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忍的故事

張公教育家族處處突出和字和忍字,他本身就是「忍」與「和」的楷模。相傳,張公藝以忍治家,九代同堂,共有村民2000餘人,和和睦睦,相安無事他不但倡導家庭內互相忍讓,對外也胸懷大度,寬洪海量。有人來借錢糧,有則償還,無則作罷,有的借去牲口犁耙和車輛,因困難所迫,用後便給賣掉,張公藝也不許追究,再來求助,仍然救濟他們。

一次,有人告訴他:「有人罵你。」他聽了笑笑說: 「他又沒提我的名字你怎麼知道是罵我呢?」又一回有人告訴他「有人提著名字罵你。」他聽了笑笑說: 「我倆向來沒有惡意,他不罵我的。雖然提了我的名子,恐怕天下同名的多了。」

又一次,有人給他家點了一把火,被他看見,他競裝作視而不見,並暗暗衷告放火人:我有何做得不當之處請你直言,你千萬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事我替你保密。以後有什麼難處,請你開誠說話有求必應

有一次,有人偷他的莊稼,張公看見了,趕忙避開,但還是被小偷發現了,他就誠懇地將小偷的大筐裝滿,放他走了

張公藝的這些行為傳到天宮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派太白金星查閱了張公藝的身世,太白金星經過觀察,發現了別人不能忍,張公藝卻能忍的九十九件事。玉皇大帝心想:如果他再有一忍,我就給他建一座百忍堂。

一日,張家門前敲鑼打鼓,客人來往,熱鬧非凡,正為一年輕人操辦喜事,一天的忙碌,迎來了家人的歡笑。輾轉夕陽西下,已到掌燈時分,這時玉皇大帝就將自己的金拐杖化做一位和尚,來到張家門口,說是貧僧要見擅越。有人稟知,張公藝出門相見。這和尚向前打了個問訊,說道:「貧僧遠道而來,到寶庄欲求借宿一晚。」張公藝說:「此事好說,先請師父用飯,然後於客房內安排。」和尚說:「既蒙擅越許諾不勝感激,用飯倒不必了,只是借宿事貧僧還有一說,適見擅越正為兒輩操辦喜事,能否騰出洞房,叫貧僧於新婦房內一 宿」。本來結親的日子和尚進門就不吉利,又聽了這種話,無不氣憤,有的人就要發作,把他趕走。可是張公藝擺手示意制止了家人,便說:「好吧,既是師父此心願,今日又恰逢寒家子侄結親,洞房已裝飾一新,就請師父洞房一宿吧!」新郎新娘另擇房子,把這和尚安排到新房裡了。一夜易過,第二天早晨日高三竿,和尚還不起床,張公藝推門進去,見和尚還蒙頭沉睡不醒,便說:「師父失曉了,齋飯已備,請起進餐。」連喊幾遍,不見答應,揭開被頭一看,哪裡有什麼和尚,原來是個金人。這時張公藝才想起昨晚做了一夢,夢見玉皇大帝把他的金拐杖賜給了自己,讓建修「百忍堂」,張公藝便用這堆金子蓋起了「百忍堂」,以「忍」為本,教育後人,從此,玉皇大帝也沒有金拐杖了。

後來「百忍堂」的各宇越傳越遠,很多人都想去看看。他們怎麼個「忍」法。一日有一神仙路過那裡,也想去看一看。於是便裝成一個乞丐來到百忍堂門口。百忍堂的人見他,就很客氣地請他進屋,問寒問暖,又拿出飯來給他吃。行乞老人向他們講了自己幾十年來貧病交加的辛酸遭遇,百忍堂的人聽了很同情他的身世,就叫老人先住下來,安心養病,等病好後再走。經過百忍堂的精心照料,老人身體漸漸恢復了健康。一住不覺半月,老人準備要走了,百忍堂的人說:「過兩日是我們四少爺結婚的日子,你老人家等喝完喜酒再走吧。」

到了四少爺結婚那天,百忍堂家裡賓客滿堂,遠近的人都來慶賀,非常熱鬧。百忍堂的人對老人也象對待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熱情招待,按慣例,結婚第二天早上新婚媳婦要倒水給家公、家婆洗臉。百忍堂的人沒有忘記行乞老人,也叫新媳婦倒水給老人洗臉。由於老人身上和臉上的膿瘡還沒有全好,洗下的水是相當污穢的,行乞老人就叫媳婦把這些污水用壇子裝起來。放茬新房裡。新媳婦也毫無半點怨言照辦了。

第三天早晨,新媳婦又給老人端去洗臉水,卻不見了老人,只看見台上放有一張紙條但自己不識字,便拿到家公處。老爺一看,大吃一驚,才知那行乞老人是個神仙,便按照紙條上的吩咐,叫新媳婦拿出昨晚的那壇臭水,揭開蓋子一看,裡面竟是滿滿的一壇金子銀子

我國北方人都喜歡吃餃子,這還要從張公藝一家分居說起:就是張家有個人叫張九齡,在朝廷內當過宰相,他早就看出安祿山久後必得叛亂。當時安祿山是范陽節度使,張九齡向唐玄宗進言,要他削安祿山的兵權,可是唐玄宗正迷著楊貴妃,安祿山又認她做乾娘,玄宗對這位宰相的話哪能聽得下去呢?現在安祿山真的叛亂了,但不知這位宰相說的話是否傳到了安祿山的耳朵里了,如果傳到他耳朵里,這還了得,安祿山不殺他全家才怪呢!這該怎麼辦呢?全家一商量,只有分家,別無良策。分開以後,留下一部分人,目標小了,大部分人逃到外地去了。一提分家,男女老幼都非常難過,可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為了表達在一生活的意願,臨別吃了一頓餃子,還約定以後每年春節第一頓飯要吃餃子,是取意念不忘這個團結的大家庭。另一條,是以包餃子為誡嚴口舌,外逃後不能說與張九齡是一家。這本是張家分居時的統一布署,後來人效仿,外出時亦包餃子餞行,意予口緊,少說閑話,口動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以免招來麻煩。至今每年春節家人外出都亦包餃子為食。包餃子必須邊緣捏緊,不能露餡,現在人們還常比喻說:「口緊」,作手勢捏著,也是這個來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