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上》7之認人為兄喻

  譯文:從前有一個人,容顏端正,具有種種智慧,又多錢財世人沒有不稱讚嘆美的。這時有一愚人見他這般情景,便說他是哥哥。為什麼這樣稱呼呢?因他有錢財,需要的話,即可以用,所以叫他為哥哥:而見到他還債,則說不是我哥哥。傍人說道:「你這愚人,為何需錢財的時候,稱他為哥哥,待到他負債之際,又說不是哥哥呢?」愚人答道:「我因為想得到他的錢財,方認他為哥哥,其實不是我的哥哥。若是他負債了,就稱不是我的哥哥。」人們聽了這話,無不哈哈大笑。

  這猶如那些外道,聽到佛陀說法的善巧,就盜竊得來用在自己的學說中,便當作是自身本來就有的。等到傍人要他實際修行這些學說了,便不肯修行,說道:「為了獲得供養緣故,取用了佛陀的語句來教化引導眾生,實際都是虛幌子,怎麼談得上修行呢?」就好比方才那個愚人,為了得到錢財說是哥哥:待到他負債時,又說不是我哥哥。這些外道也是如此。

  寓意:有人利用佛法為他們的教法,卻不是真心信奉,到旁人勸他應依所說去做時,他們則不肯實行,還說:「為了名利,我們引用佛的語言,至於化導眾生就不去做了,這有什麼修行的?」這樣的所為,如同「認人為兄」故事一樣的可笑。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生死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百喻經》7、認人為兄喻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①,復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嘆。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者,彼有錢財,須者則用之,是故為兄;見其還債,言非我兄。傍人語言:「汝是愚人雲何須財,名他為兄,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錢財,認之為兄,實非是兄。若其債時,則稱非兄。」人聞此語,無不笑之。

  猶彼外道,聞佛善語,盜竊而用,以為已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為利養故,取彼佛語化導眾生②,而無實事,雲何修行?」猶向③愚人,為得財故,言是我兄;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此亦如是。

  注釋:

  ① 具足:具備、滿足。如《金剛經》有:如來具足五眼。《法華經》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② 眾生:主要指人類,也泛指世間一切生物佛教認為,一切眾生以其誕生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即四生:胎生,指一切由母胎而生動物,如人和獸;卵生,指一切由卵化而生動物,如鳥;濕生,指一切由濕氣而生動物,如蟲;化生,指無所依託,自然而生者,如神、幽靈等。

  ③向:方才。

  解說:義凈在他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中作了一條夾注,說印度到處都有提婆達多派的教徒,所具有的軌儀,也多佛法相同,至於五道輪回,生天解脫之類的教理,所修習的三藏,也與佛法大致相同。(參見《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第四百九十五頁)

  辨析: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理想現實是有距離的,理論與實際也總是有距離的,但是我們卻發現,善於引導人的高僧,對那些承認佛理之精深,但又不願修行自持的人,採用了漸進式的引導,用愚人只認錢來對照,比喻只說不做的弊病。人們都認識到拜金主義的危害,但在生活中能夠正確對待和處理金錢人格現實理想關系的,還只是一少部分人。能自甘清貧和寂寞去追求人生理想,把理想變成不懈的努力現實的行動並不容易。

  摘自: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