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成佛,六祖說八了個字

  世人修行,都想成佛,無一例外。只是有成佛者,往往容易著「佛相」,但無心成佛的人,又如何談得上真正的修行呢?

  因為覺悟成佛是需要具備有一定條件的,不是想成就成得了。除了本身所積的功德以外,還需要悟及這兩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一相三昧

  第二種境界是:一行三昧

  如何理解呢?在《壇經》中,對於覺悟成佛關鍵的這8個字,六祖如此講解,他說: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急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味。若於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此名一行三昧」。

  他認為,要成就般若智慧,就要悟及「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這兩種境界

  所謂的「一相三昧」,是指修行之人無論何時何地,在一切相中而不著於相、不住於相。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彼相)不再心生愛恨糾纏,患得患失,不在名利場中損人利己,心生惡念等,整個人從內到外,都安定神閑,無所掛礙,甚至與虛空融為一體,清凈澄明。這樣的境界就是「一相三昧」。

  所謂的「一行三昧」,是指無論心在何時身在何處,就算是工作、走路、睡覺等等,都能堅定信念,不懷疑、不動搖並心念實行,不一定非要到寺廟里才開始修行,只有這樣,才能成就真正的「凈士」,這就是「一行三昧」。

  只有悟到這兩種境界,才能成就六祖說的「種智」,也就是最高的般若智慧

  為了更好的能讓信眾們更好的修行,並心生凈信,只六祖又作一首偈子: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己,菩提果自成。

  說的是人人都佛性,只是暫時沒悟到而已,而我所佛法就像是春雨一樣,讓大家原本就已存在的種子(佛性)生根發芽。

  最後這兩句「頓悟華情己,菩提果自成」說的就是:等你們悟到了「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這兩種境界自然就會菩提成就了。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學佛學反了,顛倒本末就像以上說的這個覺悟,所謂的覺悟,並非是我們從覺悟那裡得到什麼東西,而是我們放棄所有東西(離相)才會有覺悟

  但這個道理絕大多數人是不會接受的,因此,佛才說佛法不可言說,妙不可言。因為沒有達到那個境界跟你說了你也體會不了。

  就像談論藝術品一樣,你只能跟同等層次的人欣賞,不能與不同層次的人溝通。

  因此,六祖說的「菩提果自成」,就是告訴我們修行修到那個層次了,自然就會那個層次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