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如來應化事跡連載之二十一

     一百四十一、採花獻佛

  《採花違王經》上說:有一次世尊游化來到羅閱城,正逢國王派數十人向城中人民收集鮮花。這時,城中男女老少從城外採花回來,遙見世尊相好莊嚴,猶星中朗月,清輝明亮,佛身巍巍光明,如紅日初出,照遍天下;眾菩薩弟子,前後圍繞。便相擁而來,向佛稽首作禮,合掌說道:

  「人身難得,人命難保,佛世難遇,佛法難聞我等今日有幸遇見如來大聖,猶久病得遇良醫我等眾人,出身貧賤,受官府種種壓制驅役,恆不自在。如今國王發出告示,令城中人民每天早晨必須採集鮮花進貢,若是誤了時刻,輕則處罰,重則誅殺。如此活在世間,實了無生趣。因此我等思量:佛聖人出現世間,億劫難遇;而我等無量劫以來,為人所害不可稱數,但從未曾為法而不生命今日有此機緣,寧棄身命,願以此鮮花獻上世尊供養佛法三寶,並請佛為我等傳授經戒,增益智慧。縱使因此被殺,亦必不墮苦痛,定生安樂之處。」言畢,一心皈命頂禮

  佛見這些採花發心懇切,即為他們宣講六度波羅蜜、四無量心、三解脫道等大乘之法。諸採花人聞佛說法,皆發道意,心解佛慧,了悟無生,趣佛菩提。佛即為他們授記,當來作佛,號稱「妙華」。

一百四十二、造幡供佛

  《百緣經》上說:佛在迦毗羅衛國時,城中有一大長者,娶了一位名門貴族的女兒為妻。這位新婦信敬三寶,親手制了一對長幡,獻上世尊而為供養

  不久,新婦懷妊,足月後生一男孩,端正殊妙,與眾超絕。出生的這一天,空中有大幡蓋,遍滿城中。有人以此因緣給他取個名號叫「波多迦」。

  波多迦年漸長大,有一天出城遊樂,見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普耀,如百千日,心生歡喜,即來向佛頂禮。佛為他說法,得須陀洹果。回家後,便向父母請求,立志要隨佛出家父母雖然對他十分疼愛,但難得孩子這一善根道念,所以也不加阻攔,並且送他來到佛所,讓他隨佛出家

  波多迦出家後,精勤修習,不久證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諸天世人見到他,無不心生敬仰。

  佛告訴諸比丘說:「從前有一國王名磐頭末帝,造七寶塔供養舍利。時有一人,作一長幡懸於塔上,然後發願而去。因為這種功德使他九十一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常生天上人間。無論他在什麼地方都有幡蓋蔭覆其上,充滿吉祥如意;一直到了這一世,逢遇到我,遂發心出家而得道。你們可知道,當時那位獻佛長幡的人,便是今天的波多迦!」

一百四十三、施衣得記

  《賢愚因緣經》上說:有一天,世尊入城乞食。有一婆羅門,見佛身上法衣有個地方破了,就回家取出一塊細棉布供養佛,用以補衣。佛便接受了,並且給他授記說:「你百劫後,當得作佛。」

  周圍有許多長者居士,聽到佛為婆羅門這樣授記,很是不解,心想:「這位婆羅門只不過施捨了這么一小塊布料,如何能得到那麼大的果報?」世尊知道他們心有所疑,就向他們解釋說:

  「從前有一大臣,向佛請求要作三個月供養,佛即答應。其時有一國王名磐頭,也要請佛供養三月。佛對國王說:『我已先答應了大臣的請求,不好更改。』國王就回宮對大臣說:『佛在我國,我要供養,但據說你已經先請了。所以特來向你商議一下,請你暫時放棄,讓我供養三月滿了,你再接著請佛。』大臣回答說:『假如大王能保我身命長久,又能保得如來長時常住於此,又能保得國泰民安,無諸災難,這幾件事大王如能一一辦到,那麼,大王要優先請佛,我絕沒有意見。』國王知道大臣不肯相讓,只得對大臣說:『我知道你請佛心切!不如這樣吧:你請一日,我請一日;你我輪流設食供養,各滿所願,豈不是好?』大臣覺得有理,即便依允。於是大臣除了設食之外,還具辦了許多法服,供養佛及眾比丘,每位一領,悉皆滿足。」

佛告訴阿難說:「當時那位施佛及僧的大臣,就是現在的這位婆羅門。因為他生生世世培植福田,今值於我,奉施此衣,所以我才這樣給他授記。」

一百四十四、小兒施土

  《賢愚因緣經》上說:有一天早上,世尊阿難入城乞食,見一群小孩在道路上玩耍,各用土石木塊建造房屋,以及倉庫等等,又以土當米,儲藏在倉庫中。其中有一小兒,遙見佛來,歡喜踴躍,生布施心,即到倉庫中取「米」來施佛。佛見這小孩一片天真,即低頭接受,然後交於阿難,對阿難說:「你把這些土帶回去和成泥塗在我精舍的房地上。」阿難遵命。

  佛又對阿難說:「剛才那位小兒,以歡喜心施土,那一把土雖只夠塗房地一角,但緣此功德在我滅度百年後,當成為國王,名阿輸迦。另外一個小孩,當成為大臣,共同治理國土,護持佛教,興隆三寶,廣修供養,分布舍利於此世界各地,為我建立八萬四千塔。」

