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與回報

布施與回報
常靜

  布施佛教六度之一,也是學佛者修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佛教中,布施是指施與他人財物體力智慧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積功德,以致解脫的一種修行方法佛教認為,布施有很多功德當你布施於人的時候,表面上你在付出,但很多時候你會在無意中得到布施的回報。在現實生活中,布施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不僅不會造成彼此的負擔還會你的心理帶來更大的滿足和幸福感,因為布施不僅意味著你自身的富有,而且透露出你至真至善的心地

  有一戶人家,父親去世時,留下了十七頭牛,遺囑上寫明,其分配方式大兒子得二分之一,二兒子得三分之一,小兒子得九分之一。十七頭牛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皆非整數,令三個兒子非常苦惱,甚至發生了口角。

  有一位長者,每天看著三個孩子吵鬧不休,不禁為他們感到難過。為了息事寧人,他就將自己僅有的一頭牛送給他們。這樣一來,十七頭牛加上長者的一頭,共十八頭牛,其二分之一就是九頭牛,三分之一就是六頭牛,九分之一就是兩頭牛,一共是十七頭牛,不多不少,於是兄弟人就將剩餘的那一頭牛還給長者

  一陣忙碌之後,長者不但沒有損失,反而還替三兄弟解決了天大的問題。

  布施就是這樣一種行為,在滿足他人所願的同時也圓滿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四分律》中談到布施利益,詮釋道:「所為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布施,能在給人歡喜的同時,自己也培植了大慈悲心,遠離慳貪,招感無量福報

  從前有一貧窮夫婦,靠傭工來維持生計。一天,丈夫看見一些長者前往寺院里參加供僧法會,回到家後,想著想著,不禁哭了起來。

  妻子得很奇怪,就問他:「什麼事讓你這么傷心呢?」丈夫回答:「唉!看到別人能夠滿心歡喜地供僧修福,而自己卻是貧窮下賤,連修福報機會都沒有了!」

  妻子便安慰他:「別再傷心了,於事無補,不如把我賣了,賣來的錢就可以布施供養你看怎麼樣?」丈夫更傷心了:「如果把你賣了,我豈不是更加難過!」

  於是,妻子想了想,又說:「乾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不僅可以供養,還可以在一修行。」這回,丈夫同意了。

  於是,夫妻倆找到一個富貴人家,向主人借了一筆錢,准備辦一場供僧法會,這筆錢如果無法在七天之內還清,他們就必須永遠在這戶人家當奴僕。得到錢後,貧窮夫婦便開始不眠不休地籌備法會,並且相互勉勵:「現在還能夠隨自己的心意來修福,應該好好把握因緣,往後的一切就很難預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情都已經就緒,寺里卻收到了一個訊息:國王要在同一天舉行法會出家人都認為,應當將機會讓給窮夫妻倆。然而國王知道後非常憤怒:「是哪家的小民,膽敢跟我日子!」立刻命令他們改期。這對夫妻雖然害怕,卻堅持不改。

  國王不得不召見窮夫婦要他們說出理由。窮夫婦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稟告國王,並懇求國王:「我們今生如此窮苦,就是因為過去沒有修福報,這輩子恐怕只有這一還能自由作主,以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我們極力爭取。請求國王成全。」

  了解到這對夫婦真誠發心國王不禁心生憐憫,不但准許他們如期舉行法會,更賞賜財寶,還劃了十個村落讓他們居住和管理。

  經雲:「貧窮布施難。」貧窮的人往往更加慳貪,難以割捨,因而不斷在貧窮輪迴。若能清楚明白其中因果,難舍能舍,便能從貧窮中跳脫而出。

  一天,有一位信徒袋子裝了五十兩黃金,送到寺院無相禪師說是要捐助法堂無相禪師收下後,就忙著做別的事去了信徒看了,對此非常不滿。因為在當時,五十兩黃金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給平常人用大概能過好幾年,而禪師拿到這筆巨款,竟連一個「謝」字也沒有。於是這個信徒就緊跟在無相禪師的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里裝的是十兩黃金。」

  無相禪師漫不經心地應道:「你已經說過了我也知道了。」

  看到無相禪師並沒有停下腳步,信徒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是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呀!難道你連個謝字都不肯講嗎?」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佛像前停下:「你怎麼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麼要我給你道謝?你布施是在你自己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是一種買賣,我如果代替佛祖向你道一聲謝謝,那就要請你把謝謝帶回去了,從此你就佛祖銀貨兩訖了!你說不可以呢?」

  信徒聽著就立在那裡,再也不說了

  布施不是做買賣,如果攜帶了貪圖功利不凈心理,那就不算真布施人不能為了得到回報而布施,那樣就沒有意義,當然也得不到任何福報當你發自內心布施人時,你的布施才會有很大的功德,更有可能得到你意想不到的回報。布施不在於多少,而是看你是否有真心好事,是否能切切實實地解決別人的困難。只要你有心,哪怕只是一句讚美的話都會有莫大的功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