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娶了兩位妻子,若是親近其中的一位,另一位就生氣了,決斷不下,便在兩位妻子中間直端端地仰卧著。正值天下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墮落在他的眼中。因先有約定的緣故,不敢起身躲避,便使得雙目都失明了。
世間的凡夫也是這樣,親近壞朋友,習行非法的事,迷惑了身心,造作出惡業,墮於三惡道中,長處生死輪回,喪失掉慧眼,就好像那個愚人,為了兩個妻子的緣故,使雙目都失明了。
《百喻經》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71、為二婦故喪其兩目喻
昔有一人,聘取二婦①。若近其一,為一所瞋.不能裁斷②,便在二婦中間,正身仰卧。值天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墮其眼中。以先有要③,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
世間凡夫,亦復如是。親近邪友,習行非法,造作結業,墮三惡道,長處生死,喪智慧眼。如彼愚夫,為其二婦故,二眼俱失。
注釋
①取:通「娶」。
②裁斷:調停。
③以先有要:以,由於。要,約定 。以先有要,共同事前約定。
源流
《經律異相》卷四十四引《十卷譬喻經》卷三:昔有一人作兩業,有二婦。適詣小婦,小婦語言:「我年少,婿年老,我不樂住,可往大婦處作居。」其婿拔去白發。適至大婦處,大婦語言:「我年老,頭已白。婿頭黑,宜去。」於是拔黑作白,如是不止,頭遂禿盡。二婦惡之,便各捨去,坐愁致死。過去世時,作寺中狗。水東一寺,水西一寺。聞犍搥鳴,狗便往得食。後日兩寺同時鳴磬,狗浮水欲渡,適欲至西,復恐東寺食好:向東,復恐西寺食好。如是猶豫,溺死水中。(《大正藏》第五十三冊第二三一頁)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