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儀哭奏道:「臣長期主持軍務,不能禁絕暴賊,軍士摧毀別人墳墓的事,也是有的。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譴責,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滿朝的公卿大臣原來都很憂慮,怕郭子儀鬧出事端,聽了他的回奏後,都對他無限欽佩。郭子儀想到的是國家安危事大,朝廷安穩遠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於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佔據魏州後,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僕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郭子儀處處做士兵榜樣。他領兵打仗從不侵犯百姓利益。當時,連年戰爭,農村經濟破壞,農民生活困難負擔很重,籌集軍糧確實不易。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不顧自己年邁力衰,親自耕種。在他的帶動下,官兵在休戰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勞動。動亂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
    
  郭子儀不僅得軍心民心,事奉聖上也很忠心勤謹。
    
  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福報綿長】他既富貴而且長壽,後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員孫子有數十人之多,當孫子來問安,他都無法分辨誰是誰,只是頷首而已。有一齣戲《打金枝》,反映了他家興旺熱鬧的場面。戲的故事是,郭子儀70大壽,全家的人全來拜壽,只有他的六兒媳昇平公主沒到。兒子郭曖氣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還斥責道:「你依仗皇父就不來拜壽,我父還不願意皇帝呢!」郭子儀知道兒子打了「金枝」以後,帶著兒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請罪。代宗對郭子儀說:「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後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弔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反面人物的下場】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最終得到兵敗被殺命運,奇怪的是殺死他們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們親生的兒子——安慶緒和史朝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