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聖賢的傳記4

凈土聖賢的傳記4

  法持,姓張,潤州江寧人。幼出家,年十三,謁黃梅忍禪師,蒙示法要,領解幽玄。後事方禪師,為入室弟子。已而專修凈業

  唐朝法持,潤州江寧人,小時出家,13歲拜謁黃梅弘忍禪師,蒙禪師開示法要,領解了佛法的深妙之處。後來又承事方禪師,成為入室弟子。以後就專修凈業

  長安二年九月五日,終於金陵延祚寺。臨終,遺命露屍松林之下,施與烏鳶螻蟻,使食吾血肉者,起凈土因。言已瞑目。寺僧見神幡數首,從西而來,幡出異光,以燭其室。年六十八。(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長安二年九月五號,在金陵延祚寺往生臨終時留下遺囑:「我去世後,把遺體放在松樹林里,布施烏鴉鳥類螞蟻,讓這些小動物吃到我的血肉,都結下凈土因緣。」說完閉上眼睛往生了。

  當時寺院僧人見到很多幢幡從西方過來,幢幡發出奇異的光明,之後又返回西方。不多久,法持圓寂。




  懷玉,姓高,丹丘人。執持律法,名節峭然。一食長坐,蚤虱恣生。誦彌陀經三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常行懺悔。天寶元年六月九日,見西方聖像,數如恆沙,一人擎銀台來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為不然。聖眾遂隱。玉倍加精進,忽聞空中雲,頭上已有光暈矣,請趺坐結印,以俟佛來。

  唐朝懷玉,自從受戒就不放鬆地執持律儀。每天只吃一頓,長時間打坐身上跳蚤虱子也都隨它。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的日課是念五萬聲佛號,常修懺悔

  天寶元年六月九號,見西方聖像恆河沙數那麼多有個人手擎銀台來迎接。懷玉說:「我一念佛,發誓證取金台,為什麼沒有金台呢?」這么一說,聖眾就隱沒了懷玉從此更加精進

  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說:「你頭頂上有光暈了,請跏趺坐結手印,等候佛來。」

  越三日,異香滿室。玉雲,若聞異香,我報將盡。書偈雲,清凈皎潔無塵垢上品蓮台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凈土。說偈已,香氣盈空,聖眾遍滿,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身紫金色,共御金剛台來迎,玉含笑而逝

  過了三天,屋子裡充滿異香懷玉說:「既然聞到異香,我的業報就要盡了。」然後說了一首偈:「清凈皎潔無塵垢上品蓮台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凈土。(意思是說清凈光明、無塵垢上品蓮台是我的父母我以蓮台生於凈土中。修道以來我經歷了十劫,見到閻浮提眾苦充滿,我深生厭離。憑著今生精進苦行,超過了十劫功勛。從此我永離娑婆,歸於凈土。)」說完這首偈,香氣充滿空中,聖眾遍滿。只見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菩薩,紫金色身,同持金剛台來迎接。懷玉含笑往生,他一生的大願圓滿了!

  郡太守段懷然,作偈贊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台。(宋高僧傳)

  郡太守段懷然讚頌說:「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台。」




  慧日,姓辛,東萊人。唐中宗時,得度。見義凈三藏,詣西域求法,心慕之。於是泛舶渡海,經三年,得達天竺,禮如來聖跡,尋求梵本。日既閱歷艱苦,深厭閻浮。思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能速見佛,遍問天竺三藏,皆勸修凈土法門,日聞已頂受。

  唐朝慧日大師,東萊人。唐中宗時得度為僧。因為見到義凈三藏西域求法的事跡,心裡非常仰慕,因此就乘船渡海,經過三年到達印度

  到印度後,他就禮拜如來聖跡,尋求梵文經本。因為經歷了很多艱苦,對這個世界深深厭離,他想「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能速見佛」。帶著疑問,到處去詢問印度三藏,都勸他修持凈土。慧日聽後,頂禮拜受。

  漸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大山,山有觀世音像,有至誠祈請者,每見大士現身。日至山叩頭七日,又斷食,畢命為期。

  後來逐漸到了北印度健馱羅國,在王城東西有一座大山,山上觀音聖像非常靈驗至誠祈請的人每每見到大士顯現身形。

  慧日到山上叩頭七天,而且斷食以畢命為期。(他的心很虔誠,在聖像前不斷禮拜七天,而且斷絕飲食,以生命結束為期限,虔誠祈禱觀音菩薩。)

