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嘎巴大師出生時不哭不鬧,睜著眼睛笑望眾人

夏嘎巴大師與雅瑪扎西其寺  

    夏嘎巴大師(1781~1851),青海省同仁縣雙朋西鄉娘加村人,俗名阿旺扎西。生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父親菩薩切沃欽貝的化身,叫措堆大堪布(多吉朗結仁波切),為皇室貴族,精通五明,擁有可隨時降雨的法力母親扎西則。

    一天,夏嘎巴的母親夢中見到一朵白蓮花和一個白海螺,她將蓮花戴在頭上並吹響海螺,這時出現了一尊寸大的觀世音菩薩佛像放出許多光芒從頭頂照入體內,她立時感到周身溫暖通暢,身心愉悅。這顯然是夏嘎巴入胎的徵兆

  夏嘎巴出生時不哭不鬧,而是睜著眼睛笑望眾人。一個親戚為他占卜後說:「這個孩子將來有一番作為,如果在家,將成為一名百人難敵的英雄;如果出家,會是一位能調伏八萬四千煩惱的大成就者。」自幼夏嘎巴便顯示出過人的秉賦和悟性,學習文字一點即通,對一切眾生自然顯發無偽的慈悲心

    16歲出家為僧,初拜雅瑪扎西其寺(寧瑪派)活佛俄傑程列為師,19歲時,經先巴格勒亥格西介紹至循化縣古雷寺受比丘戒。21歲時前往河南蒙旗阿柔部落,拜紅教高僧俄項達傑為師,在其座下習經5年。俄項達傑賜法名措周仁卓。後前往青海湖海心山、今果洛州境瑪卿山和興海縣賽宗等地雲游習經和搜集民間文學素材。

  30歲左右時,與前往西藏朝拜的香客為伴,從今興海縣歷一年之久到達拉薩,前往各大名寺朝拜、獻布施,拜訪了許多名僧,刻苦攻讀佛經,研究宗教理論,廣泛接觸群眾,深入了解社會狀況。在西藏期間曾兩次游歷尼泊爾,修建「卡哈爾佛塔」,在藏傳佛教界獲得盛譽。曾在米拉日巴修行居住過的山洞中修煉。後來成名,人們稱他為「夏嘎巴」(意為佛祖賢人)。夏嘎巴60歲左右時返故里,常住雅瑪扎西其寺致力於寫作。公元1851年(清咸豐元年)逝世,被尊為雅瑪扎西其寺夏嘎巴一世。

  夏嘎巴一生雲游各地,以苦修聞名。他在刻苦鑽研佛學的同時,廣泛地搜集和整理藏族民間文學。著有《夏嘎巴自傳》、《奇幻集》、《道歌集》等20餘函,後人輯成《夏嘎巴全集》。在佛學理論上,他無門戶之見,對藏傳佛教各派精要兼收並蓄,有獨特見解。同時,他又是一位著名的藏族民間文學家,其著作吸收了大量的民間故事、神話、寓言、諺語等,通俗生動,在民間廣為流傳。他的不少作品還反映青、甘、川、藏以及尼泊爾等地山川風貌,風土人情,有很濃的紀實性。他的《道歌》既是一部文詞優美的民歌集,也是一部富於哲理的詩作。至今在雅瑪扎西其寺和其家鄉還存有他的十幾部著作手稿。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藏文版《夏嘎巴傳》和《夏嘎巴道歌》。夏嘎巴及其著作受到國外藏學界的重視和研究,在法國已出法文版《夏嘎巴傳》。

    雅瑪扎西其寺位於縣治東偏北38公里處,在今雙棚西鄉東切保隆哇溝的側山頭,當地青松環抱,風光秀麗,且地處偏僻,是佛家靜修地。據傳,最初建在切保隆哇溝中段北山腳下,後遷背山山樑,又因地狹坡陡,再遷今址。《安多政教史》載,該寺最初由嘉堪布的轉世根敦丹貝尼瑪倡建經堂彌勒殿和活佛居室等,從而形成寺院,以後由夏嘎巴主持寺務。1958年,全寺有大經堂彌勒殿、護法殿各1座,昂欠2院80間,僧舍24院 360間,建築總面積約35畝,寺僧50人(內活佛3人,完德26 人),耕地30畝,樹林200畝;馬30匹,牛50頭。「文革」中建築拆毀,1987年批准開放後,新建經堂12間,僧舍5院20間,昂欠1院,茶房1座,現寺僧10人,由老僧喜饒布主持寺務。 

資料: 

    雅瑪扎西其寺是黃南地區較出名的寧瑪派寺院。該寺夏嘎巴一世措周仁卓(1781一1851)是青海佛教界出名的高僧。他出生於雙棚西的娘加村,俗名阿旺扎西,一生雲游各地,以苦修出名,著有《夏嘎巴自傳》、《四幻書》、《道歌集》等20系函,輯成《夏嘎巴全集》。在佛學理論上,他無門戶之見,對各派精要兼收並蓄。同時,他又是一位民間文學家,其著作吸收了大量的民間故事、神話、寓言、諺語等,通俗生動,在民間廣為流傳。不少作品還反映甘、青、川、藏和尼泊爾等地山川風貌和風土人情,有很強的紀實性。夏嘎巴系統共傳三世,二世晉美吞去乎丹貝堅贊,同仁隆務庄人,享年57歲;三世益核丹貝堅贊(1910一1980 ),亦隆務庄人。雅瑪扎西其寺也是近代著名藏學家根敦群培(1905一1951)早年學經的地方。根敦群培,雙棚西村人,青少年時期在雅瑪扎西其寺出家學經,後求學於支扎、隆務、拉卜楞和拉薩的哲蚌寺郭莽扎倉等,輾轉於西藏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精通藏、梵等文種,擅長繪畫攝影,對藏族歷史、文學、佛教哲學、美術、邏輯學、語言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思想革新,著有《白史》、《龍樹貢堅》等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