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上》14.殺商主祀天喻

  14.殺商主祀天喻

  譯文:

  從前有一商人,想渡海做買賣。要渡海就必須請向導引路,才能成行。因此大家一同尋找,請到了一位向導。有了向導,大家就出發上路了。他們來到了一個曠野,那裡有一祭祀神的祠堂,按慣例必須殺活人祭祀後,才能離開。於是商人們共同商議說:「我們結伴而行的人都是親戚怎能殺死?只有這個向導,最適合祭祀神靈。」於是他殺了向導,用來作了祭祀供品祭祀完畢後,他們卻迷失了道路,不知該往何處走,都困死在曠野中。

  一切世俗的人,也是這樣,他們想得到人生真諦智慧財富,就應當修行善事,接受教義作為行動的指南。但人們卻常敗壞善良品行,從而在生與死輪迴路上,永遠不能超脫,並因為作惡墮入地獄畜生餓鬼道,受到火、血、刀這三種痛苦的長久煎熬。這就商人們要渡海,卻殺了引路的人,從而迷失了方向,最終導致困死曠野的結果一樣。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14.殺商主祀天喻

  昔有賈客①,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後可去。即共求覓,得一導師

  既得之已,相將發引②。至曠野中,有一天祠③,當須人祀④,然後得過。

  於是眾賈共思量言:「我等伴黨⑤,盡是親屬,如何可殺?唯此導師,中用祀天。」即殺導師,以用祭祀

  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⑥,窮困死盡。

  一切世人,亦復如是。欲入法海⑦,取其珍寶,當修善法⑧行以為導師。毀破善行生死曠路,永無出期。經歷三塗⑨,受苦長遠。如彼商賈將入大海,殺其導者,迷失津濟⑩,終致困死。

  注釋:

  ①賈客:商人

  ②發引:引導、出發。

  ③天祠:神祠,祭祀神的祠堂。《金光明經疏》有「神亦名為天」的記載。

  ④人祀:進神祠祭祀,需殺活人以供奉。

  ⑤伴黨:黨,群體、集團

  ⑥所趣:趣,同去,去向、方向

  ⑦法海佛教認識人生社會的基本教義。指一切事物現象

  ⑧善法行:是修習利他的十行之一。指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斷。

  ⑨三塗:塗,通途,即火、血、刀。火途,地獄猛火所燒之路;血途,各種野獸相互食咬之路;刀途,餓鬼以刀、劍、杖逼迫挾持之路

  ⑩津濟:津,渡口;濟,渡,此處代指靠岸的碼頭

  辨析:

  在現實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而不做長遠之計的並不少見。那種為了現實而不未來,沒有人生奮鬥目標的人也屢見不鮮。商人們為了親情,最終殺了向導,致使大家全部困死,這個結局可能會激起人們的同情,理解為是人最終的錯誤抉擇而造成的;但為了一點兒個人的私利,卻置集體、國家利益以及法律於不顧,最終走向絕路的人,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也為數不少。佛家在引導人們去惡從善的法義宣講中,能直指人心,重視人生理想,這在認識上是有見地的。在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應該與物質文明同步。注意用高尚思想情操來引導每一個人的人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