  至七日夜,觀音於空中現紫金身,長一丈余,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發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當知凈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日既困憊,聞已,精神頓壯。

  到了第七天夜晚,觀世音菩薩在空中現紫金身,一丈多高,坐在寶蓮花上,垂下右手,摸著慧日的頭說:「你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發願往生。到彼國後,見佛和我得大利益。你要知道凈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完,菩薩像隱沒不見。當時慧日絕食頂禮,非常疲倦、虛弱,聽到菩薩為他說法精神頓時強健起來。

  及登嶺東歸,計行七十餘國,閱一十八年。開元七年,達長安,詣闕,獻佛真容、梵夾等。賜號曰慈愍三藏。日勤修凈業,唱導一時。著往生凈土集,行於世。天寶七年,卒。將終,見蓮華在前,狀如日輪。(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等他翻山越嶺從東面回到大唐,總計走了70多個國家,經歷了18年。開元七年,到達長安,向皇帝供獻佛的真容、梵文經本等。皇帝賜號為「慈愍三藏」。

  慧日勤修凈業,當時大弘凈土法門。他寫了往生凈土集》流通世間。天寶七年圓寂。臨命終時,蓮花現在眼前,形狀就像大日輪。




  常慜,並州人。落髮後,精勤匪懈,念誦無歇。嘗發大誓,願生極樂。專修凈業,稱念佛名。後游京洛,專崇斯業,輒有冥應,遂發願般若經滿萬卷。又欲遠詣西域,禮如來聖跡,以此勝福,迴向凈土。遂至海濱附舶,從訶陵國,至末羅瑜國,欲往中天。商舶載重,解纜未遠,風起,舟且覆。

  唐朝常慜,並州人。剃度後一直精進修行,從無懈怠念誦從不間斷。他曾經發大願:「願我此生決定往生西方。」在他發願後,就一直專修凈業念佛名號。後來他在京洛一帶游歷,專門崇尚凈業,所以冥冥中得到很多感應。因此發願寫《般若經》滿一萬卷。

  後來又想去印度禮拜如來聖跡,以此殊勝福德迴向凈土。所以就到海邊乘船,從訶陵國到末羅瑜國,想去中印度。當時商船上貨物沉重,解開纜繩沒走多遠,忽然起了大風,船快要翻沒。

  商人爭上小舶,互相排擠。舶主高聲,喚慜上舶。慜曰,可載餘人,我不去也。所以者何。若輕生為物,順菩提心。亡己濟人,斯大士行。於是合掌,稱阿彌陀佛。舟沉身沒,聲盡而終,年五十餘。有從游弟子一人,亦念佛名,與之俱沒。其得濟之人,具陳其事如此。(西域求法高僧傳)

  商人們都爭著上小船,互相排擠。船主大聲喊常慜上船。常慜說:「這船可以坐其他人,我不去了。為什麼呢?因為為眾生看輕自己,順菩提心;捨身命救護他人,是菩薩行。」然後合掌念著彌陀佛。隨著船沉沒水中,他的身體也沉沒水中。直到他的念佛聲消失,就這樣圓寂了。當時50多歲。

  跟他在一起的一位弟子念著佛名和他一起沉沒。當時得救的人傳述了這件事

  法善,不詳其所出。天寶間,游京師。習天台教,常誦法華。所居之處,瓶水自滿。臨終,見金蓮華從空下迎,天樂競鳴,隱隱向西去。(佛祖統紀)

  唐朝法善,不知出處。天寶年間,在京師游歷。他起先研習天台教法,常誦《法華經》。所住之處瓶子里的水自然充滿。臨終時,見金蓮花從空中飛下來迎接,天樂競相鳴響,隱隱地往西方而去




  齊翰,字等至,姓沈,湖州人。天寶八年,出家永定寺。道性淵默,跡不近名,身不關事。長在一室,寂如無人。專門相部義疏,精敏罕儔。明法華經。主蘇湖戒壇。大曆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場。一念之頃,即見凈土境相。乃作歌曰,流水動兮波漣漪,芙蕖暉映兮寶光隨,乘光西邁兮偕者誰。

  唐朝齊翰,湖州人。天寶八年,在永定寺出家。他性格沉默寡言,不去世間事,也不張揚名聲。常常在一個屋子裡,寂靜就像沒有人。他專攻相部義疏,精微敏銳,無人能比。他也明了《法華經》的經義,曾經主持蘇湖一帶的戒壇

