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與廬山寺院因緣

康有為與廬山寺院因緣

uploads/content/2022/may/1106cbbd888c9152184a237d2d1b83b1.jpg">

 

曾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一定影響的康有為(1858~1927),一生之中分別於清康熙六年(1889)、民國七年、十五年(1926)三上廬山,與山上諸多寺院結下了一段很不尋常的法緣。

 

一、清光緒六年(1889)懷著上書碰壁,赴試未中而感到「虎豹猙獰守九關,帝閽沉沉叫不得」心情的康有為,第一次登上廬山。本來康有為是於歸途之中順路而來,但一到山上面對千姿百態山景秀色,眼見梵剎林立的壯觀,名剎香火一掃鬱郁沉思,古寺鍾鼓再振濟世雄心,頓時如釋重荷,「治安一策知難上,只是江湖心未灰」之感油然而生,於是遍覽全山勝景,還特地到了海會寺、東林寺、歸宗寺等大剎朝禮上香

 

海會寺,位於廬山南麓,背倚峻峭奇特的五老峰,遙對浩渺無際的鄱陽湖,傍山而立,構築精巧。自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西來禪師在此肇基創建以來,繼有旦雲、海印、普超等住持的苦心經營,香火一直很盛,躋身於廬山五大叢林之中。

 

康有為來到寺中,70歲高齡的至善大和尚待之若上賓,親率眾與之相見並留其宿於寺內,兩人徹夜深談,相見恨晚。至善大和尚出示寺中珍藏的數件珍寶供其觀賞,其中有元代書法名家趙孟頫書的《華嚴經》真跡與心月和尚手鐫五百羅漢像拓本,康有為很是感動,連聲道謝,並贊:「至善禪師,高行耆年,與吾契合」。

 

深夜之中,康有為又賦《夜宿海會寺贈至善上人》詩一首,「開土誅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萬松,盪雲盡吸明湖水,招月來聽海會鍾。初地雨花馴白牯,陰崖石氣郁蒼龍。讀書無處歸來晚,桂樹幽幽煙霧重。」至善和尚對此很是珍重,馬上著人加以裝裱。隨後一直掛在方丈寮壁上,圓寂前夕還特地囑附徒眾要妥為保存。

 

民國七年(1918),康有為再次來到海會寺,此時的康有為從三十掛零的年輕人成了兩鬢垂霜的老人,進入寺中,康有為首先詢問的是至善和尚,當得知他已西歸,而又想到自己所題《夜宿海會寺贈至善上人》詩作依然掛在壁間,不勝感嘆,唏噓再三,思念這位為人忠厚「善行絕古」的老朋友

 

時任方丈的慕和和尚同樣熱情接待了康有為,交談之餘將至善禪師高徒普超禪師歷十五年之久,以鮮血所抄寫的一部八十卷《華嚴經》拿出讓其觀看。看到這部字跡秀麗,暗紅血色所書的經書,康有為頓時肅然起敬,連口稱讚:「了不起了不起。」並且在原來所書《夜宿海會寺贈至善上人》詩的後面補題一段跋文,要寺僧:「以善繼之血書華嚴同尊之,敬之,護之,保之。」同時又賦詩一首抒懷「五老排雲待我回,似曾相識客重來。」心境殊別之情,洋溢於字裡行間。

 

過了八年,即民國五年(1926),康有為三上廬山時,又特地到海會寺訪舊,但由於政局動蕩,連年戰亂,海會寺受損嚴重,常住貧乏,僧眾生活困難。見此情況,康有為更是嘆息不已,臨別之時,特地留贈一筆款子,囑寺僧在附近的溫泉一帶購置十餘畝地,以為寺產,也表示自己的一份心意

 

二、康有為在其第一、三次上廬山時,都到過東林寺。

 

東林寺,座落於廬山西北麓,東晉太元六年(381)高僧慧遠法師來此,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桓伊的資助下,於太元十一年(386)建成,而後在此倡導弘揚凈土法門達數十年之久,因而,東林寺素被人們尊為中國凈土宗祖庭。康有為第一次上廬山時就來到寺瞻仰慧遠法師塔及其他遺跡,當時,由於年久失修,寺宇已是遠不如往昔。

 

 

