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苦救難渡眾生 千手千眼觀世音的由來

uploads/content/2022/may/7b2912b7342acb4d8fb37ce9a30c3b51.jpg">

陝西渭北金粟山寺

陝西渭北金粟山上有座金粟寺院寺院里供奉著一尊千手千眼觀音造像。據有關人士介紹,這尊菩薩造像在清光緒年間便已供奉於斯,解放前夕,此像被盜運到海外,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才被海峽兩岸有心人通過宗教組織請回了大陸,使菩薩得以復歸金粟山雲雲。

其實,千手千眼觀音造像並非真塑有一千隻臂和一千隻眼,而是採取變通的辦法,即在菩薩的兩手外,左右各塑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實為四十臂四十眼,再各配上「二十五有」(佛教認為三界中有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環境,包括四洲、四意趣、六欲天等),如是相乘而成為「千手千眼」之數

關於千手千眼觀音造像的來歷,早在北宋年間便已流傳著一個動人故事:據說,觀音俗名妙善,原是古代妙庄王(即楚莊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雖自幼生長在王宮,卻生性恬淡,不喜奢華,心懷慈悲,篤信佛教。到了談婚論嫁年紀,父王為其擇婿,她卻拒婚不嫁,並決意削髮為尼,皈依佛門。妙庄王一怒之下,將她逐出王宮。從此,妙善便在山林中的一座小庵里苦苦修行,終得正果,成為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行善天下。後來,妙庄王身患重疾,醫生說需要親骨肉的手眼為藥方才可醫得。妙庄王的大女兒、二女兒都不肯獻手眼,妙善得知此事後,便以自己的手眼製成藥丸,救活了父王。妙庄王了解這一切後,深悔當年不該把妙善逐出王宮,為了紀念自己的愛女,遂命工匠塑一尊「全眼全手」觀世音像,工匠卻誤聽為「千眼千手」,結果便產生了流傳後世的千眼千手觀音造像(見北宋蔡京所書《大悲觀音菩薩得道遠征果史話碑》)。

至於觀世音菩薩傳入中國,最早見於歷史記載的,已是三國時期的事了。曹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介紹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菩薩經卷無量壽經》漢譯本首次問世,國人這才始悉觀世音的大名。到了東晉年間,隨著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宗派凈土宗(即祈求往生彌陀凈土或曰西方極樂世界)的建立,對西方三聖之一、且是首席大菩薩觀世音信仰也就日益流行。此後,歷朝歷代有關觀世音經卷譯本越來越多觀音(唐太宗時,避李世民名諱,觀世音簡化為觀音信仰及其偶像崇拜愈來愈盛,歷久不衰。

uploads/content/2022/may/452306d19ca2d3b574e040d41197b681.jpg">

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宋代時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絹畫

人類文化思想史角度來看,觀世音佛教產生的要早,公元前七世紀,天竺印度婆羅門教中便已有了作為善神的觀世音,其形象兩個可愛的小馬駒。公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後,一些改信佛教的原婆羅門教徒把善神觀世音引入佛教,並最終為佛教所吸納,將其形象由兩匹小馬駒改為一匹,稱為「馬頭觀世音」,後來才漸漸由畜身演變為偉丈夫形象。按照佛經說法觀世音原是古代天竺國(今印度轉輪王的大王子,名叫不眗,他曾發下宏願,要解除世間一切苦難。後來轉輪成佛,便是阿彌陀佛。不眗經過數十年修煉亦成佛,號稱「正法如來」(「如來」乃為「佛」的異稱)。後來,為了輔助佛弘揚佛法,普度天下眾生正法明佛自願「降格」為菩薩成了父王彌陀佛的左脅侍,其弟大勢菩薩(俗名尼摩)則成為右脅侍(見《悲華經》)。據佛經里講,觀世音菩薩不僅廣大靈感法力無邊,而且能現佛身、菩薩身、以及非人身等三十二相(「相」指形象),楊枝觀音等三十三化身,以「隨類教化」,即根據不同對象或場合示現不同形象化身,達到教化救助受難眾生目的。為了觀照眾生煩惱,拔除眾生苦難觀世音菩薩發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我若是將來利益一切眾生使他都得安樂,那麼叫我的身體立刻生出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來)。」發了這個誓,他身上果然生出千手千眼,大地震動,諸佛放光照亮其身(見《千手千眼大悲經》)。

uploads/content/2022/may/833c3e775891e70b0051f56e0a958187.jpg">

千手千眼觀世音塑像

這裡有個有趣的問題,即佛經里本為男性的觀世音菩薩傳到東方後,為什麼多示現為女性形象?據專家考證,我國東晉以前,觀世音菩薩塑像都是男身;南北朝末期之後,觀世音菩薩造像才由男身變為女身,且其造像端莊秀美、明媚照人,充滿迷人的親和力。這個問題固然可以在觀世音菩薩能示現三十三化身中找到解答,恐怕亦與東方婦女多處於弱勢地位,更需要菩薩救助不無關系吧。何況,「每一個宗教都是以母愛為人類仁慈博愛的具體表現。」(南懷瑾語),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著稱的觀世音菩薩化身女性,或被塑造為美麗女性形象也就成了自然不過的事了。觀世音菩薩所體現出的這種「母愛」或曰婆性,用孔子的話講,就是仁者「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見《論語》)。當年,孔夫子為了提高民智,提出「有教無類」。而觀世音為了普救眾生,則「隨類教化」,且不惜自降級別,甘願以菩薩身份輔助佛教天下,以實現他「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的宏願。或許,這種對人類終極關懷的慈悲之心,正是觀世音菩薩不僅在我國,亦在日本和東南亞諸國以及華人世界廣受尊崇的原因所在吧。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在種種物慾利慾誘惑下,難免有時迷失本性,沉溺物慾而缺乏愛心。如是,面對觀世音菩薩,無論信仰與否,在與菩薩慈悲安詳的目光的交流中,收攝其心,滌亮俗塵蒙蔽的天真本性,從而活得更滋潤、充實和快樂,豈不善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