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下》:68、共相怨害喻

  譯文:

  曾有一人,與他人結了怨,愁憂不樂。有人問道:「你什麼事兒這麼愁苦憔悴?」他隨即答道:「有人毀謗我,我無力還擊。不知有什麼方法可以報復他,就愁成這個樣子了。」這人說道:「只有毘陀羅咒可以害他,但有一個過患,還來不及害他,卻反而先害了自己。』他聽罷,便大歡喜:「希望教會我。雖是要害及自身,只要能損害他,就行。」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出於怨恨緣故,想覓求毘陀羅咒來害別人,終竟還沒有害成,先被這怨恨害了自己,墮於畜生餓鬼之塗中。就如那個害人反先害己的愚人,沒有什麼差別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68、共相怨害喻

  昔有一人,共他相瞋,愁憂不樂。有人問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毀我,力不能報,不知何方可得報之。是以愁耳。」有人語言:「唯有《毗陀羅咒》①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返自害己。」其人聞已,便大歡喜:「願但教我。雖當自害,要望傷彼。」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瞋恚故,欲求《毗陀羅咒》,用惱於彼,竟未害他,先為瞋恚,反自惱害,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如彼愚人,等無差別

  注釋:

  ①毘陀羅咒:毘陀羅梵文vetala意為起屍鬼。先覓求一個全身死人,用咒語讓他站起來,將刀放在他手中,叫他去殺人。要先辦好一隻羊,一棵芭蕉樹。若是殺不了那個人的話,便回過來殺這羊、這樹。否則的話,就回過來殺作咒術的人

  源流

  《經律異相》卷四十四引《譬喻經》:昔有一人於市賣毘耶鬼。欲買鬼者問索幾許。鬼主言:「二百兩金。」曰:「此鬼有何奇異,乃索爾所金耶?」曰:「此鬼甚巧,無物不為,計一日作,當百人。唯有一病,宜先防護之。」問:「為何等病?」曰:「此鬼欲使作時,晝夜使之,莫令停息。若無作者,便還害主。」主人顧金將歸,令作田種,作田種竟,便使木作,木作競,復使治地,作屋,舂磨,炊爨,初不寧息。數年之中,乃致大富。主人有事,當行作客,忘不處分。而鬼復欲作,無有次第,取主人兒內釜中,燃火煮之。比主人還,子以爛熟。傷切懊惱,知復何言。(《大正藏》第五十三冊第二三一至二三二頁)

  《佛說十二章經》: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坌人,塵不污彼,還坌於身。(《大正藏》第十七冊第七二二頁)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