康有為在朝禮了蓮社、蓮池、慧遠祖師塔、譯經台等後,一日在香積廚里偶爾發現了一塊石碑,經辨認確定為唐代名家柳公權所書《復東林寺碑》。此碑是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所鐫刻的,當時江州刺史崔黯看到東林殿堂多有破損,曾倡議修復,竣工之日,崔氏親自撰寫《復東林寺碑》文,請柳公權書丹立石勒碑數塊,以詳載此次修復之經過。

 

崔黯本是文章大家,文稿清麗暢達,又由柳氏以秀健的楷書書寫,大有文辭書法珠聯璧合之效,因而此碑歷來被人們稱為佳品。開始時立在虎溪橋畔,後在多次劫難之中,被損裂成為多塊,清康熙年間曾將此碑收入皇城內庭,只留一塊在寺內,可是到清光緒年間(1875~1908),這塊也不知下落,直到十六年(1889)方為康有為重新發現。康有為很是高興,仔細辨認其上有可讀文字48個加上只見有字之痕跡而無法認讀的8處,僅為58個字,因而越發感到其價值之高,當即再三囑咐寺僧要好好加以保護。

 

民國五年(1926)第三次上廬山時,康有為又來到東林寺,看到寺僧已將《復東林寺碑》鑲嵌在大雄寶殿廊壁內,心中感到欣慰,但卻又睹寺宇長年失修,毀損嚴重而撫今思昔,遂賦詩一首,「虎溪久塞已無橋,壞殿頹垣太寂寥。無復白蓮思舊社,尚存銅塔依高標。華嚴初譯見樓閣,陶謝同游想漢霄。三十八年重到此,重摩柳碑認前朝。」(《東林碑記》)在此詩之前康有為還特地加了一段小序,感嘆「世易時移」,「人生變幻」,流露出對「世事無常」的無奈心情

 

三、在三次上廬山過程中,康有為還曾分別遊覽了歸宗寺與黃龍寺。

 

位於廬山南麓的歸宗寺,始建於東晉咸康六年(340),是原江州守王羲之在離開時將自己建在有如百丈冰綃之美的玉簾泉側的別墅獻給西域僧人達磨多羅所建,後經歷代修建擴置。殿宇完備,有「壯麗甲於山南諸剎」之稱,列為山南五大叢林之首。

 

在這裡,康有為遊覽了王羲之的墨池與羲之洞,朝禮了屹立於寺後金輪峰上的鐵舍利塔,這座塔是西域僧人佛陀耶舍所建,當年之所以建此塔,是有一段很深的緣份。

 

據說,當年佛陀耶舍自西域來到長安一次於入定之中見到輪峰,感靈異,遂躬負佛舍利來此卜居,抵山後,果見金輪峰的情景與定中所顯一模一樣,即募建鐵塔以供奉佛舍利。所建塔高六丈,呈六角形,用鐵板鑄成,卓立於金輪峰上,高聳雲端,十分醒目,古人稱「去歸宗十里以外皆能見之」,因此與東林寺金剛銅塔並稱為「廬山雙美」,成為廬山風景線的重要標誌。

 

康有為禮拜此塔之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時隔三十餘年之後,到民國七年(1918)二次上廬山時,康有為再次禮拜此塔,心潮澎湃,當即賦詩表示,「千年鐵塔抗金輪,雲氣光明護此城,風雷萬劫不動轉,煙霄百丈矗飛驚,墨池猶在風流遠,粟里為鄰基址平。只有彎溪清凈水,卅年又復聽泉聲。」感慨之情飄然紙上。

 

此外,在第一次登廬山時,康有為還曾到了居廬山腹地之中的黃龍寺,這座開山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的古剎,前對天王峰,後枕玉屏峰,西有賜經亭,群山環抱,松杉碧繞,格外靜謐幽絕,遊人至此常常有「遙聞鍾磐聲,正在松深處」之感。

 

創建之初,黃龍寺很得明皇室寵愛,賜金饋物,因而曾經規模盛絕一時,康有為至此時,此寺已失當年繁華之景,且因年久失修,殿堂多有毀損。見此,康有為很有感觸,發願要為寺宇的修復出力。到民國五年(1926)第三次登廬山時年近古稀之歲的康有為再次來到寺中,得到青松和尚的熱情接待,當即應寺僧之請,題寫了寺額「黃龍寺」與「禪堂」二匾。書法工整有力,魏楷二體並融。青松和尚將寺額「黃龍寺」之匾鐫刻製作,嵌於門首,一直保存至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