  阿難問佛:「如來往昔修何功行,而有如次多塔之報?」

  佛告訴阿難:「在過去世有一大國王,名波塞奇,其時世間有佛名弗沙。波塞奇王與諸臣民常得供佛及僧。國王心想:今此大國人民常得見佛,廣修禮敬供養;其餘小國,地處偏僻,人民沒有機緣修福,我應當請畫師把佛的形象畫出來,然後分送與諸小國,使一切人民咸修供養。即召來畫師,共畫八萬四千幅佛像,分送各國。緣此功德,吾涅檠之後,當得八萬四千諸塔果報。」

一百四十五、衣救龍難

 《海龍王經》上說:有四龍王一名縛氣,二名大縛氣,三名熊羆,四名無量色。有一天,這四龍王一齊來向佛頂禮,對佛說道:「大海之中,有無數種龍,有大種有小種,形態各異,他們各因行業果報而生於此。可是,有四種金翅鳥,常來海面侵擾,吞食這些龍族,使這些龍族種類皆無法安寧。所以,特來請求,願佛保護,令海中諸龍常得安隱。」

  佛聽了龍王報告心生憐憫,就脫下身上袈裟,授於海龍王,告訴龍王說:「你把這領袈裟拿回去分與所有諸龍,凡能得到這袈裟一絲一縷者,金翅鳥王便不能侵犯。因為這袈裟具有持凈戒者的無量功德殊勝願力。」

  龍王接過袈裟,心想:「佛授這一袈裟份量這么少;而大海之中諸龍甚多,如何分得夠呢?」佛知龍王心念:就對他們說:「你們別小看這一袈裟,即使三千大幹世界所有人民共分如來袈裟,還綽綽有餘呢!」  龍王聽了,把袈裟帶回,分作無量數百千段,隨各龍所需廣狹大小,分與諸龍,其衣仍然如故,不見減少。龍王信佛語不虛,對諸龍說:「當敬此衣,如敬世尊!」

  諸龍得衣,欣然大悅,共來佛前,向佛禮謝,同聲說:「如來所語,真實不虛;願為我等授記,早登涅架彼岸我等今日皈命佛法及諸聖眾,奉持禁戒,恭順如來。從今日開始,一切諸龍,皆共擁護正法

一百四十六、證明說咒

  《大悲經》上說;有一天,釋迦牟尼佛來到補陀洛迦山觀世音菩薩道場觀世音菩薩請佛坐於莊嚴寶殿中之寶師子座上。這時,有無菩薩聲聞、諸天神眾皆來聚會。

  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世界天宮龍宮皆悉震動。會中有一總持王菩薩,合掌問佛:「如此神通光明,是哪位仁者所放?」佛告總持王菩薩:「此乃觀世音菩薩為要安樂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光明。」於是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向佛合掌說道:「我今要為諸眾生安樂故,除一切病,得壽命故,惟願世尊慈悲,允許我當眾宣說大悲陀羅尼神咒。」佛說:「你大慈悲,為安樂眾生,今正是時,宜應速說。」

  觀世音菩薩又對佛說:「若有四眾弟子要誦持此咒者,當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至心稱念我的名號,發深誓願,然後開始誦咒。此大悲神咒能除滅身中一切重罪若有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不應驗者,此咒便不能稱為大悲陀羅尼。」

接著,觀世音菩薩即於眾前合掌正住,於諸眾生起大悲心,開始宣說神妙章句陀羅尼。此時天雨寶花,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與會大眾,皆獲果證;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大士

觀音菩薩威神力  三十二應度眾生  分身百千六道

眾生臨於危怖難  念彼觀音菩薩名  轉危為安得安樂

路遇盜賊欲加害  念彼觀音菩薩名  刀段段壞得安樂

欲求福慧男女者  念彼觀音菩薩名  即得福慧善男女

欲求脫離三界者  常念觀音菩薩名  臨終接引生凈土

南無觀世音菩薩  分是身形度群迷  佛子蒙恩以偈贊!

一百四十七、燃燈不滅

  《賢愚因緣經》上說:舍衛國有一貧女名難陀,以乞食自活。她看到國王臣民以及有錢的人家皆供養佛,心想:我前生罪業深重,所以這一世才這么苦命,雖也一樣值遇福田,卻無種子可種。想到這里,不覺悲上心頭,感傷不已,因深自咎悔。於是,她繼續行乞,冀望或能得到少許錢物也要持以供佛。這樣乞了一整天,只得一錢。就以此一錢拿去買油,賣油人見她可憐,多送給她一些油,才足夠作一燈。貧女歡喜,來到精舍,奉上世尊,把燈置於佛前眾燈之中。而後跪下自誓說:「我今貧窮,只能用這盞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德,願我來世,得智慧燈,滅除一切眾生垢暗。」貧女作此誓願後,禮佛而去第二天清晨,正是目連尊者值日,他觀察天已亮了,便來殿中收拾燈盞。他發現一夜中,其餘的燈都滅了,只有一盞燈仍然燃著,而且燈油和燈炷都沒有損減,同新點燃的燈一樣。目連心想:大白天燃燈未免浪費,不如先把它滅掉,待晚上再點燃。就舉手要把燈扇滅,哪知,任他怎麼扇,燈火依然亮著;目連又用衣扇,燈還是明亮如故。這時佛陀見目連想方設法要把燈熄滅,就走過來對目連說:「這一盞燈是一位發廣大心的人布施供養的,你即使傾四大海水潑之,起狂暴風吹之,也休想能把此燈熄滅。」剛好難陀女走過來,聽到佛這樣說,心中無限喜慰,便又過來向佛禮拜。佛為她授記說:「你於未來世百劫之中,當得作佛,號稱燈光如來。」貧女既得授記,遂請求出家,佛即答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