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毛澤東、毛澤東母親與佛教的故事

偉人毛澤東、毛澤東母親佛教故事

 

毛澤東的外祖母母親都篤信佛教。在毛澤東出生前,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已生過兩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氏生下第三個兒子毛澤東,格外疼愛。她唯恐這個兒子再夭折,多方燒香拜佛,並念佛吃齋,她堅持吃「觀音齋」的歷史從這個時候開始。文氏還不放心,為了兒子根基穩固」,她將毛澤東寄居娘家,拜後山龍潭口一塊巨石為乾娘。文氏娘家有個龍潭,內有清泉流出,四季不竭,且挺著一塊石頭,高二丈八,寬二丈,石下傳說鎮有一妖怪,石上建有小廟,人們稱為「石觀音廟」,遠近聞名,經常有人前來禱告。毛澤東出生不久,外婆就和文氏把他抱到「石觀音廟」燒香叩拜,拜石頭為乾娘。因毛澤東排行第三,小時候大家便叫他「石三伢子」。 隨母親信佛 ,文氏雖未讀書,但佛教思想對她影響極深。毛澤東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從小也跟隨母親信仰佛教。1909年,因為母親生病許過願,毛澤東曾到南嶽朝山進香。毛澤東還經常和母親一起到附近的鳳凰山的佛寺里去拜佛。他自家的堂屋也供著神龕,1959年6月,毛澤東重返故居時,還指著堂屋正中擺過神龕的地方風趣地說:「這是我初一、十五工作過的地方!」

長大後的毛澤東對佛教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1917年的夏天,還在長沙求學的毛澤東就曾和好友蕭子升一起去過溈山的一座寺院,並在那裡方丈老和尚有了一席終生難忘的對話。毛澤東說的「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草根百事可做。有道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令方丈渾身一震,老和尚閉目合掌嘴裡動了一會,便抬頭要求蕭子升皈依佛門。有雄心壯志的蕭子升自然不肯,方丈遺憾地說:「只怕蕭施主今日不留溈山日後也難留中國。」15年後,蕭子升盜賣故宮文物,攜款潛逃,真的流亡國外終老不能歸國。

「毛施主,貧僧敢有一問」,方丈終於閃目望著毛澤東,「佛教何以在中國千年不衰?」「自然有人信它了。」毛澤東答。「簡單了」,方丈說,「第一,它提供了一種完整的人哲學,對世間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闡揚。第二,歷史上中國的帝皇有宗教天性哲學傾向。」毛澤東不以為然:「我以為不是天性,是維護其統治的需要。」「帝皇有宗教天性,」方丈堅持道:「特別是唐代帝皇,封孔子以王的稱號,封老子道家始祖,又派玄奘取回佛經寺院遍及全國各地。這樣,儒教道教佛教共存於一種和諧狀態之中……」「是的,中國沒有象其他國家那樣的宗教戰爭,一打就是幾百年,」毛澤東說,「幾個宗教和諧地共存,對國家來說不是壞事。」「阿彌陀佛」方丈望定毛澤東鄭重地說:「只望毛澤東施主記住這句話日後不要忘記。「這是什麼意思?」毛澤東不解。「阿彌陀佛」方丈閉目垂首,再不作答。顯而易見,方丈已經預見到毛澤東以後的生命歷程,期待他能將「儒教道教佛教共存於一種和諧狀態之中」。

這次邂逅和對話對毛澤東觸動很大,以至於三十多年後仍然歷歷在目念念不忘,衛士長李銀橋於1948年4月9日親耳聽了毛的講述,並記錄在1989年出版的《衛士長談毛澤東》一書中。那時毛澤東率中央機關經山西挺進河北,因風雪阻路順便拜訪了五台山的一些寺院。上山的路上,毛澤東觸景生情想起了三十年前的往事,忍不住啞然失笑。毛澤東對任弼時說:「寺廟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引以自豪。」次日飯後,毛澤東遊覽了宏大壯觀的寺院,迎著瑞雪和旭日感慨,「古人燦爛文化都是宗教緊密相聯的喲。」 毛澤東走上鍾樓,細細品讀著巨鍾鑄刻的經文,對周恩來說「佛教文化傳入中國近兩千年,他和儒道學說相融,成為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我們要加以保護和研究。」毛澤東又說:「幾千年來,佛教哲學,建築,美術,音樂上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視的,這是人類也是中華民族文明和燦爛文化的重要部分。

佛教慈悲布施平等博愛,這些思想在毛澤東母親上有完整的反映。她心地善良,對貧苦人富有同情心,經常瞞著丈夫給貧苦鄉親接濟糧食。在飢荒時,窮人乞討,她更是多加布施母親去世後,毛澤東有《祭母文》曰:「吾母高風,首推博愛」,並說:「世界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於人的人。我母親正是最後一種人。」母親的美德對毛澤東影響極深,使毛澤東從小就對弱者極具有同情心,並與母親一樣經常幫助別人。一直到他成為偉人之後,他仍舊繼承和發揚這些美德。解放後,毛澤東經常給父老鄉親和師友尤其是生活困難者多次寄錢。還邀請他們到北京敘舊,設宴款待,送給許多禮物。而他自己則節衣縮食,吃、穿很普通,生活相當儉樸。這些無疑是幼年受母親影響的緣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