  大曆十年,入了汶水念佛道場。一念頃,就見到凈土境界現前。他寫了一首歌說:「流水動兮波漣漪,芙渠暉映兮寶光隨,乘光邁兮偕者誰。(意思是:池水流動,微波漣漪,水上一朵朵的蓮花光輝映照,有寶光環繞。乘著這光明向西邁進,跟我同去的是誰呢?)」

  未幾,遇疾,謂弟子曰,有鶴從空飛下,迴翔我前,爾曹見否。弟子問曰和尚捨生,何乃抱病。翰曰,必謝之軀,雖聖未免。即回瞻聖像而亡,年六十八。(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不久他生病弟子說:「有白鶴從空中飛下來了在我面前飛翔環繞,你們見到了嗎?」弟子問:「和尚要舍報時為什麼還生病呢?」齊翰說:「必然歸於謝滅的這個身體,即使聖人也難免的。」然後他回頭瞻仰聖像,就這樣往生了。68歲。




  自覺,博陵望都人。少出家開元寺。至德二年,往靈壽縣禪法寺,習律經論,勤瘁九年,皆造精微。大曆元年,往平山縣界,得重林山院居焉。拾果采蔬,日唯一食。歲大旱,恆陽節度使張公,聞其精苦,躬入山,請其祈雨。覺虔告龍神,大雨立下。張甚尊禮之。

  唐朝自覺,博陵望都人,少年時在開元出家。至德二年,去靈壽縣禪法寺學習戒律經論,勤學了九年,對戒律經論都造詣精微

  大曆元年,他到了平山縣界內,住在一個有山林的院落中。平時山上撿一點樹果、采一點蔬菜,每天吃一頓。

  這一年大旱,恆陽節度使張公聽說自覺精進勤苦,親自入山請他祈雨。自覺虔誠祈禱龍神降雨,大雨立刻降下。張公對他非常恭敬

  初欲鑄大悲菩薩像,並建佛寺,至是施者駢集。鑄像高九尺,梵相端嚴。迨年稔,寺亦隨成。遂於壇前矢願,願承聖力,早生凈土。夜三更,見金光二道,中有彌陀佛,自光中下,二大士左右隨之。佛垂金臂摩覺頂曰,守願勿易,利物為先。寶池生處,任從汝願。

  最初他想造大悲菩薩像和建立佛寺。到這時布施的人來了,所鑄的菩薩像有九尺高,梵相莊嚴。到這一年很豐收,寺院也隨著建成,自覺就在壇前立下堅固志願:願承聖尊加持,早生凈土

  夜晚三更,見空中有兩道金光,中間站著阿彌陀佛,從光明中下來,觀音、勢至兩大菩薩左右隨從。佛垂下金色手臂,摸著自覺的頂說:「守願勿易,利物為先,寶池生處,任從汝願。(意思是:守住誓願不要改變,做什麼事要發利他心來攝持,把眾生放在首位,能夠這樣做,西方寶池的生處就隨願往生。)」

  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見神人半身雲中,俯謂覺曰,師西歸之期至矣。覺舉手謝之。六月十四日,即於觀音像前趺坐而化。覺所鑄大悲像,屢著顯應。至周顯德初,敕令天下銅像,一例除毀。及是像,匠氏暴卒。後宋太祖令重鑄於寺焉。(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貞觀十一年二月十五的夜晚,雲層中有神人半身像,俯身對自覺師說:「法師西歸的時間到了。」自覺師舉手答謝。六月十四號,就在觀音像前結跏趺坐往生

  自覺師造的大悲菩薩像非常靈驗,有明顯的感應。到後周滅佛時,皇帝下令把天下的銅像全部銷毀。等到要毀壞這尊大悲菩薩像時,當時的工匠突然暴死。所以後來宋太祖下令在寺前重造這尊聖像




  承遠,不詳其所出。始學於成都唐公,次資川詵公。至荊州,進學於玉泉真公。真公令居衡山設教,人從而化者萬計。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負薪槱。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權,俾得以疾至,故示專念法門

  唐朝承遠大師,不明他的出身。最初跟隨成都的唐公求學,後來又隨資川的詵公學法,以後又到荊州跟隨玉泉真公求學。真公叫他住在衡山設立教法,當時跟他學法的人數以萬計。

  最初承遠住在衡山西南的岩石下,別人給他食物就吃,沒東西就吃土泥。他身體瘦弱,臉上臟髒的,親自背著木柴回來燒。凡是教導人,他都立中道為實相,再教人趣入中道實相的權巧方便,使人疾速到達,所以開示專一念佛法門

