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註奉行(三)

  【觀經疏三心釋】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註奉行(三)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以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

  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註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除佛以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滿。」佛以下的所有一切九界眾生,不論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九界的眾生,「智行未滿」,「智」就是智慧,「行」就是覺行,自行、化他、覺行,還沒圓滿。覺行有自覺、有覺他。自覺成就就是實智,覺他成就就是權智。所以九界的眾生,他的智慧修行還沒圓滿。如果用一個比喻,佛的智慧是一百分,等覺菩薩智慧就是九十九分,十地菩薩智慧九十八分,依此類推,那六凡人道的眾生,我們的智慧幾分?不及格,六十分以下。所以我們沒有智慧、沒有神通、沒有道力,還在生死大海天天喊救命。如果一場災難一場意外,會不會喊救命?會!如果沒有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事實上我們可能隨時都要喊救命。人生無常生命非常危脆,所以正是要藉著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化短暫為永恆。

  「除佛以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學地」就是在因地學習成佛之道。「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正」就是正使,「習」就是習氣,「障」就是障礙本性,就是業障你我有沒有業障?阿羅漢是有業障。「正使」指的是煩惱起行的主體煩惱能夠驅使眾生流轉在三界,所以叫做「使」。「習氣」就是正惑的餘氣。比如我們去買豆腐乳來吃,豆腐乳吃完了,那個瓶子洗一洗,裡面還有豆腐乳的味道。再比如這個杯子,如果剛買來,用它天天泡凍頂烏龍茶,天天泡,茶水都喝完了,杯子洗干凈了,再聞一聞,裡面有沒有烏龍茶茶葉的味道?有。這就是習氣

  阿羅漢雖然斷盡了正使見思二惑,但是還有習氣阿羅漢沒有見思二惑,但是有見思的習氣經典里頭講到羅漢已經斷欲,沒有男女那種慾望。但是如果是羅漢看到女眾很漂亮還想要多看一眼。雖然沒有男女慾念,但是會多看一眼,這就是習氣

  我們凡夫,見思二惑煩惱習氣還在,所以煩惱起現行,造作殺、盜、淫、妄,最後受苦報的還是自己。煩惱起現行非常的可怕,尤其瞋心。我們凡夫的瞋心,可以說足以毀天滅地。男女之間的感情,造成了毀滅傷害,天天都有

  學佛修行,基本上是跟我們的煩惱魔對戰。煩惱魔每天打敗你還是你每天打敗煩惱魔?你看看自己經常在起煩惱,一件不如意事情,霹靂啪啦的生大脾氣個性非常的強烈,處處跟人家合不來,格格不入,這個看了討厭,那個看了也很討厭你就是最討厭的。內心絲毫沒有一菩薩柔軟心、慈悲心,人家看到你好像看到鬼,你就要檢討:為什麼我們念佛人沒有一點佛的柔軟心?沒有一點佛的慈悲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脾氣大得比鬼還凶,看到鬼還不會那麼可怕,看到你就趕緊閃開了,就要反省自己,我為什麼那麼沒有人緣?因為你講話處處去傷人,好像一個石頭,菱菱角角,角角傷人,人家看到你趕緊躲開。你講話就像刺蝟,人家都躲得遠遠的,不然怕被你刺到。菩薩為什麼那麼多喜歡他、景仰他、恭敬他、親近他?菩薩的心柔軟,愛語,都講眾生的好,勸勉眾生、鼓勵眾生學佛的人就是要學這一些。

  「實語」,我們看到法藏菩薩六度萬行,口業就講真實話,所以成就名號六字讓我們稱念。念佛人就要講真實話、講柔軟話、講愛語的話,先從哪裡做起呢?從自己的人做起。記住!慈悲自己的人做起,推而廣之,左鄰右舍;推而廣之,你所親近團體;推而廣之,整個社會;推而廣之,整個國家;推而廣之,整個世界,那不是天下太平世界和樂嗎?你一家人互相鼓勵讚歎,不爭吵、不打架,你一家就是家和萬事興;一個道場彼此之間沒有口角、沒有斗爭、沒有是非,這個道場就六和敬、就興旺;一個社會彼此之間互相的忍讓、讚歎、肯定,這個社會安定祥和。這是一定的道理嘛!

  道場為什麼留人留不住?沒有溫暖。道場沒有法,道場沒有道,道場是非一大堆,人家當然不來了。一樣的道理,你的內心來看所有外在的一切,從阿彌陀佛的立場來看你你就知道你要怎麼去做。從自己的內心開始修身養性做起。

  從佛以下的九界眾生煩惱習氣業障沒有除,業障障礙我們本性的顯露,所以會有生死輪迴

  「果願未圓」,因地修行要求果地成佛,所有一願望還沒圓滿達成,所以我們相信佛的話,不相信跟佛講不同的話,因為跟佛講不同話的,他們還在因地,自行還沒圓滿,「唯信佛語」的道理在此

  「此等凡聖」,凡就是六凡,聖就是三聖。聲聞、緣覺、菩薩就叫三聖,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叫做六凡。三界的所有六道凡夫,以及三界外的所有三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縱然去測量佛的心都沒有辦法。《無量壽經世尊講:

  聲聞菩薩 莫能究聖心

  譬如從生盲 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 深廣無涯底

  二乘非所測 惟佛獨明了

  這一經文就是講,聲聞、緣覺、菩薩不能夠徹底了知佛的心。

  「雖有平章,要需請佛證為定。」「平章」就是平等彰顯佛理。雖然不論三聖或六凡,彰顯佛的道理,要請佛來證明、決定是理或非理。講的是否符合佛經教里所說道理?符合就叫是理,不符合就叫非理。

  所以師父一再的引用善導大師開示,教導大家,修學佛法第一個最重要原則——「唯信佛語」。根據佛經,有人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一個法,我們不知道正不正確,我們請對方引經據論來作根據。有人說怎麼樣、怎麼樣修行,你用恭敬的心請問他,請問仁者:「你所說道理,根據哪一部經?」你自己去看經文你就知道他講的對或不對。所以這個原則大家把它把握住,依法不依人,你就不會讓人家誤導,你的知見就會正確。不論任何法門,點點滴滴的修行,記住!有佛經的根據我們就依從,沒有佛經的根據就不依從。依法不依人,確確實實去落實,這樣你在佛道的修學,肯定沒有問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