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從前有個窮人,稍微有點財物,見了大富翁,便想與他們的財產一樣多。由於做不到這點的緣故,雖是有那麼一點財產,也想丟棄到水中去。傍人說道:「這些財物雖少,也可養活你數日,為何無端端要捨棄扔到水中去呢?」
世上的愚人也是這樣,雖然出了家,得了一點利養,可是心中常存著奢望,對不能與年高德重的人獲得同樣的利養,覺得不滿足:見那些宿舊有德的人學問修養很好,得到眾多的供養,便想與他們等同。因為做不到,心中就懷著憂苦,打算不再修持佛法了,就像那個愚人無法與富翁相比,便想丟棄自己的財物。
《百喻經》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91、貧人慾與富者等財物喻
昔有一貧人,有少財物,見大富者,意欲共等。不能等故,雖有少財,欲棄水中。傍人語言:「此物雖鮮,可得延君性命數日,何故捨棄,擲著水中?」
世間愚人,亦復如是。雖復出家,少得利養,心有希望,常懷不足,不能得與高德者等獲其利養。見他宿舊有德之人①,素有多聞多眾供養②,意欲等之。不能等故,心懷憂苦,便欲罷道③。如彼愚人慾等富者,自棄己財。
注釋
②多聞多眾供養:多聞,知識廣博;指對佛教義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③罷道:放棄修行。罷,明本作「羆」。
來源:
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