  書塗巷,刻溪谷,丕勤誘掖。人皆負布帛,斬木石,委之岩戶,不拒不營。祠宇既具,是為彌陀寺。營造之餘,則施與餓疾者。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終於寺,年九十一。先是有釋法照者,居廬山,由正定中,趨安樂國,見蒙惡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遠也。出而求之,肖焉。乃從之學,傳教天下

  他在大街小巷寫著凈土教言,或者刻在溪水山崖的石頭上,精勤地誘導人們。當時的人都背著布匹、砍下木頭、背著石頭放在他山洞的門口。他對這些事一律隨緣,既不拒絕,也不刻意經營,就這樣自然建立了一座殿堂,叫做「彌陀寺」。建寺剩餘的財物,都布施給窮病的人。貞觀十八年七月十九號,在彌陀寺圓寂,91歲。

  之前有一僧人法照,住在廬山時,入定到了極樂世界,見到一位披著破衣服的人侍立在佛身邊佛說:「這是衡山的承遠。」法照出定後,尋訪到了他,跟定中所見非常相像,因此就跟隨他學習,普傳教法

  照在代宗時,為國師,言其師有至德,天子南向而禮焉。度其德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柳宗元為制碑,立石寺門之右。(柳子厚文集)

  法照在唐代宗時是國師。他跟皇帝講起自己的師父有無上的功德,這樣天子就朝著南方頂禮。因為他功德不可思議就把所住地方取名為「般舟道場」。柳宗元制立碑文,在寺門的右邊豎立碑石。(後人尊奉承遠大師凈土宗三祖。)




  法照,不知何許人也。大曆二年,居衡州雲峰寺,勤修不懈。一日,於僧堂粥缽中,睹五色祥雲,雲內現山寺,寺東北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門內復有一寺,榜曰,大聖竹林寺。他日,復於缽中見雲中數寺,池台樓觀,萬菩薩眾,雜處其中。以所見知識有一僧曰,聖神變化,不可情測。若論山川勢面,乃五台也。

  唐朝法照大師,不知是哪裡人。大曆二年,住在衡州雲峰寺,精進不懈地修行

  有一天,他在僧堂吃粥的缽里看到五色祥雲,雲中顯現有深山有寺院寺院東北有一座山,山下有澗水,山澗北邊有一座石門,門裡又有一座大寺院,題名為「大聖竹林寺」。

  又有一天,缽中顯現雲霧里很多寺院,亭台樓觀,萬千菩薩在裡面安住。他以所見詢問別人,有位僧人說:「聖者神通變化,不能用凡情推測,但說起你談到的山川狀況,應當是五台山。」

  四年,照於郡之湖東寺,開五會念佛道場。感祥雲彌覆,雲中現樓閣,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虛空。衡州舉郭,咸焚香瞻禮,良久方滅。照復遇一老人,謂曰,汝曾發願金色世界,禮覲大聖,今何輒止。言訖,不見。照遂與同志數人,遠詣五台。五年四月六日,至五台縣佛光寺。

  大曆四年,法照在當地湖東寺開五會念佛道場,感得空中祥雲遍布,雲中現出樓閣,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兩大菩薩的色身遍滿虛空。衡州全城的人都看到,燒香禮拜過了很久,這幅情景才消失。

  法照又遇到一個老人對他說:「你曾發願金色世界禮拜大聖,現在為什麼停止呢?」說完,隱沒不見。

  這樣法照就和幾位同志從遠方來禮五台山。大曆五年四月六號,到了五台山佛光寺。

  其夕四更,遙見異光照身。即之,行五十里,得一山。山下有澗,澗北有一石門。見二童子,自稱善財難陀。引至一寺,榜曰,大聖竹林寺,如缽中所見。金地寶樹,以為莊嚴。入寺,登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座,萬眾圍繞,而為說法

  這天晚上四更,見遠處有光明身上照來。尋著光走了十里,來到一座山前。山下有澗水,山澗北邊有一座大石門。見到兩個童子,自報姓名說是善財、難陀。這樣帶他到了一座寺院,上面寫著「大聖竹林寺」,宛如以前缽中所見。整個寺院以金地寶樹莊嚴

  入了寺院,登上講堂,見文殊菩薩坐在西邊,普賢菩薩坐在東邊。二大士各自坐在高大的獅子座上,萬眾圍繞,宣說法要。

  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去聖時遠,知識隘劣,障垢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

