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疏鈔新白話版3

  2二明己所尚

  祗承先人的教敕,篤奉這部經,望極樂國為家鄉,敬仰慈尊如依靠父母

  既然自知是鈍根,必須效法古人。所謂祗,就是敬的意思。皇帝的命令,法王的金口教導,都叫做敕。所謂篤奉,是信奉到極至啊。極樂說是家鄉,就是寂滅凈土,是我們人的安身立命處。而遠離故鄉,飄泊在外,遊子孤苦伶仃,只有思歸故鄉一念而已。慈尊說的依靠,是指父親是我的依,母親是我的靠。佛用大慈大悲,接引眾生,是用聖胎懷我,是用法乳養我。如今內外身心,沒有不是靠佛的恩力才能成立。這辛勞的恩德,廣大無邊無際,卻要背叛本性螟蛉異姓?所以只應當對佛感懷仰慕終身,左右不離,定時問候而已。

  3原己釋經

  仍然懷有兼利他人的心,佛道貴在弘揚流通。感慨古人註疏很少有完整的,只有少數流行世間。辭雖然懇切但是太簡單,理有一點但是不太彰顯。還沒有評論他們的宏大功德,發起同樣的真信,頓時忘了膚淺的見解,就竭盡心思,總收同類凈土的五經。直接根據文殊菩薩的一行三昧,然後又會歸玄妙宗旨。那麼部分融合《華嚴經》,貫穿各種法門。那麼廣博綜合群典,沒有不是回歸自己,有願都迴向菩提,展現這個精誠,請求加被。

  沒有能利益自己,先能利別人的,是菩薩發心。所以不忍獨善其身心懷兼利別人啊。兼利之道,弘法為先。而這部經的註疏,如今多有滅失,依據古人沒有辦法了。雖然僅存一二,略說大概,不能暢達主旨。所謂宏功,就是不可思議功德啊。不知這部經具有這樣的功德,就疑而不信,信也不真。所以著作疏鈔,刻不容緩啊。所謂膚見,就是肌膚在表面,入得不深,比喻見識淺啊。淺見怎麼能測到佛的深義?但是救世的心殷切,頓時忘了淺陋啊。所謂心思,就是心的功能是思慮。堯舜這樣的聖人,還要竭盡心思,我是什麼人呢,怎麼可以忽視心思啊?所謂部類,就是專談極樂大本等五經啊。所謂文殊,就是《文殊般若經》,專稱佛名的一行三昧啊。所謂雜華,就是以華嚴性海為宗,說明不是權教淺教啊。所謂群典,就是引用各種經論作為證明,這些話不是主觀臆見啊,詳細如義理、部類二門,在以後的經文中辯析。所謂消歸自己,就是說明不專是在事相上,歸根到底,全都要消化融會,歸到我的本性。因為世出世間,沒有一法超出心外,凈土的所有依報正報,全都是本覺妙明。譬如瓶環釵釧,件件都是金制的。溪澗江河,條條流入大海。沒有不是從這個法界流出,沒有不是回歸這個法界啊。所謂迴向菩提,就是凡有修行,都願往生這叫迴向,而向沒有別的向。所謂迴向西方,就是迴向自性啊。最後二句,是承前起後。要做善事,必須靠佛的加持菩薩尚且如此,何況凡夫?精表示無二,誠表示不虛。古語說「精誠之極,鬼神與通」,更何況三寶大慈大悲,憫念眾生,猶如赤子。只要有利於眾生,精誠求三寶哪有不加被的?

