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雲忍辱經

  這個故事主人公有兩位是佛的十大弟子,一位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第二位是密行第一的羅雲,即羅睺羅,他是佛的兒子被人稱為"佛子"。他是在佛出家六年後伴隨佛的悟道來到這個世間的。"羅睺"本為星星的名字,在印度的神話中它是造成月蝕的元兇,是最惡的阿修羅王,而佛陀父親凈飯王為自己的孫子取名為羅睺羅一方面是他降生當晚有月蝕,另一方面是這位老父親仍然對當年悉達太子出家戚戚於心。在印度語中"羅睺"有蒙蔽的意思,"羅睺羅"即表示第二個羅睺的出現,可見凈飯王當時傷心到什麼程度

  羅雲忍辱阿難曰。吾從佛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鶖qiū露子與羅雲俱。以平旦著衣法服。執持應器。入城求食。時有輕薄者。逢見兩賢。意念曰。瞿曇沙門。第一弟子。與羅雲分衛。即興毒意。取地沙土。著鶖露子缽中。擊羅雲首。師見羅雲。血流污面。師曰。為佛弟子。慎無含毒。當以慈心愍傷眾生世尊常雲。忍者最快。唯慧者能悟聞佛戒。終身不犯。吾自攝心。以忍為寶。恣心履惡。猶自投火。貢高自見。愚者謂健。不計殃禍當還害已。恣心之禍重於須彌。畢已年壽。以當惡罪。十六分中未減其一。愚人作行惡。向清凈持戒沙門。猶若逆風把炬火行。狂愚不舍。必自燒身。弊人懷毒。自以為慧。如比丘怙hù沙門四道。為佛弟子。常當伏心。惡生即滅。勇中之上。天神帝王。雖謂多力。不如忍惡。其力無上。羅雲見血流下交面。臨水澡血。而自說曰。我痛斯須。奈彼長苦斯人惡也。斯地亦惡。余無慍yùn心悲奈彼何。佛是吾尊。教吾大慈。狂悖之人。志趣凶虐。沙門默忍。以成高德。凶者狼殘。愚人敬焉。沙門守忍。狂愚是輕。斯人惡也我焉能惡歟yú。輪轉無際。豈一向乎。吾欲以佛至真之經喻誨愚惑。猶以利劍割彼臭屍。屍不知痛。非劍之不利。乃死屍無知。以天甘露。食彼溷hùn豬。豬舍之走。非甘露之不美。乃臭蟲之所不珍矣。以佛真言。訓世凶愚。不亦然乎。師徒俱還。飯竟澡缽。洗手漱口。俱到佛所。稽首佛足。鶖露子退坐。具以本末。向佛陳之。世尊告曰。夫惡心之興。興己之衰。輕薄者命終。至於夜半。當入無擇地獄之中。獄鬼加痛毒無不至。八萬四千歲。其壽乃終。魂神更受含毒蟒身。毒重還害其身。終而復始。續受蝮形。常食沙土萬歲乃畢。以嗔恚意。向持戒人。


我們自己飲水,現在我們知道,水,乃至於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給它善的訊息,它確實會變得很善很美,這是博士給我們做實驗的。譬如比如我們平常喝的這杯水,你在水上貼個「感恩」,貼個「愛」字,這個水的質量就特別好,你要是相反的,貼個我「我討厭你」、「我恨你」,那水的質量就特別不好,甚至於常常喝人會生病。然後你就懂得為什麼大悲水能治病,就是這道理

在我們曉得水有見聞覺知,我們用大悲咒水晶杯,這就是大悲水。什麼時候貼上去,一個小時以後你再喝,它確實就管用,你不會念也沒關系,水會看,所以這個方法很好

結緣 大悲咒水晶杯 敬請加微信18680571807  長期結緣 全年流通

uploads/content/2022/may/2fd03eaf94c643a18a5836be6af909cf.jpg" />

故受毒身。以沙土投缽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畢乃出。得生為人母懷之時。常有重病。家中日耗。生兒頑鈍dùn。都無手足。其親驚怪。宗家皆然。曰斯何妖。來為不祥。即取捐之。著於四衢路。人往來無不愕然。或以瓦石擲。或以刀杖。皆擊其頭。蹈腦窮苦。旬月乃死。死後魂神即復更生。輒無手足。頑鈍如前。經五百世重罪乃畢。後乃為人。常有頭痛之患。世尊重曰。鶖露子。夫人處世。不惟忍者。所生之處。不值佛世。違法遠僧。常在三塗。終而復始。輒有劫數。若蒙余福。得出為人。稟操常愚。凶虐自隨。乃心嫉聖。謗毀至尊。為人醜陋。眾所惡憎。生輒貧窮。仕不得官。願與意違。天神聖賢。所不佑助。夜常惡夢。妖怪首尾。飛禍縱橫。所處不寧。心常恐怖。斯之所由。由不忍伏。惡心故使然耳。忍惡行者。所生常安。眾禍消滅。願輒如志。顏貌煒wěi曄yè。身強少病。財榮尊貴。皆由忍辱慈惠濟眾之所致也。忍之為福。身安親寧。宗家和興。未嘗不歡。智者深見。迮zé伏其心。心者誤人破家危身王法所戮。地獄燒煮。或為餓鬼。亦為畜生。皆心之過也。世尊又曰。寧以利劍貫腹截肌。自投火中。慎無履惡。寧戴須彌。迮毀其命。投於巨海。魚鱉所吞。慎無為惡矣。不知其義。慎無妄言。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故嗜欲之人不好無欲之行也。寧吞然炭。無謗三尊。忍之為明。逾yú於日月。龍象之力。可謂盛猛。比之於忍。萬萬不如一。七寶之耀。凡俗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終始獲安。布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世無所怙。唯忍可恃。忍為安宅。災怪不生。忍為神鎧kǎi。眾兵不加。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濟眾命。忍者之志。何願不獲。若欲願為飛行皇帝典四天下第二天帝釋。及上第六天壽命無極身體香潔。所願自然。猶若家物取之。即得志願。清凈沙門四道。求之可得。在己所向。吾今得佛。諸天所宗。獨步三界。忍力所致。佛告諸沙門。當誦忍經無忘。須臾懷之識之誦之宣之。當宣忍德以濟眾生佛說經竟。諸沙門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