  法照向前頂禮,問道:「末法時代凡夫距離佛的時代很遠,見識狹礙淺劣,垢障更為深重佛性無由顯現。在浩瀚無邊的佛法中不知道修哪種法門最為切要?」文殊菩薩告訴他:「你現在念佛正應時機,諸修行法門不超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這兩門最好、最切要。我過去劫中,以觀佛故、以念佛故、以供養故,得一切種智。

  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照問,當雲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因此,一切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功德法,都從念佛生。由此知道念佛諸法之王。」

  法照請問:「應當怎樣念佛?」文殊菩薩教導他:「在此世界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相繼憶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無退轉。」

  語已,二大聖同舒金臂,摩照頂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照歡喜作禮,辭而退。二童子送出寺門。舉頭,忽失所在,乃立石標記其處。

  說完,兩位大聖同伸金色手臂,摩法照的頂說:「你以念佛故,不久證得無上菩提。如果有善男信女發願速疾成佛,無過於念佛,由此能速證無上菩提。」法照歡喜作禮,告辭而退。

  兩位童子把他送出寺門,一抬頭,剛才的境界忽然消失!就在此處立下石碑,標明處所

  至四月十三日,照與五十餘僧,同往金剛窟,虔心禮三十五佛名。照禮才十遍,忽見其處,廣大嚴凈,琉璃宮殿文殊普賢,俱在一處。復獨詣金剛窟所,願見大聖以身撲地。見梵僧佛陀波利,引入一院,額曰金剛般若寺,異寶莊嚴光明閃爍。照雖歷睹靈異,而未語人也。

  四月十三號,法照和五十多位僧人共同前往金剛窟,虔心禮拜三十五佛。法照才禮十遍,忽然見到這裡變得廣大、清凈莊嚴琉璃宮殿中有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住在裡面。

  他又獨自到金剛窟,願見大聖文殊以身撲地。這時候,見梵僧佛陀波利帶他入到一處院落,題名為「金剛般若寺」。裡面有奇珍異寶莊嚴無比,閃爍著光明。法照雖然歷次目睹了靈異境界,但從來不對人說

  是年十二月,於華嚴寺,入念佛道場。絕粒要期,誓生凈土。至七日初夜,正念佛時,見一梵僧入,謂曰,汝所見台山境界,胡不傳示世人,言畢不見。照心異之。

  這一年十二月,在華嚴寺入念佛道場,斷食刻定日期發誓往生凈土

  到了七號初夜,正念佛時,見一位梵僧進來,說道:「你所見的五台山境界為什麼不告訴世人?」說完不見,法照心裡感覺奇怪。

  翌日,又見梵僧語如前。照曰,非敢秘密聖道,恐生疑謗耳。僧曰,大聖文殊,現在此山,尚招人謗,汝何惜焉。但以所見境界,普告眾生,使見聞者,發菩提心,作毒鼓緣耳。照遂憶所見,錄以傳世。

  第二天,又見梵僧說同樣的話。法照說:「我不是要保密,我怕說這些境界會引起世人的懷疑誹謗。」梵僧說:「大聖文殊現在住在五台,尚且招人疑謗,你何足吝惜呢?只要把所見境界普遍告訴世人,讓見者、聞者發菩提心,作毒鼓緣。(這裡說的「毒鼓緣」是指塗毒鼓的鼓聲傳到的地方,傷員身上中的箭就會立即拔出。意思是把你見聞境界告訴給有緣人,他聽到了就能做究竟解脫因緣。)」因此,法照就記下當時的見聞,流傳於世。

  明年,江東釋慧從,與華嚴寺諸僧,隨照至金剛窟,及立石標記處,瞻仰舊跡。大眾悲喜未已,忽聞鍾聲,其音雅亮,節解分明。眾愈驚異,知照所見不虛。因書於屋壁,願見聞者,共發勝心。後於化竹林寺題額處,建寺一區,仍號竹林焉。

  第二年,江東僧人慧從和華嚴寺的眾僧隨法照大師到達金剛窟,等來到立碑標明所記的地方、瞻仰大聖聖跡時,大家身臨其境,心裡都悲喜不已。忽然聽到鍾聲響起,清雅洪亮,節奏分明。大家更加感覺奇異,知道法照的所見真實不虛。因此就把此事寫在房屋的牆壁上,願見聞的人都發殊勝心。後來在顯化的竹林寺題額的地方,建立一座寺院,仍然取名為「竹林寺」。(法照大師境界中見到的文殊道場,叫做「大聖竹林寺」。後來就在顯化的地方也建立一座寺院,取同樣的名字。)