  (五)請加

  歸命娑婆說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不可思議佛護經,舍利文殊聖者。二土六方遍塵剎,過去見在及當來,無盡三寶咸證知,惟願慈悲攝受我。我今妄以穢土見,蠡測如來清凈心,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聖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見聞隨喜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歸命,如波羅密(到彼岸)為例,是倒裝語法啊。歸的意義有二個:一是歸投的意義是說世間人至重的是身命,把身命歸依佛,就是誠敬極了,沒有二心啊。二是歸元的意義。把身命歸依佛,就是總攝六根回歸一心啊。娑婆世界釋迦佛,西方凈土彌陀佛。先說釋迦佛,因為佛教釋迦佛興起的啊。「孺子封侯,尚不背本」(西漢陳平故事),凡夫入聖,怎麼能辜負佛恩?古有(劉遺民)臨終焚香先供養釋迦佛的,正是這個意思啊。所謂說法主,是佛說法度眾生,因為一佛土中,沒有二尊佛。所謂接引,就是眾生念佛,佛來接引,比如行路,對弱者就接濟,對迷者就引導啊。又有二個意義,現生接引,就資助道心。臨終接引,就攝取神識。所謂大慈尊,就是如母憶子,名叫慈,慈到無邊,名叫大,尊就是教主的意思。交互的說也可以指釋迦這本土的尊,彌陀極樂教主啊。二位如來,就是佛寶。《不可思議佛護念經》,這是經的原名啊,就是法寶舍利弗、文殊菩薩等,是聽經的眾人啊,就是僧寶。那麼稱為寶,有六個意義一是希有義,二是離垢義,三是勢力義,四是莊嚴義,五是最勝義,六是不改義,具體如要集中說的。推論到極廣來說,極樂世界娑婆世界二土,東南西北上下十方,以及微塵數量的佛剎,都是遍一切處,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遍一切時。其中三寶,橫括十方豎徹三際,無窮無盡啊。再說三寶,又分事和理,有區別有相同,如後面文字的辯析。現今是內外自他都歸命啊。古人說,佛滅度後,一切弟子,所有的著述,都歸三寶。因為聖境高奧玄妙,佛言微妙,而想用凡夫的毫末的智力,妄自評論。這是用瓢測量大海,通過管孔看天,白費自己的疲勞,得到什麼呢?所以必歸命三寶,暗暗希望得到加被。所謂威神,如經上說「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賢聖力不可思議」依靠三寶力量,能使愚痴的衷腸,忽然轉成殊勝智慧,凡是口中所述,冥冥中都感通聖心啊。所謂遐邇,兼有處與時的意思。處就是從一角直到周遍十方,時就是從剎那直到盡未來際,都叫做從近到遠啊。所謂含靈,不是木石,而是一切有情啊。所謂見聞隨喜,就是只要對於這部經,眼看耳聽,甚至暫時隨順歡喜的,都能種植善根,同生極樂國啊。所謂寂光,是如來的真凈土往生到那極樂國後,見佛聞法,悟到無生法忍,得自本心。寂照不二,所以名叫常寂光。所謂無上果,就是佛證了圓滿大覺,超越了二乘以及諸菩薩。這個果之上更沒有超過的,所以名叫無上果,是證得佛的一切種智啊。經上說:「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可知,只要往生凈土,畢竟成佛,所以說同證寂光無上果啊。乞求三寶加被,意義大概如此。以上通序一經大意完。

  二開章釋文

  有二部分,(一)略標,(二)詳釋

  (一)略標

  將要解釋這部經,總的開啟十門。一教起所因。二藏教等攝。三義理深廣。四所被階品。五能詮體性。六宗趣旨歸。七部類差別。八譯釋誦持。九總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這是按照《華嚴疏》的示旨,略為十門。前八門是義門,後二門是正釋。這又與天台五重玄義,大同小異。因為展開成十,收縮成五,稍有詳略不同等等。

  (二)詳釋

  有十部分,1教起所因(至)10別解文義。

  1教起所因

  有二部分,(1)總,(2)別

  (1)總

  先說明總的。就是說如來只為了一件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那麼一代時教,總體大意,只是想要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現今這部經,就是直接教化眾生念佛心入佛的知見

  所謂大事因緣,是引用《法華經》的文字。那經因為如來出世,本來是要度脫諸眾生,全都成佛,但不得已,權巧方便說三乘。以後到了眾生根機成熟,會合三乘為一乘,才算酬報了佛的本意。所以知道《華嚴經》以後,《法華經》以前,雖然有種種法門,淺深不一,無非是為了這大事因緣。除了這一件大事外,更沒有第二件事。如今只要一心持佛名號就能成為不退菩薩這是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法門,如果能深信,哪裡須要經歷三乘的修行,久經多劫?不超過一念,頓時證悟菩提,難道不是大事?

  (2)別

  別就是專門就這部經,又有十種意義一是大悲憫念末法時期眾生津梁。二是特別在無量法門中選出最殊勝方便。三是激揚生死凡夫讓他生起欣厭。四是化導二乘執空不修凈土。五是勉勵初發心菩薩親近如來。六是盡攝利鈍各種根性全都度脫。七是護持多罪障的修行人不遭墮落。八是確實說明有念心能入無念。九是巧示因在往生實在悟無生。十是說明徑路修行捷徑中的捷徑

  解釋見下面的文字,而生起有次序,比如鉤鎖相連。一是因為眾生迷惑沉溺,要作津梁。二是所以能成為津梁,因為最勝方便。三是什麼叫最勝方便,因為能直接度脫凡夫。四是哪裡只是度凡夫也能度二乘聖人。五是哪裡只是二乘,也能菩薩。六是哪裡只是度人,也能普度一切眾生。七是哪裡只是平常處度眾生,偏度障多苦難眾生。八是雖然說度眾生如此廣大,其實不離眾生一念能入無念。九是既然即念能得無念,也就往生能得無生。十是包括前九點,知道這持名念佛,是捷徑中的捷徑。又由於是捷徑中的捷徑,所以能作末法時期津梁。那麼後先次第,終始循環,所以是鉤鎖相連。

THE END