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下》:55、願為王剃鬚喻

  《百喻經卷下》55、願為王剃鬚喻

  譯文:

  從前有位國王有一個親信在兩軍對陣交戰中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他,使他毫毛未損。國王很是歡喜,要滿足他的願望,就問他:「你有什麼要求,隨你提出來,都滿足你。」這位親信就答道:「大王要剃鬚時,希望讓我剃。」國王說:「這事若是能滿足你的意願,好的。」如此愚人世人都嗤笑。統治半個天下,做大臣宰相都是可以得到的,卻求這種賤業。

  愚人也是這樣。諸佛過去時長期專就困難之處苦行之事,自己達到了成佛的境地。若是能碰上佛出世、聽聞佛的遺教以及獲得人身都是至難的事,就如盲龜百年浮出一次海面,恰好鑽入了浮木的孔中一般。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也得,然而愚人的意願下劣,稍稍奉持一點兒戒律,就以為足夠了,並不求涅槃這一勝妙之法。無心提出進一步的要求,自願做些卑賤的事情,就以為很滿足了。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生死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55、願為王剃鬚喻

  昔者有王,有一親信,於軍陣中,沒命救王①,使得安全。王大歡喜,與其所願。即便問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②。」臣便答言:「王剃鬚時,願聽我剃。」王言:「此事若適汝意,聽汝所願。」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國之治③,大臣輔相④,悉皆可得,乃求賤業。

  愚人亦爾。諸佛無量劫難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遺法⑤,人身難得,譬如盲龜值浮木孔⑥。此二難值⑦,今已遭遇。然其意劣⑧,奉持少戒,便以為足,不求涅槃妙法也。無心進求,自行邪事,便以為足⑨。

  注釋:

  ①沒命:沒,他本作「」歿「。《左傳.隱公三年》:」得保首領以沒。「沒命,歿,捨命。

  ②恣:聽任;任憑。

  ③半國之治:分出一半的國土而統治,即分土為王之意。

  ④輔相:宰相

  ⑤遺法:亦作遺教、遺誡、遺訓、遺告、遺化等。指佛祖遺留於後世教法;或特指釋迦牟尼佛臨終所說教法

  ⑥盲龜值浮木孔:佛教傳說:在汪洋大海上,漂浮著一塊木板木板上有一小孔,只夠一隻海龜的頭從孔中伸出。有一隻雙眼失明的長壽海龜,每百年一出其頭,當得值遇此孔。此譬喻出自《雜阿含經》卷十五,比喻人身難得,理應珍惜。因頗為著名,經論中記載甚多,或謂」一眼之龜「。

  ⑦二難:指瞎眼之龜,值浮木孔,二者都難能遇上。

  ⑧意劣:見識低下。

  ⑨以:他本為」已「。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