  照於是篤志念佛,日夜無曠。忽見佛陀波利謂曰,汝華已就,後三年華開矣。至期,謂眾曰,吾行矣,端坐而逝。或言,照嘗於並州五會念佛。德宗時,詔入京師,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法照從此專心致志地念佛,日夜不休息。一天,忽然見到佛陀波利對他說:「你的蓮花已經成就,再過三年蓮花就開放。」果然到三年後的這一天,法照對大眾說:「我走了。」然後端坐吉祥往生

  有人說,法照曾在並州建立五會念佛。唐德宗時,皇帝召請法照進京城,教宮中的人念佛,也修到這五會念佛,因此稱法照為「五會法師」。(後人尊奉法照大師凈土宗四祖。)




  少康,姓周,縉雲仙都山人。生而不言,七歲,入靈山寺禮佛,母問識否。忽發言曰,釋迦牟尼佛。父母遂舍之出家。年十五,能通五部經。

  唐朝少康大師,縉雲仙都山人。他生下來後一直沒有聲音。到了7歲,進靈山寺拜佛母親問:「認得嗎?」忽然間,開口說話了:「釋迦牟尼佛!」因此父母就舍他出家,15歲能通五部經。

  貞元初,詣洛陽白馬寺,見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則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康祝曰,若於凈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現光明。言已,光復閃爍,光中隱隱有化菩薩。康曰,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之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見導真像升空,謂曰,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

  貞元初年,他來洛陽白馬寺,見佛殿文字放光,就去查看。結果看到是善導和尚的《西方化導文》。少康就在法本前祝願:「如果我與凈土有緣,就讓此書再現光明。」說完,光明重新閃現,光中隱隱地有化現的菩薩。少康這時說:「劫石可磨,我願無易!(就是縱然劫石可以磨盡,我的願終究不變。「劫石」出自《大智度論》。一劫到底有多長呢?用比喻來說,長、寬、高各一由旬的石頭天人一百年下來用天衣輕撫一次,直到把這塊巨石撫盡,就是一劫的時間。意思是劫石都可以磨盡,我的願永無改變,這是發起了求生西方的決定志願。)」然後他到了長安光明寺,在善導和尚影堂里瞻禮(就是這間殿堂有善導和尚的畫像,他在善導和尚像前瞻仰頂禮。)。忽然見到善導大師的真像升在虛空中,說道:「你按我的教導廣泛化導有情,他日功德成就,一定往生極樂世界。」

  南至江陵,遇一法師,謂曰,汝欲化人,當往新定,緣在於彼。言訖,不見。乃適新定,乞錢,誘小兒念佛念佛一聲,即與一錢。如是年余,凡男女少長見康者,皆雲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於道路。遂於烏龍山建凈土道場,築壇三級。每遇齋日,善信畢集,所化三千許人。

  這樣他就往南來到江陵,遇到一位法師告訴他:「你想教化眾生要去新定這個地方,你的因緣在那裡。」說完就不見了

  少康大師又到了新定。他乞討到錢,就誘導小孩念佛,讓小孩一聲佛就給一錢。這樣經過一年多教化,整個地方男女老少見到少康都說「阿彌陀佛」,使得當時念佛聲音充滿了道路。於是就在烏龍山建立凈土道場,築壇三級。每當遇到齋日,善信都來聚會,所化有三千多人。

  每升座,高聲唱佛,眾共和之。康一唱佛,眾見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則有十佛,若貫珠焉。康謂眾曰,汝見佛者,必得往生。眾皆欣慰。二十一年十月,囑道俗曰,當於凈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寂然而逝。塔於台岩,號台岩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少康大師每次升座高聲念佛,大家就在下面跟著唱佛。少康唱一聲佛就有一尊佛從口中飛出,唱十聲佛就有十尊佛飛出,像貫珠那樣,一串一串地出來。少康對大家說:「見到佛的人必定往生。」大家都很歡欣鼓舞。

  貞元二十一年十月,少康大師僧俗大眾說:「當於凈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你們此時見我的光明,真是我的弟子。」因此就放出幾道光明,安祥而逝。後來在台岩建塔,稱少康大師為「台岩法師」。(後人尊奉少康大師凈土宗五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