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下》:92、小兒得歡喜丸喻

  【譯文】

  從前有一乳母,抱著小兒趕路,途中疲睏得很,休息一下就睡著了。這時有人拿歡喜丸給小兒吃。小兒伸手接住,貪著它的美味,不管身上的飾品物件。這人乘機把小孩所掛的項圈、瓔珞、衣物都解下拿走了

  出家比丘也是這樣,喜歡到人多混亂喧嘩的熱鬧場所,希圖得到一點兒供養。沾染世塵,為慾望煩惱,喪失了如同財寶功德戒儀。就好小孩,貪吃歡喜丸,所有的東西,都被小偷走了

  【源流】

  《佛說十二章經》: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大正藏》第十七冊第七二三頁)

  《無明羅剎經》:如蠅墮蜜,得味甚寡,所失甚多。(《大正藏》第十六冊第八五四頁)

  《大莊嚴經論》卷七:譬如嬰孩者,捉火欲食之,如魚吞鉤餌,如鳥網所覆,諸獸墜穽陷,皆由貪味故。(《中華藏經》第二十九冊第六六四頁)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92.小兒歡喜丸喻

  昔有一乳母,抱兒涉路①,行道疲極,睡眠不覺。時有一人,持歡喜丸授與小兒小兒得已,貪其美味,不顧身物。此人即時解其鉗鎖②、瓔珞④、衣物,都盡持去。

  比丘亦爾。樂在眾務憒鬧之處⑤,貪少利養,為煩惱賊奪其功德、戒寶、瓔珞

  。如彼小兒貪少味故,一切所有,賊盡持去。

  注釋

  ①涉路:涉,徒步渡水。如登山涉水,遠涉重洋。文中引申為」趕「,涉路,趕路。

  ②鉗鎖:鉗,夾持物品的工具。引申為小孩帶在頸上的圈子。裝飾品,以示吉祥。。

  ③罷道:放棄修行。罷,明本作「羆」。

  ④瓔珞:貫串珠玉而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

  ⑤憒鬧:憒,昏亂。鬧,喧嘩。混亂喧嘩、熱鬧的地方

  來源

  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